秋天的最后一座山,治好了我的焦虑

文摘   职场   2024-11-12 07:04   北京  


还没立冬的时候,趁着京郊的红叶还有最后一抹亮色,我和Y驱车从北京出发,前往舞彩浅山赏秋。

从东四环出发,行经机场第二高速,一个半小时就能够抵达舞彩浅山,一路上我还在感慨这条路不怎么堵车,比起日前去往雁栖湖方向的高速通畅很多,抵达白毛峪登山口之后才发现,路两旁的马路上早已排起了长龙,停满了各式的车辆,在停车场式的道路上走走停停将近一公里后,我们才终于找到一个车位。

最初计划的路线是从白毛峪登山口上山,途径忘幽廊后抵达月明涧,从月明涧绕山一周,最后再走回头路到白毛峪取车,全程9公里左右,估计大约在1.5万步的样子。

实际上我们抵达月明涧后一直继续向北,途径烟雨京城后从裕沟下山,打车行驶大概五公里后回到了停车场(也就是我们停车的路边)。这时候就要感慨Y的前瞻性,多亏抵达时在手机上标注了停车位置,下山后能快速准确地回到原点,不然两个人从裕沟下来断然会四眼懵逼找不到车的。

大约因为白毛峪是距离市区比较近的步道入口,我们中午抵达的时候步道上挤满了人,上山的石阶堵到需要走一步等两步的状况,再加上中午气温高、风吹浮尘,让人感觉焦躁无比。

于是我们索性放弃了石阶,选择沿石阶旁边的土坡上山。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想起多年前带外国留学生一起爬山,他们说中国的爬山实际上就是爬楼梯,他们在国外,总是走土路的。

石阶两边的土坡因为常有人走,也基本被走出了一条路,登山杖这时候也正好派上用场。

从白毛峪出发,不多一会儿就能抵达望幽廊,已经可以初见舞彩浅山的风貌,红黄相间的秋叶中夹杂着四季常青的松叶,十一月初的季节已经过了最佳观赏季,但依然可以想见它们大片大片铺满山丘时的盛景,便也能够明白这一山脉的命名由来,确实是“舞彩”的。

经过望幽廊没多久,我就犯起了爬山的老毛病,开始质疑自己好端端的周末不躺在家里,为什么选择又累又土大的山来爬,尤其我们的鞋子和裤腿,此时已经肉眼可见土色,身边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大部分是和我们一样向上爬升的,只有小部分下山。

好在我们一路向月明涧走的过程中,经过几个分岔路口,就已经没什么人了,翻过山头抵达月明涧的时候,步道上的人流密度已经降到了让人比较舒服的程度。

月明涧这里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停车场,停车场后有一片工人住宅区、休息座椅和公共卫生间,稍作休息后,继续上山,迎来了此行登山的体验高峰。

按理来说,爬过一个山头的我们此时体力值并不是最佳的,尤其在月明涧准备休息的时候,我十分怀疑自己到底还能往前走多久,但神奇的是随着路上人变得稀少,爬山的乐趣从此显现出来了。

从月明涧再次出发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随着AI技术的发展,各种模拟仿真体验层出不穷,比如冬季严寒,骑行爱好者完全可以在家架一个骑行台,带着AI眼镜继续感受风驰电掣的快乐,不仅免受人山人海拥挤之苦,还可以调节到自己喜欢的温度和湿度,那这种户外旅游的体验是否还必要?

随即我就有了答案,即便科技可以模拟声光电风,甚至仿制自然界的环境和温度,但这种身处真实自然的体验感依旧是宝贵而不可复制的。除非发生《流浪地球》中那样的事件,当下年轻人中极为盛行的“亲近自然、吸收天地之灵气”的出行体验只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发生。

一开始我们计划天黑前出发回城,此时临时决定既然来了,就不要赶路,而是用心去感受路。索性不管前路用时长短,只选择想走的那一条。

我和Y由此也放开来,沿着月明涧以北的拓展步道一路上山下山,大约又翻过两个山头之后抵达裕沟出入口,爬到山顶的时候正好赶上太阳要下山,得以欣赏到一段壮丽的日落。

站在山顶的时候,我一面欣赏日落,一面回望来时爬过的两三座小丘,他们的样子在眼前清晰可见,而彼时的我们望着山阴山阳两侧截然不容的景色,丝毫不觉疲惫,便不禁感慨,那些爬过的山,当你抵达更高的山峰时,便显得不值一提。

这样的感怀或许也像人生一样,要抵达下一座山峰,必要先翻过眼前的山峰,而当你翻过一座一座的高山,再回望来路时,就会觉得曾经需要仰望的高度,如今再看,也不过如此

我又问Y,为什么一开始那么低矮的小山,我们反而爬得很吃力,反而到了后面这样的大山,两个人有如脚底生风一般动力满满,一路向前。

Y说,大概是一开始路上人太多,干扰了自己的节奏。

我不禁恍然大悟,一段时间总觉得很迷茫焦虑,关注身边人的动态,看大家这样也好,那样也好,却找不到自己能够一股劲儿扎进去的点,像极了刚进入白毛峪的我们,被周围的人不断干扰自己的节奏。反倒后来,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和目标,了去前忧后顾,更加轻松自得,也走得更快。

破题的关键,就变成了要突破人云亦云,不做乌合之众,走出独属于自己的路。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走的路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前进的路上,心里要明白这样的独特性,无论外在的人和事如何变化,都守住自己的主心骨,不被外界的杂音影响而内耗,纵观那些活得出彩的人,无一不是只遵从自己的想法而活出自己的人。

我们在山脊上看到的风景真的很不同,一面是被夕阳映得橘黄的天际,很是壮美;一面又呈现出一片淡紫色,好不浪漫。

Y说,那些生长在山阴山阳的树,是多么不同。

这山间的植物,但凡能给它一点阳光,就能长得颇有声色,而山阴的却迥然。那些长成材的树木,或许某一天就被人砍走利用,而另一些或许就此朽在山里也不一定。

成材就要为人所用,否则就会腐朽吗?如果是这两种结局,我很难说哪一种更好。

能为人所用固然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这其中有成功的果实和收获的喜悦,可熙熙攘攘的入世之路,又需要剪掉多少枝丫,才能踮脚企及。

为世人所遗落又一定悲凉吗?或许正是没有来自上面的阳光,没有特别的期待,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遗世独立,收获了另一份的精彩。

就像我们站在山顶看脚下蜿蜒的山路时,心想如果当初选了另外一条路,会爬上另一座山峰,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

无论是哪条路,都不是最初我们计划的那条,或许这才是此行最迷人的地方吧。

这让我想起了昨天晚上看的电影,《布兰卡和弹吉他的人》,菲律宾贫民窟女孩布兰卡最初是想要攒钱给自己买一个妈妈,最后虽然没有买到,却收获了远比一个买来的妈妈能给予她的更多。

上山以前,我们在距离舞彩浅山大约15分钟车程的姥家大锅台吃了午饭,4.9的综合分,显示是顺义区东北菜口味榜第一名,起初我还怀疑是不是刷评价得来的高分,城区里4.8分的餐厅已经不得了,吃过之后立即否定了自己的怀疑,这确实是我在北京吃过最好的铁锅炖。

店门口的屏风上标榜着店里蔬菜如何新鲜,油也是和家里吃的是一样的,点了鸡肉套餐后,老板从后厨端来食材,在你眼前把这一锅鸡焖熟。除了玉米面贴饼子,店家还在锅里焖了三条面,鲜稠的汤汁包裹着肉筋筋的面棍,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常做的鸡肉垫卷子,甚是怀念。

套餐里面还有两道凉菜,上菜的时候老板各样端来了两份,我们疑惑,老板说:怕你们够不着。Y开玩笑说这是分餐制,后来对面的桌上来了客人,三人对面而坐,老板依旧各样上两份,分别摆在桌子的两端。

因为到的早,我们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窗边是炕头围坐的设计,实在是有些高,为了防止汤汁溅到衣服上,我们全程都勾着腰。

两个人吃一份鸡实在有些勉强,最后顶饱了也还剩了不少土豆和两个贴饼子,但吃完没走几步就发现其实一点也没吃撑,大概是因为吃饭时腹部一直窝着,便感慨老板真是不会做生意。

▲在山间


雪莉居酒屋
写写画画,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