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拥有将古籍移出藏书阁、交与大众手中、并搬上荧幕的能力,这是三种能力,并非每位作家都具备,但每具备一种,都意味着历史与作家的向前迈进,是历史之幸、作家之幸、亦是你我这样的读者与观众之幸。
这两年,如果说有哪位作家的小说我一定会追的话,大概要数马亲王了。认识他并不算早,从《长安的荔枝》开始,虽没有追溯他此前的作品,但从那之后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大医》《食南之徒》都逐一在看。
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马伯庸总能从历史的缝隙入手,将寥寥数行记载扩展成跌宕起伏的故事,让人透过小人物的个人价值选择,看到滚滚的历史洪流如何裹挟着人物命运,一路向前。
食南之徒
这是一部以食物为脉络串联起来的小说,一片土地上生长着什么,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吃什么,本是气候使然,一旦出现了迁移,定是人力所致,这背后,便有说不完的故事了。
主人公唐蒙,正是因为贪吃的人物个性,加上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在美食中发现了大汉与南越之间深层次的联系与不为人知的故事。
喜欢这样的小说,不仅仅因为它以历史为蓝本,将历史与现实、美食与探案巧妙融合在一起,讲述一段有血有肉、扣人心弦的悬疑故事,更是因为它折射出的个人价值选择、政治洪流与个人命运的交织纵横,甚至包括对当下一些局势的影射。
故事虽架构于历史之上,但马亲王从未离开他的读者:如果说《长安的荔枝》再现了在一线买房的小镇做题家面临的职场命题,《太白金星有点烦》刻画了公司内跨部门协作的心力憔悴,那《食南之徒》一开始就切中了无数当代职场人混迹江湖的命门:
“过大于功,要受罚挨打,不合算;功大于过,下回上司有什么脏活累活,第一时间会想到你,也是麻烦多多。只有功过相抵,上司既挑不出你的错,又不敢大用,才能落得个清静。”
但纵使唐蒙明白“人生不满百,莫怀千岁忧,黄老独清静,脂膏复何求”的道理,也依然免不了被卷入大汉朝廷与南越国的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的复杂局面。
南越国王虽源于大汉,国内土人与秦人却矛盾极深,前者主张称帝自立,后者则对大汉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这样的斗争还引发了南越国秦人返乡探亲受阻和两地通商受限的问题,仔细品,这和当下某地的现实困境是否有些相像?小说中的酒肆老板娘梅姨则道出了政治斗争的真相:对于百姓来说君王姓什么并无差异,重要的是如何过好生活。
一方面唐蒙因为对美食的热爱与天赋,被迫卷入政治;另一方面,他也因为想要弥补儿时的心理创伤,主动参与斗争,决心拨开笼罩在南越国混沌朝局上的层层迷雾,却不想却为人利用,成了他人铲除异己、独揽大权的工具。
想要帮人的心却成了他人手中的刀,这样的反转恰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情,也成就了悬疑小说的魅力所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够看到这部小说被影视化后的样子,马亲王的笔法张弛有度,前一秒还在分析政局步步入理,后一秒则写人物用手去捋尚未留成的须髯,不得洒脱而显得幽默诙谐。
诚然,小说的后半段节奏推进显得有些快,这或许值得诟病,但唐蒙一朝为人利用,却需要花费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劳扭转局面的行为,也恰恰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小人物在其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他或许是无力而渺小的,但他依然有强大的内核作为支撑,令其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
这种作用,对于前些天看过马亲王的另外一本小说,依然适用。
大医
这部作品以上海华山医院的建院史为蓝本,描写的不仅是一部关于医疗与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建院的故事,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家国情怀与时代变迁的鸿篇巨制。读的时候有种感觉,这部作品就是为搬上荧幕,为大众所熟知而写的。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破晓篇》与《日出篇》,时间跨度从1904年至1950年,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
小说以三个性格迥异、出身不同的年轻人——东北孤儿方三响、伦敦公使馆跑腿少年孙希、上海富商千金姚英子为主角,通过他们在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的学习与成长经历,展现了不仅仅是那一代公共慈善医生的,更是那个时代的艰辛与辉煌。
就像马伯庸所说:“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些大医的事迹,并不知道在那个艰苦的时代,他们做了那么多重要的事,拯救了那么多生命,可以说深刻影响到了中国命运的走向,这些人和事应该被更多人知晓,不应该被遗忘。”
为了使世人铭记这段历史,马伯庸努力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寻找平衡点:
小说所依托的背景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如日俄战争、上海鼠疫、皖北水灾、辛亥革命等,这些历史事件如同骨架,支撑起整个故事的结构;
底层是细腻入微的生活细节与人物之间最真实的情感纠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中间层,则是作者合理想象与虚构的空间,通过人物的情感、对话与心理变化,使得整个故事既真实可信又引人入胜。
在《大医》中,马伯庸不仅再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更深刻地挖掘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方三响的木讷与刚烈、孙希的油嘴滑舌与对外科医学的坚定追求、姚英子的率真与坚韧,通过他们在乱世中的选择与坚持,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不同反应与担当。
尤其孙希宁可自断手指筋脉,放弃自己终生追求的外科事业,也不愿为日本人做手术的举动,令人动容;以及无数普通百姓,为救亡图存,在日本人搜查中默默隐匿孙希行踪的默契与坚守,让人看到一个民族拧成一股劲的强大力量……
也是在他们的选择与成长中,让人真实体会到什么叫“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正如书中所引用的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种精神,在《大医》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
初读《大医》,我其实并不能完全沉浸,但愈是深入故事,就愈发觉得自己仿佛被卷入了一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漩涡之中,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厚重与残酷,也饱含人性的温暖与光辉,马伯庸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与深厚的文字功底,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虚构的世界,这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史与医学史的一次回顾,也让人对生命、对人性、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令人欣慰的是,回顾这部小说时,在网上已经能够查到它被拍成电视剧,计划于明年播出的消息,希望导演和演职团队不要辜负读者们的期待。
▲夏荷
从我关注到马伯庸起,他就以一年一部书的频率高效率产出,而且部部都业绩不俗,甚至被他称作是“休息”的小作,都能获得极佳的口碑,再加之其作品的影视化率,虽称不上顶流,说他是当代华语小说界的头部作家绝对不为过。
马伯庸擅长以推理对真实史料进行解构和猜想,重组为兼具想像力与真实感的“历史可能性”小说。他的历史小说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更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情节设计,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他总能借小说中的人物之口,道出一些极具哲理的生活智慧,让人不禁感慨其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之深、领悟之透、刻画之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家也应该被称之为“教育家”,他们不像讲台上的老师那样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是把世界复杂而真实的样子层层剖开给世人看,让大家在失望时、迷惘时、困苦时寻得心之所栖、梦之所往,看到光之来处。
或者换一个说法,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历史现实与作者想象相生相伴的小说故事,让我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够对其报以热爱和向往。
天下哪有什么新鲜事,你我皆在局中而已。
另一方面,像马伯庸这类拥有将历史小说化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也承担了重要的历史教育职能,试问有多少人的历史知识启蒙,都源自于小说、影视剧、甚至是游戏呢?娱乐致死并非没有道理,很多我们视之如蛇蝎的“娱乐工具”,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双刃剑。
最后,想分享三点在准备今天这篇文章时重温到的生活智慧:
在职场上想要长久胜出,要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能力,且最好是你热爱并擅长的;
但比起常胜,更重要的是亢龙有悔;
“有悔”的目的,是因为健康才是我们最大的老板,它表面很大度,对你的放纵和榨取万般包容,实际背地里偷偷记着一本帐,总有一天会举着账本和算盘找上门来。
最后的最后,希望你我都不会有那一天。
▲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