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水一路向东流去,听说,兰州牛肉面要改名叫牛肉拉面了
▲白塔山公园夜景
一直以来,兰州这座城市没有给我留下过什么好印象。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两山夹一河的地理位置,将一座城市“夹”成一条东西狭长的带状,有没有影响它的经济发展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外地人,这里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太堵了。
工作需要,我住在雁滩,算是在整座城市的东部,每天出门几乎都要沿着黄河水的流向“逆流而上”,前一晚还只要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到了第二天早上,四十分钟也不一定能到,更要命的是,我们抵达那几日正逢部分路段限流,拥堵程度愈发严重。
司机一脚深一脚浅地踩电门,配合电动车干脆利落地起步和制动,将通行的一位同事晃吐在车上。
司机并不恼,一边安抚她说没事,一边熟练地从车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递给同事,同事接过后又递给她一包80抽装的湿纸巾,她大概不是第一个在这车上吐的乘客,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自那以后,同事再也没说公事结束后留下游玩的事情,只不断地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北京。
第二天晚上,从饭店出来,面对这座城市并不宽敞的街道,不能说完全没有动过留下的念头,最终还是踏上了次日返京的旅程。
这样的地形也有好处,至少让每一位来到兰州的游客一眼便能辨出方向,在兰州的几天天气一直灰蒙蒙的,很难凭太阳辨别南北,而黄河自西流向东,沿河边顺流而下,即是一路向东行了。
▲马踏飞燕
上小学之前,兰州于我还是洋气的。
开车进入城区,会路过一个被两座大山夹住的路口,像是这座城市天然的门洞,有种钻过门洞别有洞天的感觉。
除此之外,兰州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座落在山上的动物园了。
那时候还在上幼儿园,脑海中的记忆并不完整,但母亲带着我在山间路口查找地图寻路的场景却格外清晰,日头正高,阳光也明媚,我们上到半山似乎并不轻松,但边逛山边游览动物园的经历一听就觉得很酷。
只可惜此行遇到的当地人告诉我,动物园如今已经从山上搬离,否则,我大概一定要再到那座山上,寻一寻和母亲二十多年前一同游历的影子。
▲兰州小吃
这座城市也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兰州的人和兰州的美食,都是极好的。
抵达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就和办公室派往兰州工作的同事顺利“会师”,带我们吃了当地有名的小吃店再回首。高担酿皮、甜胚子、土豆泥馅饼、麻辣三样……
原本就是西北人的我在出发前对这些食物并未抱太大期待,都是小时候家里常吃的东西,只是寻着味蕾里的乡愁前来解馋。但是当一桌子撒着芝麻拌着红油辣椒的碳水化合物摆在面前,瞬间理解了同事对西北碳水之乡的向往。
往后的几天里,虽然我们没有机会“再回首”,但这家店却是每天都被我们挂在嘴边的。
▲牛肉面
说起兰州,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兰州拉面了。兰州没有拉面,整个甘肃都没有,兰州拉面开遍中国,青海人功不可没,兰州只有牛肉面。
小时候我们就常吃牛肉面,尤其放寒暑假的时候,常常由一两位姥姥带队,一栋楼里玩得好的四五个小朋友一大清早就拿着自家的不锈钢盆一起去吃早饭,那时候面店似乎已经开始逐渐使用“康洁消毒碗”了,但是大家总觉得自家的餐具用得更放心。
我们还常吃干拌面,面是一样的,只是出锅后浇上了肉沫拌头,我在兰州拉面馆的菜单上从未见过干拌,它便也成了每次回家必须打卡的美食。
其实拌面各地都有,只是家乡的那口面,永远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就像人们常说兰州牛肉面,一旦离开兰州,由于水质、气候等因素,很难做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里,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叫做蓬灰,甚至有的店名就叫“蓬灰牛肉面”。
蓬灰是一种用蓬柴草烧制而成的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曾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纺织、制陶等领域,而在制作牛肉面的过程中,蓬灰的加入能够增加拉面的口感,使面条更加筋道、柔软且易于抻开。
具体来说,蓬灰的加入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增强面团的弹性和韧性。此外,蓬灰还能使面条在煮制过程中保持形状稳定,不易断裂,提升面条的整体品质。
但也由于蓬灰中含有一定的重金属元素,如果摄入过多,会在体内蓄积并引起中毒症状,所以虽然蓬灰被誉为是牛肉面的“灵魂”,师傅在拉面的时候加入过多“灵魂”可能真的会让这碗面夺人魂魄。
我听当地人说,兰州牛肉面准备改名了,改叫“兰州牛肉拉面”,或许是为了融合地域差异,将西北的这一碗面统一称作牛肉拉面,也算认可了青海人推广兰州拉面的功劳;或许是为了突出中国这碗面在制作工艺上的独到之处,和加州牛肉面相比,兰州牛肉面这种“拉面”的手艺是属于我们的独家名片,毕竟比起那一两颗微不足道的牛肉,劲道有韧性的面,才是兰州的灵魂。
对了,时至今日,兰州的一碗牛肉面还保持着8元一碗的价格,比起动辄三四元的地铁票价,实在是良心了。
▲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