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带队,打卡“烟雨蘭山”

文摘   职场   2024-09-24 07:07   北京  


我们没上过皋兰山,他没见过雨夜的皋兰山,一切依旧是最好的安排。

▲在烟雨中的皋兰山俯瞰兰州夜景

抵达皋兰山三台阁的时候,车窗外风雨交加,虽然预感这样的天气看不到兰州“曼哈顿”式的夜景,朱队还是带着我们上了山,他说:正好他也没有在雨天上来过。

有时候,行程赶在这里,便也不得不迎着风雨走下去;但我更欣赏的是,一队人在一起,无论风雨都能尽兴的心态:我们没上过皋兰山,他没见过雨夜的皋兰山,一切依旧是最好的安排。

和朱队一起在风雨中欣赏兰州夜景的时候,我们才认识不过36小时。他是个E人,有很强的表达欲,愿意分享,也很热情,再加上他独特的经历,和他在一起总是能收获连连惊喜。

比如皋兰山吧,若不是他开着车带我们,三个来兰州出差的外地人是怎么也不会在一个雨夜来看夜景,在薄雾弥漫的初秋,将灯火璀璨的兰州和“烟雨蘭山”一网打尽。

山上的风有些大,女孩子举着伞甚至都有些不稳,去往三台阁最后的一小段路被封以后,我们一路向下,遇到合适的观景台就停下来,朱队一边介绍眼前亮灯的大楼分别是什么,一边描绘晴空之下这里的风光有多么绚丽,他是热爱这片土地的,自豪地和我们讲,兰州也有曼哈顿的风采。

山上的雾是一团一团的,有的路段能见度只有数米,有的路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下的风景,山间不乏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下到刻有“烟雨蘭山”石碑的时候,我们的车后已经跟了几辆小车了,还有年轻的游客在山上大声呼喊,上车前,同事也应着喊了一声,那边的呼声便更加嘹亮了。

这便是年轻的声音吧,我很喜欢一句粤语歌词,是说“天气不似预期,但要走,总要飞”,说得便是我们这一群人。

▲烟雨蘭山

朱队是我们几个里面年龄最长的,71年生人,女儿已经上大学了。称呼他“朱队”,是因为他是一名警察,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身份,作为一名创作者,他在头条上拥有近4千粉丝,收获了超过4.2万个赞,还有不少缉拿和押解故事刊登在兰州公安的媒体平台上。

他干过特警、做过经侦,遇到的不少人和事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现在不直接和罪犯过招了,他就把自己日常跑步、旅游的经历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但我觉得,他最喜欢讲的,还是自己从前抓犯人的故事。

他就像一个掏不尽的故事盒子,送我们回去的路上,一边开车,一边分享了很多年轻时的见闻。

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自己通缉的罪犯在新疆落网,新疆那边想过个好年,请他速去提人,他也想过年,就拖到年后才去,结果那罪犯一见到他,就求他赶紧把自己带回兰州,想是这人搅黄了新疆公安的春节假期,一定吃了不少苦头。

还有一次和同事一起去四川押解犯人,判断对方不会逃跑后,他和同事便把犯人拷在卧铺车厢的护栏上,不想他还没睡,睡在上铺的女逃犯倒先打起了轻鼾,是朱队此前的心理疏导起到了作用。

朱队说,在他心里,犯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犯了错的人,所以,他还有一类朋友,出来后重新创了业,在国外发达了,邀请他去旅游。

我们都觉得,朱队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更年轻,尤其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比照片里年轻时更加明亮有光。

▲兰州夜景

遇见朱队那天,他正在黄河边执勤,我和同事刚刚踩过点,坐在长椅上休息,正巧有事和他咨询,一个话题,一两句交流,几个眼神,就这样成了朋友。

他很热情地和我们分享自己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内容,除了文字,还有不少视频,都是他自己学着剪辑的,有好几条都是关于中山桥上的弹痕累累,说那桥上的几个弹孔,是解放兰州时留下的。

我和那桥很有感情,几年前采访前交通部副部长的时候,部长还援引了那座桥的故事,再加上朱队的解读,总觉得人生有时候在冥冥中是有关联的。

那天和朱队在微信上一直时断时续的聊着,他和我们分享自己工作的经历,知道我们去了省博,特意嘱咐我们一定要在马踏飞燕的正面和背面看看,说起背面的小孔,我和他开玩笑说:这不能是弹孔吧。

这样一个懂得观察生活细节、乐于分享、勤于学习的人,又怎么能不年轻呢?

第二天傍晚,朱队邀请我们工作结束后一起吃饭,吃当地有名的手抓羊肉。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一行三个人迟到了将近两个小时,朱队没有丝毫不悦,他懂得我们工作的迫不得已,也依然如约在饭后带我们一起上了皋兰山。

我想,今后我们大概有很多次机会上皋兰山,也会有机会和朱队再次见面,只是我们三个人聚在一起,跟着朱队在烟雨中夜游皋兰山的经历,大概只有这一次了。

所以,当朱队说他也没在雨天上去过时,我心想,这依然是最好的安排。

▲马踏飞燕(背面,正面在上一篇,点此跳转)


雪莉居酒屋
写写画画,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