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4年度总结的第二篇,上一篇关于写作,今天聊一聊运动。
在开始今天的故事之前,我想先讲一个有趣的冷知识:
在大家以往的印象里,冬天是贴膘长肉的季节,寒冷的天气降低了人们户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热气腾腾的火锅和炖肉也常常是人们青睐的冬日佳肴。
寒冷的天气固然为猫冬和饕餮大餐制造了借口,但实际上,它也为人们冬季减脂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发现这件事是因为我这些年一直保持着相对均衡的运动习惯,体重却和很多人相反,常常夏季高于冬季,于是开始查阅资料,发现天气冷时,人体为了维持体温,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和脂肪,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进而创造出一种易瘦的肌体环境。
再说得详细一点,身体的脂肪分为白色脂肪、米色脂肪和棕色脂肪。
白色脂肪就是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是用来储存我们过剩的能量的,堆积多了人就发胖。
但棕色脂肪就不一样了,它负责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将其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是具有减肥功能的优秀脂肪。
棕色脂肪在寒冷的情况下更具活性,因此在冬天,身体更容易去动用棕色脂肪来产热。一旦棕色脂肪被调动起来,他就能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白色脂肪的消耗,产生一种“用脂肪燃烧脂肪”的过程。
所以,在相同运动量的情况下,冬季消耗的热量比夏天更多,减脂也就更容易。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已经蠢蠢欲动,准备翻出自己尘封的跑鞋,但可能和很多需要坚持的事情一样,没跑几天就回到了我们熟悉的四六级老朋友:abandon。
没关系,虽然今天我是来总结运动经验的,但是如果让我跑步,大概三次,我也会回到abandon,更有意思的是,周天我去健身房锻炼,踩上椭圆机刚刚三分钟,已经开始劝服自己坚持到五分钟再下来了。本质上并不是我不爱运动,而是我本身就不喜欢跑步或是椭圆机。
过去五年,我几乎每周保持至少六七个小时,甚至10小时的运动习惯,能持续不断地运动,靠的一定不是每次咬牙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毅力,而是持久的热爱与享受。
▲被工作室教练说“有点唬人”的后背
随着规律运动的年限逐渐加长,我越来越发现,我最终热爱的并不是某项运动,而是参与这项运动的自己。
比如我钟爱的瑜伽,几年下来,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身材的改善,柔韧性和肌肉力量的提升,情绪的稳定,以及对自身更清晰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仅是筋骨肌肉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
再比如我新入坑的撸铁,每次长期伏案工作或者久坐之后,感受自己被拉长的背部和干瘪的臀肌,就想要去健身房刺激刺激这些被工作折磨的肌肉群,找回那个更加有活力的自己。
还有我时常进行的游泳,不仅每次游完洗干吹干,收获焕然一新的自我的感觉让我欲罢不能,划水时脑海中迸发的灵感和思路也让我乐在其中。
亦或者是在疫情期间和朋友一起开展的骑行,既满足了我的社交需求,又能够在特殊时期相对不受限制地进行锻炼。
在和这些运动为伴的日子里,我逐渐养成了一种让运动“为我所用”的习惯:什么运动能够让我生活得更加快乐,就继续给身体“投喂”这项运动。本质上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运动,让身体更加健康、精神状态更加饱满、生活更加快乐,如果一项运动从一开始就不能够让你快乐,那它可能不是能够为你所用的运动。
找到能为自己所用的运动,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开拓边界并且进行试验,更简单一点来说,就是要不断尝试。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大学时我曾经选修过一节乒乓球课,每学期前两周都是试课阶段,可以进行补退选。第一周一下课,我就退了这节乒乓球课,重新抢了游泳课,因为这个满场跳跃的小黄球丝毫不受我的控制,和它的每一次追逐与撞击都像是一次不确定的赌博,我不知道它会飞向哪,也不知道它的落点会是哪,我们两个每一次相逢与离别都像是宇宙大爆炸一样的随机产物。
更可怕的是,老师仿佛看出了我的窘迫,第一轮试练之后,直接请我给大家做反面示范,虽然我的示范动作又阴错阳差踩对了节拍,让老师大为失望,但一个小时的追球之旅让我明白自己和这个明晃晃的弹力小球实在无缘。
纵观我的大学体育课程,除了必修基础课,我的所有选修课都是和自己的身体做游戏,国标舞、游泳、形体礼仪,上到最后一节形体礼仪的时候,我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在期末作业里面提出“身材管理”的概念,也因为如此,那门课我取得了当学期的全班最高分。
讲到这里,其实我们已经能够从乒乓球和形体礼仪两节完全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上看出我的运动属性,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在此后的数年里,我依然孜孜不倦地因地制宜,做着各种尝试,只坚持跑步一样,我就试验了三四五六回,但无一幸免,全部夭折;后来包括社交属性极强的羽毛球、火遍互联网的飞盘,我都做过尝试,但最终成为日常练习的,依然只有瑜伽,它帮助我达到了身材管理的目的,让我感受到了对身体的控制与觉知,同时又能够实现正向反馈。
有时候不是我从主观意识出发,想要去运动,而是身体“想念”瑜伽,希望进入一场柔韧与力量的流动,当身体真的对某项运动成瘾,爱上了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的感觉之后,形成运动习惯,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运动的开始,还是要找到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领域,寻找能够给自己带来身体和精神双重愉悦的事情,作为你开启运动这扇快乐大门的钥匙。
真正让我注意到运动给我带来巨大改变的,是疫情结束后,我突然发现自己那几年在app上跟练的瑜伽时长居然已经达到了47000分钟,除了学习和看书,我大概还从未在一项爱好上花费这么长的时间,惊奇之余,我开始好奇这将近800小时的练习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于是开始向后看,去有目的性地寻找变化。
跟练时无意识地记录让我收获了一把可以衡量的尺。开始在app上跟练的时候,我只是跟随着自己的意愿寻找想要练习的内容,但47000分钟的练习记录无疑成为了一个私人数据库,能够让我看到自己在瑜伽这个大运动门类下的细分偏好。
这些记录既是我的运动里程碑,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与成就,也让我从中挖掘到了自己最中意的流派。于是,我开始更加坚定地深耕我的运动。
前些天写过一篇有关Mysore一周年的文章,记录了我和Mysore结缘及一路跟随不同老师练习的心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整理了过去一年的瑜伽记录,从2023年11月2日到2024年10月31日,我进行了192次332小时的瑜伽练习,消耗了60409千卡。在这期间,伤病也好,外出也罢,在可能的情况下,我总是在想方设法地遵循身体的意愿,满足自己对瑜伽的“瘾”,在惊喜之余,我更看到了长期聚焦一件事给我带来的力量,这种力量不知发生在身体层面,也发生于精神层面。
记录本身就有意义,它让一切练习都变得可量化、可视化和可追溯,就像现在我在总结经验时,可以有所根据。而透过记录,看到更多的其实是改变的力量。App上47000分钟的练习(接近800小时)是我疫情三年的累计,但过去的一年,这个时间已经增长到了332小时,随之一起增长的,是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这是最直接的正向反馈。
更进一步,每次平均不到两小时的练习也是与瑜伽、与自己建立深度链接的过程,每一次都尽力去观察、体会和思考,一年之后,我真的可以感受到那句“练习,练习,练习,一切随之而来(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all is coming)”的力量,明白许多事情,做在当下、做在长久,而功在未来。
眼下踏踏实实的一小步,即使没有即刻反馈,也终会在未来与我们相见,这句熬汤人的圣经,和我们常说的“久久为功”,讲的其实是一件事。
而更幸运的是,通过日复一日地重复练习,我获得了一件与世界深度链接、进而尝试“格物”的工具,破除执念、破除杂念、破除贪念……这些都是我在练习不同阶段尝试突破与改进的方面,也无一不是生活给予我们的至简之道。
所以,一年超330小时的运动,我收获了什么?新鲜有趣的知识、更健康挺拔的身体、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更快乐的生活状态、更稳定的情绪管理、更通透的思维方式,以及更坚定自信的步伐。
可是,出发之前,谁能想到最终能够抵达哪里呢?如果生命就是一场试验,哪怕只是为了减脂,哪怕只是一时兴起,我也不想放弃一次探索这个有趣世界,走进这个有趣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