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进医生
家庭功能指导
对任何家长来讲,正确而科学地养育孩子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面对发育行为问题儿童,或是心理行为方面有可疑迹象的孩子,您更需用心来学习和掌握一些适宜的养育方法或技术,这对亲子双方都有裨益。
近年来,儿童发育迟缓或是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似有递增趋势,有的可持续至青春期或成年期,如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学习障碍(L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障碍(Tic)及依恋障碍等,他们起始就有可能显现出蛛丝马迹的可疑行为迹象。从发育行为学角度而言,儿童个体差异很大,他们的能力特点和表现形式彼此不同,也容易引起混淆或忽视。对发育可疑迹象的孩子,家长若能做到早期指导和干预,将会改善其成长趋势或发育轨迹,甚可改变他们的发展预后。
初为父母者,当察觉到孩子有些行为令您担心,免不了开始焦虑:“宝宝为啥会有这样的动作和行为、为什么他仍做不到…”等等。显然,年幼儿童还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及内心世界,这会影响到亲子关系和亲子互动效果,也可能让您感到举手无措。因而,有必要尽快联系和约诊相关专家,求得咨询与帮助。发育行为儿科医生会观察和判定孩子的基本情况,并为您提供具体而可操作的母子互动技巧与方法。您要记住,当掌握一些亲子互动方式与相处技巧,并用积极心态和耐心与孩子交流互动时,就会发现孩子或多或少会发生改变,甚至改善得出乎您的意料。前提是,您一定要有耐心、平和而积极的心态。您要学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探讨孩子的发育情况及其特点,也有必要告知幼儿园、学校老师及社区医生,您孩子有哪些行为特点。这可能会令您尴尬或因“病耻感”而回避话题。其实大可不必,遮掩和逃避孩子的问题,会带来更多问题与麻烦。客观面对孩子实际情况,有助于您获得更多信息与帮助,同时也会减缓您的焦虑情绪和压力。抱定与孩子的共同成长的理念,就会提升您的自信与担当,会以积极心态应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面对入学的孩子
任何儿童进入学校都会遇到不同问题。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及家长来讲,都是压力与挑战,只不过程度和感受不同而已。那些发育行为有问题的孩子,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压力,他们遭遇的麻烦、人际交往不畅肯定会比在幼儿园时更加凸显、更加难熬。您有必要与校方进行良好沟通,尽可能获得校方的理解、帮扶与支持,这对促进孩子的适应能力十分必要。没必要藏着掖着孩子的实际情况,怕孩子遭孤立、遭排斥、遭霸凌等,有些情况躲是躲不过去的。坦然说出孩子的实际情况,便于校方采取针对性措施,如特别关照、防范霸凌、及时反馈等。
孩子难适应学校生活时,可能会在他饮食、睡眠、学习、人际交往、游戏活动方面显现异常迹象。您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反应,如果情况有所拖延,未能得到调整改善,则提示着“黄色”预警,要及时介入和寻求医生或相关专家的帮助。对入学和升学的发育迟缓儿童,格外要注意其心理健康的护理与支持,而非一味只关注他学习情况。在他出现“崩溃”和拒绝上学之前,就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如给孩子暂时请假、休课或休学,找医生或心理治疗师予咨询和治疗。
同样是情绪困扰问题,每个儿童采取的干预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如积极用转移注意、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冥想治疗、团体治疗、运动康复训练等都有一定积极作用,而非一开始立马上药来控制。您要花点心思了解孩子的哪些情况是一过性的,哪些是长期固化的,哪些情况可适当忽略和静候观察,哪些问题需要马上医学介入,这些做法对亲子双方都很重要。您最好在孩子成长周记中标注这些重要信息,便于前后对比参考。没有相应的记录,您很容易会忘掉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向医生反映信息时会不够全面和缺斤短两。
当孩子一般性地焦虑、哭闹或恐惧时,您大可不必跟着慌张、紧张,大呼小叫,这于事无补,甚至会起反作用。在干预孩子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行为变化很大,学校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强,但里程碑阶段的行为表现则大同小异,您应带孩子在此关键期接受相应的评估与指导。
例如,学龄儿童特别容易因学习压力或人际冲突发生心理行为问题,且恢复起来更困难。此时,您的察觉与求助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不要忽视或不当回事,要尽可能将孩子心理健康护理放在首位,而非视他的学习为头等大事。防患于未然,在他极端行为发生前予识别、防范和控制,不仅可减缓孩子的压力与“崩溃”感,对您的心态和工作保障也有好处。
儿童的独立性赖于父母的陪伴与引导。当他们不擅与人打交道,或逃避社交时,您的高期望或强制要求有可能适得其反。此时要按下暂停键,反省一下您与孩子的关系有无不当之处,他们的社交退缩是否因焦虑、恐惧、反感所致。调整亲子关系,与孩子的行为合拍互动是关键。
入学儿童的行为表现会起伏不定,对他们实际状况很难做出准确量化,所谓“轻、中、重”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要受其束缚,非要靠心理评估来给孩子贴个“非白即黑”的标签。对发育迟缓或障碍青少年来讲,任何量表测定结果都有其短板和不足,它终究不是诊断的根本依据。您别纠结于那些测得的分值,而是要判定孩子情绪或行为问题的核心倾向是什么,达到了什么程度,如刻板行为动作、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值得提醒,儿童的焦虑与抑郁相伴概率极高,对此要有个评价和预防意识为好,最好是找专科医生求得帮助与指导。
END
I 文章为作者原创内容,版权归静进教授所有。未经许可,盗转、剽窃、翻版必究!
留 言 解 惑丨 精 彩 回 顾
今天的科普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您有疑问未能解惑,可以在公众号中进行留言,我会尽力解答,谢谢大家的支持!如果您觉得文章有用,欢迎转发分享,帮助更多的人~
精彩回顾: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点个“在看”再走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