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进医生
是分离焦虑症吗
最近看到后台有父母发出相同问题,说开始送娃去幼儿园时遇到困难,到幼儿园门口时,娃子便哭闹着不想进去,声嘶力竭地揪着母亲不撒手,令父母心疼不已。翌日一早,孩子仍哭闹着不愿去幼儿园,问有啥好办法没。其实,秋季入园期间,这类儿童十分多见。
确实,很多初回幼儿园的孩子会出现怕上幼儿园的问题,大都可能与孩子产生的“分离焦虑症”(简称SAD)有关,就是与照顾者分离时感到过度恐惧和焦虑。SAD大多出现于3-6岁儿童,有的可持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按美国精神医学会(APA)说法,SAD是指孩子面临与家庭和/或特定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过度的恐惧与痛苦的情况,且与其年龄不相符(Masi G,2001)。于是,在DSM-5中将SAD纳入其诊断体系,标注了相应诊断标准,发作起码要持续6个月及以上。
按美国标准,典型SAD多见于学龄儿童,其出现恐惧上学和拒绝上学的情况更普遍,并会伴发各种躯体化症状(见前文:话说千奇百怪的躯体化症状)。有的SAD孩子也可表现课堂捣乱,并有更持久的适应困难。拒绝上学儿童中,80%的符合SAD的诊断标准(Dryden-Edwards,2014)。
他们的这些问题可能“伏笔”于婴幼儿期,持续害怕去幼儿园的孩子,入学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终发展为典型SAD。
我接诊过SAD案例,看看娃子如何“折腾”父母。男童明轩(化名)六岁半被父母送进一所不错的名校。第一天,明轩便出现拒绝穿校服、哭闹喊叫抵触进校门,揪着父母不撒手,无奈的父母让班主任老师强行拉孩子进了校门。被强制返校的明轩表现十分痛苦,不与父母说再见,进到教室仍哭泣不止;这种情况持续有数周,不得已带来看医生。家长反映,明轩在班里极少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互动,似乎很回避老师的关注与问候。在校期间,明轩老是强烈关注父母到底在哪里,担心他们是否安好,找借口不断给母亲打电话。
明轩情况已符合SAD诊断,且有明显的季节性情感障碍表现,尤其入秋后情绪低落、早晨嗜睡难醒和返校持续困难。
害怕去幼儿园的孩子,即便在家也不愿独自一人呆着,怕与父母分房睡觉、恐惧黑暗,入睡时强烈要求父母守在身旁。严重时,白天也粘着父母不愿分离,甚至“尾随”父母出门或跟着上班。
如今,怕去幼儿园的孩子确实在增多,大部分会逐渐适应幼儿园,最后“脱敏”恢复正常。个别孩子则持续回园困难,有可能发展为SAD,通常到了学龄期会遇到更多麻烦,如学校恐怖症及拒绝上学(见前文:孩子拒绝或害怕上学为哪般)。
儿童怕去幼儿园虽较普遍,诱因却各异。可肯定,父母自身经历会影响其养育态度与情感,再投射泛化到孩子身上,形成潜移默化的“异常”依恋,逐渐促发分离焦虑。婴幼儿受母亲的精神心理状况影响更甚。
研究指出,母亲自身早年有不良成长境遇,如遭受过忽视/虐待、与照顾者关系恶化、家庭功能失调等会使其“重演”自身经历,以糟糕情绪状态(如养育焦虑、PTSD及抑郁症)塑造育儿模式,使得社会参照、情绪调节和共同注意均受“扭曲”,诱发孩子不安全感,加重儿童的分离焦虑(Schechter,2009)。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依恋不足,或与生母过早分离,也会增加孩子日后被诊断出SAD、学校恐惧症和抑郁症的风险(Knollmann,2010 )。母亲的养育焦虑、总担心孩子遭遇不测、不当投射自己的焦虑等,也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
对害怕去幼儿园的孩子,不妨试试如下措施。
1. 勿强制推进幼儿园。若许可,暂可将孩子带回家里安抚一下。实在不行,休园一两天也可,家长千万勿当孩子面负面评价幼儿园及老师。安抚和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首要做法。
2. 逐步“脱敏”式回园。入园前,父母的心理支持和给孩子以安全感十分重要。勿讲道理、训斥或恐吓,需循序渐进式走到幼儿园门口观看、一同进幼儿园陪着坐坐(需园方的配合)、老师真诚关爱地接孩子入园。园方应欢迎和鼓励父母常带孩子进幼儿园一起玩耍来逐步“脱敏”。遗憾的是,很多幼儿园难做到这一点。
3. 了解孩子害怕入园的原因。原因不外是:怕离开母亲、难融入园举办的活动、难与小朋友建立友谊、感知觉超敏(尤其怕噪音、喊叫声、其他孩子哭闹、不习惯上园内厕所、园内喇叭声音过强、老师喊叫声太大、指令太多)、对园内生活缺乏安全感等等。园方可考虑,尽量降低或消除噪音、喧闹及喇叭声,降低老师喊叫声。对孩子不愿参与的活动,暂不宜强制,允许孩子自己选择玩法或活动。孩子如厕时,老师尽可能在旁陪伴一下。怕入园孩子,可不走纷杂喧闹的大门入园,而从侧小门由熟悉的老师接进去,亦可错峰送孩子进园门。
4. 园方勿设定过多“规矩”。如今“结构式”教育过多且过于繁杂。对初入园的孩子,没必要教给或示范太多的“规矩”,他们处在恐惧时很难理解和接受园方制定的“繁文缛节”式规矩。倒不如,轻松自如地让孩子慢慢学习、慢慢适应,要给予充分的适应时间。
5. 老师须持亲切和蔼态度。初入园的孩子大都怕老师,若老师过于严厉、面无表情、无视或“蔑视”孩子、动辄训斥、嗓门过大、唠叨太多则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惧与反感。有时,一两次不愉快的师生互动,足引起孩子持久的恐惧,挥之不去。
6. 母亲按时早点接孩子。分离焦虑的孩子总期盼早点见到母亲,早点回家。可在孩子时间表上贴上母亲照片,告知孩子妈妈什么时候来接宝宝。园方可考虑对个别孩子“放宽”园规,允许母亲早点来接。敏感的孩子,总得有个适应的过程不是。
7. 促进孩子回幼儿园的兴趣。将孩子的喜好或特长与幼儿园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可促进孩子回园的动机。例如,孩子喜欢绘画,可让孩子将作品带回幼儿园给老师和小朋友看。若孩子会跳绳,则可鼓励其回幼儿园给老师和小朋友表演一下。之前,可与园方沟通协调一下,取得园方配合会更好。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回幼儿园,是个值得尝试的做法。
8. 不一定直接带入班级里。可将孩子先带到操场或其它空间“遛一遛”,或带到游戏室安静地玩一会,再逐步回到自己的班级里。这对孤独症或超敏特质的孩子尤值得去做。
9. 制定弹性活动时间。有些孩子对园方规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很难适应和耐受。恐惧感强的孩子,可弹性地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且避免超时和超负荷。
引导怕去幼儿园孩子的方法还有很多,毕竟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很大。除指导和建议父母改变不当的养育方法与模式外,还需幼儿园更人性化、差异化地改善教育方式,培养老师的同理心,与那些怕回幼儿园的孩子形成“心灵共振”,才可让那些怕上幼儿园的孩子逐步消除恐惧,不至于发展为分离焦虑或拒绝幼儿园。
END
I 文章为作者原创内容,版权归静进教授所有。未经许可,盗转、剽窃、翻版必究!
留 言 解 惑丨 精 彩 回 顾
今天的科普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您有疑问未能解惑,可以在公众号中进行留言,我会尽力解答,谢谢大家的支持!如果您觉得文章有用,欢迎转发分享,帮助更多的人~
精彩回顾: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点个“在看”再走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