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进医生
今天简单聊聊家长如何与孤独谱系特质孩子的互动。
周知,对孤独谱系儿童的识别与诊断主要凭其症状为依据。这对初为父母者,了解和识别婴幼儿可疑迹象显然极为困难和不大可能。之所以使用孤独谱系(autism spectrum)一词,是为应合目前国际上对ASD的命名趋势,以及对未被确诊的孩子慎用起见。如今,国际权威诊断标准也并非铁板一块,每位医生的理解和解读也是见仁见智。加之,儿童个体差异非常宽泛、表现各异,做父母的未必都能解读和吃透那些诊断标准。所以,了解儿童的早期可疑迹象,启发和指导家长做出积极的亲子互动,会对孤独特质孩子的养育有所帮助。
但凡您觉得孩子表现出:亲子互动不佳、兴趣狭隘、动作刻板和感知觉异常时,如何积极去应对则是个值得学习掌握的知识。例如,1至2岁的宝宝若出现与妈妈缺少对视、呼名反应弱、缺少回应性微笑、不看妈妈手指方向、不会用手指物、不怎么寻求拥抱和安抚等,就不排除娃有孤独谱系特质的可能。这些迹象可能预示了他们早期脑发育的行为表型。因此,指导父母强化亲子互动,给予孩子适当的刺激与关照,就有可能改善他们的社交动机,发挥其最大潜能。
您要知晓,面对有孤独谱系特质的娃子,没完没了刻意教其开口说话、阻止他的“不当”行为动作,未必是正确的做法。孩子鹦鹉学舌样的吐字和镜像动作不一定含有社交功能。他若未能将其泛化使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则说明它没有任何意义。您再拿别家孩子做对比,用所谓的NT儿童做标杆,这可能会加重您的紧张与焦虑,无形放大自家娃“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并因此陷入痛苦与自责当中无法自拔。请打起精神、心平气和、积极主动地去与孩子互动是您的必修课之一。
您要做到的是,安详走到孩子身边,别轻易打断他,观察他的游戏和玩法,并装出您也很想参与进来一起玩的动机和样子。试着在旁模仿孩子的动作与玩法,让他感觉到您在旁的存在,当他注意您的时候,您可夸张地表现出感兴趣和赞赏表情,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去探查他想要、想玩的东西。此时,您千万别大呼小叫、横加干涉孩子,或硬要教给他您认为想当然的知识;不要强制孩子去做他不愿做的事情,或他不想去的地方。您应细心了解孩子讨厌什么、恐惧什么、不愿做什么、不愿去什么地方。可理解这种母子互动的游戏过程为亲子“共情”或是激发同理心的基本做法。
您也别老纠结于“孩子对我没反应,对我不感兴趣”,也甭指望很快能看到孩子表现出您所期望的样子。更不要把他撂给老人或保姆,靠刷屏来自我逃避、打发时间。关键在于,您始终要仔细观察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动作目的,体验他的情感活动,学会换位思考,得先把您自己“装进”孩子的视野和内心里。
在每天的亲子互动与游戏过程中,您应尽可能与孩子形成动作和情感上的“共振、合拍”,这会促进孩子对您的关注与信任;有了安全感,他的情绪自然会趋于稳定。您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发生的积极变化,用喜悦的心情欣赏他的变化,哪怕是很微小的改变。
如果孩子的行为实在是刻板而难以改变,且给您的养育带来很大困惑与焦虑,则建议您尽快找专科医师寻求帮助,做出评估与指导。
再就是,您与孩子互动时,尽可能调整好积极心态,且形之于表情和动作上,共情快乐是亲子依恋的要素之一。是时,不要太在乎您的面子或尴尬,不要总担心孩子的表现达不到预期,您要珍惜和享受与孩子互动的每一时刻;哪怕他表现出瞬间短暂的高兴样子,您也要打心眼里跟着高兴才对。您若心情不佳、情绪低落、与孩子互动总不见效时,不要过分勉强和施压自己,要给自己留出自我调整的时间档,暂时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或老人照看带一带。
总之,这里强调的是,父母养育孩子的基本方略大同小异。只不过,对具有孤独谱系特质的孩子则需要动用些细节技巧,尽可能根据孩子的表现与需求,调整好母亲的自身“节拍”,努力跟上孩子的“频率”,形成“共振”,则极有可能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共情是孩子迈向社交的重要前提。
END
I 文章为作者原创内容,版权归静进教授所有。未经许可,盗转、剽窃、翻版必究!
留 言 解 惑丨 精 彩 回 顾
今天的科普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您有疑问未能解惑,可以在公众号中进行留言,我会尽力解答,谢谢大家的支持!如果您觉得文章有用,欢迎转发分享,帮助更多的人~
精彩回顾: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点个“在看”再走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