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要分享的第18本书是国庆假期读完的《如何有逻辑地表达》。虽然这本书的作者是主持人,但书中的很多内容其实都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然后用到自己和学生、家长、同事,甚至是和亲人朋友的交流之中。表达本身并不只是开口说话那么简单,而是和你的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你能说出什么话,怎么说话,背后其实是你的思维在支撑。有些人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他说话很有道理,是因为他本身思维就很清晰。同理,有些人说话半天磕磕绊绊绕不清楚,其实是他自己也没有把要说的这件事想得很清楚。所以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表达前的准备,就是要先拥有结构化的思维。
结构化是大脑喜欢的表达,常用的有次序语表达法、时间顺序表达法和过渡句表达法,其中最容易上手的结构就是第一种——“次序语表达法”。就是把要说的内容分成几个点并且列出小标题,然后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的顺序开始讲。比如我们上班会课的时候,提前列好自己要讲的点,然后逐一讲下去,就会给学生一种这节课很有逻辑的感觉,尽管很有可能你讲的都是些零碎的事情,但“有逻辑”的感觉很重要。只有学生觉得你讲得有逻辑,才不会把你说的当做废话,左耳进右耳出。遇上需要即兴发言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在脑子里打个稿子,快速拉个提纲,并且注意以下要点:从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开始说起,用一个词表达主题,主体只说一件事,只描述一种感受。但打腹稿只停留在思考阶段,所以我们还需要“溜嘴皮”,把“想”的内容和嘴巴要“说”的内容衔接一下,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口头上练一练要怎么说。
我自己平时备课或者发言都很喜欢用这个方法,去上课或者见学生(哪怕是临时找学生谈话)之前,都会不自觉地自己口头上先过一下待会儿要说的话,这样才能保证待会儿正式开讲的之后,嘴皮子很溜,不会卡壳。很多喜欢说话会说话的人常常犯的毛病是只顾自己说得开心,不管别人喜不喜欢听,但这样其实是很自私的行为,因为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要想表达有逻辑,有效果,别人听得进去,我们就必须先忍住自己表达的欲望,去听懂别人真正想说的话,然后再说别人想听的话,顺便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尤其是跟学生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我们不能一上来就摆出一副老师的姿态,高高在上自说自话,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沟通效果自然不好。所以要先认真听他们说话,等他们说清楚了,说舒服了,你再说。
而且还要使用“确认复述法”,以一种看似请教的方式让对方确认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从而让对方觉得你真的很“理解”他!
作为班主任,不会把控时间,一直唠唠叨叨,不仅学生烦,自己学科的教学进度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严格把控时间很关键。有时候你越是讲得少讲得关键,学生越是听得进去,有一种“人狠话不多”的感觉,很多时候,传达信息,表明态度即可,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只是感动了你自己,学生其实听不进去。很多道理直接讲出来是很枯燥的,毕竟大道理谁都懂,重复只会让人生厌。
但故事不一样,大家都喜欢故事(都很八卦),所以把要讲的道理包装到故事里,甚至都不用点出来这个道理,学生自己就能明白,属于是真正的寓教于乐了。
当然了,除了表达之前的准备,表达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类型值得我们学习,书里介绍了4种:了解型表达:在闲聊中为自己赢得好机会(和学生交心谈心)
思辨型表达:有策略地说服学生,增加演示提高教学效率
情感型表达:给学生提供情绪价值并且借助“情感”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虽然书里本身不是直接讲师生之间的沟通,但掌握这些方法和原则,一定能让我们更轻松。1/52 | 《学习的学问》:行动本身就是方法
2/52 | 《聪明的阅读者》都在用怎样的高效阅读法?
3/52|不想上班的人都在想些什么?
4/52 | 《笔记的方法》:真正有用的笔记得这么做!
5/52 | 原来这就是小红书的流量密码!
6/52 | 时间贫困: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7/52 | 如何设计深度学习的课堂?
8/52 | 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学生成绩
8/52 | 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学生成绩
9/52 | 非常值得初高中老师和青少年父母阅读的《青春期情绪密码》
10/52 | 阅读策略这么抽象,到底怎么教?
11/52 | 如何摆脱那些窃取你时间夺走你生活的“软瘾”?
12/52|课堂上如何保证小组讨论的效率?
13/52|如何快速摆脱手机成瘾?
14/52 | 原来时间管理也要先测人格类型?
15/52 | 各位,勇敢一点,大方秀出自己的工作!
16/52 | 一本所有需要当众发言的人都应该读的书。
17/52 | 一本半小时就能读完的情绪急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