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进医生
双相障碍
如今,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简称BD)不仅常见于精神科,发育行为儿科医生也常会遇到这类患者,尤其是阿斯青少年,不过下诊断和处理会很棘手(见前文:儿童会得双相障碍吗?)。
BD早先叫“躁郁症”,患者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发作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有点像“双面人”。人群中患病率大约为1-5%。
躁狂发作时,患者通常表现精力旺盛、睡眠减少、思维奔逸、信心满满、眼神炯炯、行为冲动、做事欠考虑、轻浮话多、快乐高涨或愤怒攻击,有可能伴随幻听幻觉、被害妄想。
交替到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疲惫不堪感、回避社交、行为退缩、自责哭泣、对视回避、扬言活着没意义,或可能自杀。据说,过去20年里,6%的双相障碍患者死于自杀,40%的患者有过自残行为,并且滥用物质及嗑药风险极高(Anderson,2012)。
麻烦还在于,BD可与焦虑障碍、嗑药、物质依赖、人格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多动症以及人格障碍共患(合并症),并与偏头痛、肥胖症、二型糖尿病相伴而行(Nierenberg,2023)。
早先认为,躁郁症发作在青春期少见,整个20世纪上半叶几乎没有关于儿童青少年躁郁症的临床报道,对儿童青少年下此诊断受到很大争议与阻力(Leibenluft,2008)。
现今,BD的诊断在儿童精神科受到广泛认可与重视。本世纪头十年,美国社区医院诊断儿童青少年BD的数量就剧增了四倍之多。在精神科门诊,青少年BD比例达到了6%。用 DSM-5诊断标准,青少年的BD可达1%及以上。不过,DSM-5里另设了儿童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特别容易被误判为BD,两者的易激惹发作情况有所区别,也是鉴别诊断的难点(McClellan,2007)。
阿斯伯格综合征(AS)青少年为何容易发展为双相障碍呢?
我曾诊断过的阿斯少年阿聪(化名),17岁时再次由父母带来看诊,向我描述阿聪近半年来反复发作躁狂与抑郁。躁狂时,孩子比平时更加话唠,喜欢尖叫交流,并开始大声唱歌,拒绝停止。同时,睡眠减少、易烦躁、刻板行为增加、在房间里来回走动,离开房间时停在门口,重复挥动手臂一阵子后才肯出去。阿聪除了唱歌,还不断发出持续的喉鸣音,直至憋停。隔段时间,突然变得精神萎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出门,眼神迷茫,不断叹息,整日躺在床上昏睡。显然,阿聪的情况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我不得已给开了情绪稳定剂奥氮平。但父母对这类药物使用非常顾忌,但有可能就不想使用。我呢,建议其父母必要时小剂量起用,他们不置可否拿药回家。后期情况不甚清楚。
研究认为,与一般人群相比,成人ASD(包括AS)共患精神病和双相障碍比率要高得多。其中,男性出现精神分裂症比率高于女性,而女性则更易转化为双相障碍(Kandice J.2022)。阿斯发展为双相障碍时,除了上述BD症状外,其核心症状也会加重,包括严重的社交退缩、紧张症(见前文:孤独症的抽搐-是癫痫发作还是紧张症)、睡眠障碍、激越行为增加,有可能伴发较严重的暴力与攻击行为。
ASD或阿斯青少年为何容易合并双相障碍呢。对此有很多解释,认为两者具有共同的基因变异基础,随着年龄增长相互影响与转换(Marly,2023 )。
ASD合并双相障碍是个非常复杂的临床复合型表现,如何应对不仅考验父母,也考验医生的处置技能。
当阿斯孩子有较好的智商和自我意识很强时,他们似乎更容易合并双相障碍。其重要诱因通常是社交失败、职场受挫、没有成功体验、遭受霸凌、失恋、丢失心爱物品、青春反抗期启动等等。提醒父母,共患双相障碍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用药控制其发作是必要的。这方面有待提升父母的认识与治疗依从性,否则ASD共患双相障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异化其人格发展(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概率挺高),甚至加重原发病的程度,完全退缩社交。
END
I 文章为作者原创内容,版权归静进教授所有。未经许可,盗转、剽窃、翻版必究!
留 言 解 惑丨 精 彩 回 顾
今天的科普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您有疑问未能解惑,可以在公众号中进行留言,我会尽力解答,谢谢大家的支持!如果您觉得文章有用,欢迎转发分享,帮助更多的人~
精彩回顾: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点个“在看”再走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