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占全国死亡总数的20%以上。为应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中国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性健康卫生规划,包括《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其中,《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通过加强癌症预防和治疗体系建设,到2022年使所有癌症的5年生存(OS)率达到43.3%,到2030年达到46.6%”。特别是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之后,我国随即出台了相应的《癌症防治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为实现既定目标制定了具体路径。
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的恶性肿瘤,肺癌的防治效果直接关系到上述目标的达成。近期,中国国家癌症中心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协和医院等机构,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等顶尖学者担任通信作者的专家团队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JNCC)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1]。该研究系统性分析了2019-2021年全国肿瘤登记数据,全面评估了各类恶性肿瘤的5年OS结果。【肿瘤资讯】整理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研究简介
基于人群的癌症生存率是评估国家癌症防控和医疗系统效能的关键指标。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基于人群的纵向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团队对全国肿瘤登记数据进行了标准化收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经过数据清洗和质量评估,最终纳入2019-2021年期间来自32个省级行政区281个肿瘤登记处的6,410,940例新发恶性肿瘤患者数据,使用国际癌症生存率标准权重计算年龄标准化5年相对生存率,并通过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评估了所有癌症总体及25种具体癌症类型的生存率变化趋势。研究发现,2019-2021年间,我国肺癌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达到28.7%,且在2008-2021年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每个观察时期的平均增幅达4.5%,这一改善幅度在所有研究癌种中最为显著。这些发现为评估我国肺癌防控策略的成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主要结果
肺癌患者整体生存状况分析
本研究纳入2008-2019年间全国6,410,940例新发肿瘤患者,其中最常见的五种肿瘤分别为肺癌(20.8%)、结直肠癌(10.4%)、胃癌(9.9%)、肝癌(8.6%)以及乳腺癌(7.7%)。分析结果显示,2019-2021年间,我国人群总体癌症年龄标准化5年相对生存率为43.7%,不同癌种之间的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肺癌患者的年龄标准化5年相对OS率为28.7%(95%CI:28.6-28.9%)。在25种癌症中,肺癌的OS位于第20位,高于胰腺癌、肝癌、胆囊癌和食管癌。性别分层分析显示显著差异,女性患者的5年OS率(39.3%,95% CI:39.0-39.5%)明显高于男性(22.2%,95% CI:22.0-22.4%),差距达17.1个百分点(图1)。年龄分层分析显示明显的生存率梯度,45岁以下患者的5年OS率最高,达76.8%,随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7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5年OS率降至24.1%。这种年龄相关的生存差异在调整了其他预后因素后仍然显著。
图1 2019-2021 年间肺癌患者总体的年龄标准化 5 年相对OS率
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长期趋势分析
基于全国47个持续性登记处的数据分析显示,2008-2021年间,我国肺癌患者的5年OS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2008-2010年的18.7%(95% CI:18.4-18.9%)上升至2019-2021年的32.1%(95% CI:31.9-32.3%)。每个观察时期的平均增幅达4.5%(95% CI:1.3-7.7%,P=0.027),这一改善幅度在所有研究的癌种中最为显著(图2)。
图2 2008-2021 年间肺癌患者的年龄标准化 5 年相对生存率趋势
讨论:
肺癌总生存期的提升得益于中国在肺癌防控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预后受多因素影响。从临床角度而言,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时机把握等;从社会医疗体系层面,则与随访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区域医疗资源分布、医疗保障政策以及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时,无论是前瞻性临床试验还是真实世界研究,均需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5年生存率作为最具预测价值的评估指标之一,是指接受规范治疗后存活期达5年及以上的患者占同期确诊总例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不仅可用于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也是衡量肿瘤患者长期生存获益的重要参考标准。
本项研究发现肺癌OS提升反映了中国在肺癌防控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这种改善可能源于多个方面:首先,我国在癌症防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层面投入,如低剂量CT筛查项目的推广显著提高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来自中国大城市的高分辨率研究显示,相比美国,中国肺癌患者中I期患者比例更高,且早期患者的分期特异性生存率更好。其次,国家层面推行的癌症筛查和治疗指南在提高全国诊疗规范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近年来我国在肺癌诊疗水平整体明显提升的同时,我国抗肿瘤药物可及性不断增加,已有多种肺癌靶向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目前,肺癌已纳入大病和慢病医保救助范围,报销比例提升。最后,我国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三重医疗保障”策略全方位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显著提升了患者,特别是农村地区患者获得规范化诊疗的机会,进一步提升癌症患者治疗率。
此外,该研究发现的显著性别差异值得关注。女性肺癌患者的生存优势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吸烟率的差异以及治疗依从性的差异等。这一发现提示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年龄与预后的密切关系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组制定差异化的诊疗策略。对于老年患者,需要充分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注意平衡治疗相关毒性。而对于年轻患者,考虑到其较好的预后,可以考虑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局限性:
本研究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大样本量和广泛的地理覆盖范围,这为评估中国肺癌防控成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虽然研究覆盖多数省级区域,但西部地区的覆盖率相对有限;其次,由于缺乏常规收集的分期和治疗信息,无法深入分析生存率差异的具体原因。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间的生存率差异及其原因,评估早期筛查项目的实施效果,以及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
结语:
本次统计共纳入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281家肿瘤登记处数据,与既往公布的2012-2015年生存数据相比人口覆盖范围明显扩大,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我国肿瘤患者的生存现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国家癌症防控策略的有效性,也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发现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也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未来通过进一步完善癌症登记系统,收集更详细的临床信息,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肺癌防控措施的效果,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1. Zeng, H., et al., Cancer survival statistics in China 2019-2021: a multicenter,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4(3): p. 203-213.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可用于推广目的。
过期日期:2025-02-15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展思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