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哪些保险公司的产品才安全?
文摘
财经
2024-03-12 07:41
北京
很多朋友在考虑保险产品的时候,除了想知道产品的利益是什么,也会问说这家公司到底怎么样,靠谱吗?每个人心中对于能够接受的保险公司范围是不同的。有些就想找听说过的,有些想找国企背景的,有些觉得外资专业,等等。我都遇到过。能够考虑保险,大家都希望公司是有保障的。但怎么样才算“安全”?保险市场是严监管的行业。相对其他金融产品来说,保险产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过往被接管的公司,客户的保单利益都没有受到影响。大家有的时候会通过关注一些公司指标,例如偿付能力、监管评分、资管规模、保费收入、利润等,来判断公司的“实力”。但是想要很好解读这类指标,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我个人更在意股东背景,这个指标可能决定了保险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上图列示了我国境内的所有人身保险公司(也就是不包括财产保险公司),并做了归类。目前有92家人身保险公司:75家寿险公司,10家养老险公司,7家健康险公司。首先,按机构类型,可以分为寿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和健康险公司。其次,每类公司从不同股东背景,可以进一步分为国资、外资、合资、民营等。不同颜色代表了公司成立的时间。这里我基于公司披露信息,并结合了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略作了一些调整。 这些公司的特点是:网点多,代理人、银保渠道布局早,规模较大,具有先发优势,综合实力比较强,营销宣传成本高,知名度高。同时,他们大部分是上市公司,产品利润率要求高,品牌溢价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投身到中国保险市场中。当时外资想要进入中国,门槛比较高,对外资的股权占比也有所限制。很多中外合资公司就此诞生。基本上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和老牌外资保险巨头,以50%/50%左右的股权比例合资设立的,例如这里的中宏、大都会、中意等等。类似“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概念,在公司经营上,早期以外资的经营理念为主导。在企业后续发展过程中, 有些公司不断本土化,有些公司发展出不同的市场经营策略,有些股东退出市场有所更替,也仍有些公司保持着一以贯之的经营模式。随着监管取消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部分外资增大资本投入,有些成为了100%外资持股的保险公司,包括友邦、安联和汇丰(友邦因为特殊历史原因,一直就是外商独资)。整体上,外资持股比例大于等于50%的公司,外资在经营中的话语权较大。这些老牌外国保险公司一般经营历史较久,经历过周期,甚至包括一战二战等历史事件,对风险的体会较深,风险的意识较强,反映在产品定价上就比较审慎,不会那么激进。同时,这类公司很多以高净值客户为主要目标客群,品牌宣传的定位较高,也有较高的品牌溢价。当然,我们也提到了合资公司在历史经营中,本土化和差异化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复星保德信,我看过一些产品的定价,也是性价比较高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外资持股比例大于等于50%的公司的经营策略是一致的。这里我们还单独列了一个类别“银行系”,就是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外国保险公司的合资企业。由于中方股东具有先天的银行网点优势,产品很多都从银行渠道销售,产品以中短期储蓄型产品为主,规模增长较快,近些年也在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中方银行股东很多也是上市机构,且具有较强的话语权。还有一部分保险公司,股东是国企/央企背景,包括了地方国企为主要股东组建的保险公司,还有一些目前或者过去处于风险处置期的保险公司,从股东中还能看到保险保障基金的身影。另一部分保险公司,主要来自于民营资本,相对来说,知名度和股东实力没有老牌知名保险公司和合资保险公司高,股东组成有些也比较复杂。部分民营保险公司成立的时间也很早,也有部分新兴的保险公司,成立时间不足10年。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竞争愈发激烈,民营保险公司选择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减少线下网点的铺设,或者控制宣传费用的投放。有些公司专注网销或中介渠道,定价较为激进,开发过一些网红产品,产品性价比高,有些则专注特定细分领域。整体上,国资背景的公司经营更加稳健,而民营资本背景的公司经营更加激进。上面提到的三大类保险公司,都属于寿险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养老险和健康险公司。他们和寿险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能经营寿险,但实际上影响不大。很多公司设立的时候,就正如他们的名称一样,聚焦在不同的市场定位中,即养老和健康。老七家很多都有对应的养老险和健康险公司,还有一部分国资或民营背景的专业养老险和健康险公司。公众号私信沟通有时效限制,感兴趣的伙伴可以添加马克微信ThinkingOut88,申请时请说明需求。
我是马克,解析行业底层逻辑,打破保险信息差|分享家庭资产进阶之路,让选择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