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站运营场景:平衡专业方法与本土现状 | 话说社工站第4期回顾(下)

职场   其他   2022-09-21 21:00   江苏  

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是一项事关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工作,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交流碰撞中探索社工站服务方向,为各地社工机构赋能,乐仁乐助社会创新机构(苏州大区)内部各项目团队联合发起了“话说社工站”系列沙龙,邀请全国各地伙伴共同参与。


本文内容来自“话说社工站”系列沙龙第四场“社工站运营三大场景问题探讨”的嘉宾发言,邀请浙江、江苏、贵州、甘肃、安徽等地嘉宾共同探讨,本场沙龙分上中下三期,本期主题为“社会组织筹建社工站如何平衡专业方法与本土现状”。



01

乡镇社工站建设服务中社工的专业性如何体现

高志强
合肥市实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2020年10月17日,民政部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本地化发展思路。就社会工作来说专业性是其命脉,没有了专业性就没有了这个专业和职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并不仅仅是指专业方法和技巧,它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方向。高志强老师从社工与社区工作人员在困难人群入户慰问的过程中通过不同视角去看待、解决实际问题引出本期话题。

一、从社会工作者思想层面

首先要有身份与职业的认同。明白社工行业领域、社工专业方向,通过考取职业证书、获取专业学位、参加技能培训了解掌握社会工作相关知识,达到社工行业标准要求;同时理清各方需求,社会工作作为一份职业,是政府部门力量的一个补充,在服务的过程中有其不可替代性。

其次在于发挥专业优势,做好专业性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性是通过服务实践和服务效果呈现,具体体现在专业理论、专业手法、专业过程三个方面。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秉承怎样的价值观,运用怎样理论支撑去介入,决定着是否能达到服务的效果。当面对不同人群,社会工作者是否能够灵活的去切换工作手法、及时的调整服务角色与工作角色之间的转变,都是社工在工作过程中个人价值的体现。

二、从需具备的能力要求方面

第一要加强知识储备。对于社工个人从业基础来说,要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系统支持理论,在面对各类人群不同需求时能够合理分析产生现象的具体原因、制定合理的计划安排、做好评估等方面工作,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作用于实践、去灵活高效解决各类棘手问题。这里的知识储备不仅仅在于理论,更重要需求掌握现实背景,包括服务地点情况、利益相关方诉求,哪些人对服务成效产生影响,哪些资源可以利用支持等,列举服务资源与工作清单。

第二要了解社会背景,储备政策制度内容。社工服务的对象涉及领域广泛,有老年人、儿童、妇女、孤残人员、还有一些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员,所以在服务的过程中亟需社工具有广泛的政策与法规储备,从而去解决所面对群体的实际问题。

第三是“自信服务”,即呈现出专业自信的形象。专业自信来自内在,而不是外在附加,当我们用心、用情、用理论去服务,无畏挫折与挑战,迎难而上,相信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这就是专业自信的根本。

第四是在服务的过程中找准职业发展定位。我们需明确社工与政府之间是合作关系,在服务过程中,社工机构是不断地去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不断地去相互融合、相互嵌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保持专业的立场和定位。如果长期运用习惯思维开展工作,被淘汰也是可以预见的。

三、从项目服务整体性出发对专业性的思考

社工专业的体现更多可以从服务产出成效看出,通过宣传与分享营造正向氛围或者减少某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功能的正向发展。社工需要去思考,以怎样的频次、形式、内容对服务的亮点、重点宣传。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跟进的过程中,很多服务要长时期才能够看出成果,则需要我们注重阶段性的成果展示。通过宣传,逐步呈现社会工作专业性,得到外界的理解、认可与参与,从而为专业化发展创造更多的自主空间。

以需求为导向解决问题,保障服务的持续性、深入性。从项目整体出发,要求社工不断地去思考支撑服务可持续性的资源有哪些,能够链接到哪些可持续力量来保障,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行动落实、服务延续,瞄准社会所需,做好专项领域“单点突破”,亦能凸显项目整体专业性。

02

“一社一品”高质量推进社工站建设

杨阳
铜仁市帆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2019年以来,贵州省以推进64个社工站为契机,正式开启专业社会工作新发展。杨阳老师以铜仁市江口县双江街道社工站为例,通过梳理双江街道本土现状,紧抓两个需求、两个方向,以专业的社工服务为输出,打造“一社一品”高质量品牌模式。

一、本土现状

铜仁市江口县双江街道社工站成立于2021年,服务范围辐射双江街道8个社区和1个村,人口共计4.7万人,19个民族。双江街道社工站以“3+N”形式的服务群体为载体,即以一老一小和社会救助对象为核心服务群体,并向残疾人、妇女等“N”方领域拓展。

二、需求平衡

双江街道社工站以项目制为主导,由“1+2”形式的团队组成,即一名督导和两名社会工作者,以项目、平台、载体为总体定位,兼顾地方民政与服务对象双方需求平衡。

1.明确地方民政部门对社工站的要求及街道对社工站的定位。地方民政部门作为街道社工站的资金来源方、监督方和评审方,是整个街道社工站服务的总方向。

2.关注服务对象的整体情况。服务对象一类是街道所辖村(居),另一类是社区居民或所辖村村民。服务对象是主要的服务主体、受益者和开展服务内容的具体方向和分目标。
在平衡专业关系和地方现状的同时,掌握地方民政及服务对象的双方需求,以总目标引领具体的服务方向,体现服务专业性。

三、服务的专业体现

社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及志愿服务多样的服务方式推进社区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发展。社工需积极独立思考具体服务的目的及意义,明确自身定位,以专业视角引领服务方向和具体实务过程。

四、社工的角色定位

1.服务提供者和资源整合者。社工的专业定位即整体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是社工最首要、最常规的工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整合资源是社工提供服务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工作手法。社工需要整合服务辖区内外的多方资源,以问题视角为导向,链接各类资源以选择适合的工作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多重、多元化问题。

2.引导者与教育者。社工在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训、政策宣传、政策倡导等方面发挥了引导和教育功能。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牢记专业伦理,结合专业知识,在不同角色的转化和运用中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元化服务。

3.使能者与赋能者。增权赋能是从根本上解决服务对象难题的重要方式方法。尤其在面对弱势群体时,要保障案主切身利益,激发案主潜能,恢复社会功能,促进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五、“一社一品”模式探究

“一社一品”是指一个社区或一个村结合自身需求和特色创建自己独特的服务品牌,以一类或两类人群为核心需求总抓手引导该社区的服务方向。双江街道社工站在工作中链接多方资源,将具体服务落实到具体社区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更为群体和社区增能赋权,为此需要:

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嵌入到基础服务中,形成社工站的特色服务。紧抓两类需求、两个方向。以“一社一品”模式,回应主体需求,覆盖主要群体,实现多元共建,促进效益扩大。

03
互动答疑

问:关于社工站与服务对象是怎样的关系?

高志强老师:在服务的初期阶段,社工站与服务对象首先建立了合作关系和服务关系;其次社工(站)充当了类似于服务对象权益代理人的角色,需要代表居民发声,代表政府做政策和福利的宣传传导,即相当于纽带和平台的作用。

问:如何提高居民对社工站的认可程度?

杨阳老师:一是注重宣传内容,需明确社工站的定位是协助政府或代表政府做工作,因此日常宣传时要侧重于宣传政府而非社工。二是服务中要换位思考,以居民角度理解其真实需求,让服务对象主动理解和认同社工对其的服务。

问:社工站如何去获得政府、居民主体的认可和信任,会有哪些困难?

杨阳老师:社工站应当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工站的定位不仅是督导,更要衔接和支持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等。在获得政府认可的过程中,要平衡政府不同部门对社工站的多方管理和要求,即一看沟通方式,二看外界认可,三看宣传效果。对于居民群体而言,居民的认可决定于专业服务关系,重点要厘清如何平衡专业服务关系和与服务对象的其他关系、如何处理。

问:在社工站运营过程中,构建良好的社会工作服务生态需要哪些条件?

郑壹零老师:每个社工站是有区域性的,一个社工站的维持运转需要良好的社会资源。因此需要建立三级制生态圈:一是围绕社区周边的15分钟生活圈,针对本社区的资源库;二是向外延伸围绕整个街道或乡镇,将能盘活整个区域的资源建立资源库;三是外部的资源,从区级到省市级的资源,或全国的各大基金会。

问:如果社工站的资金来源多样,会不会出现多方管理、工作范围和工作量变多的问题,如何去处理?

唐红老师:承接项目前,要评估机构的业务范围、专业能力是否有能力承接,否则可暂缓。如果社工站的资金来源多样,不可避免会受到多方管理。首先需要确定社工站的工作目标并具体化;二是在前期洽谈时,与对方明确社工站的具体服务范围。

04
观察嘉宾总结
哈曼
南京市玄武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吉林省软科学研究中心家政—社会发展研究员

哈曼老师将本次主题沙龙的内容总结为专业视角下建构社工(站)的四个能力:


一是政治能力。政治互动、政社关系的背后是社工要会解读政策、正确地把握政策方向。哈曼老师认为对于政府而言,社工的专业性体现在政策的把控,于此方能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政府对社工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生态圈。


二是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是社会工作的基础能力。社区的组织动员与社区发展,重点就是资源和人力的组织与动员。资源整合首先要会识别资源,以资源视角和社会支持视角看待一个区域的生态圈。


三是文化理解能力。论社工的本土性,就是谈社工的文化理解能力。哈曼老师认为所谓学习不同地方社工站模式的背后是其基本原理和逻辑。社工的本质是做人的关系,而政社关系的根本是与人的连接,提升与政府关系的前提是理解当地的文化。


四是运用专业方法的能力。哈曼老师认为,进入社区工作前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通过资源的盘点和掌握去链接服务,解决资源供给和社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了政府与社工之间的理解,逐步建立互信。


此外,在服务时,我们要注重三个支点和三个力:支撑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三个支点——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服务对象或合作伙伴共处的三个力——感知力,感受力,反思力。



以下为往期回顾,至此,“话说社工站”系列四期沙龙回顾已全部发布。


区级社工总站的定位与服务体系建设 | 第1期回顾

街道社工站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营经验 | 第2期回顾(上)

街道社工站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营经验 | 第2期回顾(下)

社区社工室运营建设与服务开展 | 第3期回顾(上)

社区社工室运营建设与服务开展 | 第3期回顾(下)

社工站运营场景:政社关系维护 | 第4期回顾(上)

社工站运营场景:整合资源打开资金困局 | 第4期回顾(中)




分享出去,一起学习

More we share. More we have

乐仁乐助
为你定制的公益人学习手册,等待爱学习的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