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见」是乐仁乐助出品的观点分享类栏目
内容来自我们主办或承办的各类论坛
本文来自2021年举办的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工作一体化论坛”中的发言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上海的案例,政府、社会组织与企业三圈合作——慈善超市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
先看一下慈善超市的概念,2004年民政部有一个文件,告诉我们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2005年浙江有一个慈善超市管理办法,2013年北京市民政局有一个指导意见。浙江的慈善超市概念,是以经常性捐助点(站)为依托,以解决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为目的,开展经常性的捐助和救助,以困难群体作为重点。北京有一点不一样,是以公众自愿无偿捐助为基础,这个在前面概念里面没有。
慈善超市,肯定有超市的功能,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的慈善机构。上海2017年开始做慈善超市创新发展的三年规划,这个规划也是由交大提供了专家意见稿,这个规划里面提到慈善超市的概念,这个概念与北京接近。
2018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发布《慈善超市设施和服务规范指引》,规定慈善超市是以社会公众自愿无偿捐助为基础、借助超级市场管理和运营模式,为困难群体和居民提供物质帮扶、志愿服务和商品销售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慈善超市的服务对象,除了困难群体外,还增加了居民,这是以前的慈善超市概念所没有的,同时,慈善超市的特性是坚持公益属性,坚持社会化方向,坚持资源整合。
慈善是慈善超市设立的宗旨,超市是实现慈善目标的载体。整个慈善超市建设当中,这两个要保持平衡。我们看一下发展现状,2003年5月第一家慈善超市在上海静安区开业,5月在北京朝阳区也有了,2004年民政部做了倡议,后面在其他地方都有了。
慈善超市的基本特点第一个是发挥慈善作用,以帮困为主要任务;第二个是政府主导;第三个,原来没有注册为法人,后来逐渐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第四个是北京的做法,北京成立了一个慈善超市促进会,由促进会牵头去委托一家企业运行。在企业运行过程当中也发现有问题,有的用了企业外形,没有把企业内在逻辑运作起来,造血功能不足。
我们再看一下运行模式,不管怎么样的慈善超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这三个圈肯定存在,三个圈重合部分实际上是慈善超市的增长点。常见的三种模式:一是政府运行的;二是委托社会组织运行;三是企业运行的慈善超市。上海的慈善超市里面,政府运行相对多一些,占到44.72%,社会组织运行是第二位,企业运行第三。政府运作模式就是政府负责慈善超市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员为政府兼职人员或由街镇政府出资聘请。慈善超市的运作资金主要由街镇政府财政资金支出。慈善超市的销售收入由街镇政府财政进行统一管理。社会组织运行的静安区有善淘网,网上售卖,还搞了连锁,这个非常好。但光是一个社会组织很难做大,我是2013年开始一直在倡导两方面发展,第一个是多法人发展。如果基金会,它是一个基金会法人,如果是联合会,它是一个社会团体法人,如果是民办学校或民非医院,它是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前面三个法人都可以单独成立,同时,也可以到市场监督部门注册登记一个企业法人。还有一个区域化法人,在武汉成立一个机构,深圳成立一个机构,因为不同区域需求不一样,机构之间互相可以支持,这样规模化就出来了。第三种企业运行模式,一方面解决了慈善超市基本生存问题,改变了慈善超市服务对象,原来是困难群体,现在扩大到社区居民,收入大于支出,这样造血功能就起来了。慈善超市一方面是盈利赚钱,有一部分利润分配。另外一部分要履行慈善的功能,提供一些捐赠物资。三种模式各有利弊,目前慈善超市面临的困境是什么?首先是观念陈旧,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列了几个:慈善超市只为困难群体服务,不包括其他的居民群体;慈善超市只能由政府来运营,其他的组织都无法真正做到位;慈善超市不需要专职人员,由志愿者运营就可以;慈善超市开放的时间不一定要多,正常的上下班即可;任何组织都不能分配利润,一旦分配利润,就背离慈善的本质。其次是慈善超市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比较低,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慈善超市不仅不符合推广慈善超市建设的本意,也很难突破发展瓶颈,随时面临关停风险。再次是慈善功能发挥还是要加强,小慈善是面向困难群体,大慈善是面向所有人群。除了款物募集和困难群体救助,还要搞慈善文化宣传,还可以有志愿服务功能、便民服务功能,商品销售功能里面有一部分也可以与慈善联动,比如义卖、义拍等形式。所以根据前面情况,十九届四中全会里面提到要有一个社会治理体系,慈善超市里面不仅仅捐物,购买一个产品也是慈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基层治理中的民生保障,慈善超市就是民生保障的一部分。另外“十四五”规划里面提到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信息化慈善超市也可以做。通过这样一个新的形势,怎样提升慈善超市市场化的水平,这里面市场化运作很关键。最后,可以得出这样几个方面的结论:在创新时代当中观念要变,慈善超市是旧的,但是要适应新的形势,可以是旧瓶装新酒。慈善超市建设过程当中,超市是基础,慈善是方向,但是基础不扎实没有用,所以要满足社区两个需求,一是社区基本需求,二是困难群体需求。企业外形不能解决问题,现在主要问题是商业化运作模式是不是真正到位。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慈善超市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借鉴与推广,重在规模化和品牌化,而不在于数量。分享人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
上海长三角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
徐家良
- 点这里,提出你的问题 -
李同:希望与改变——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
魏晨:承担价值,履行承诺,价值观如何内化
田梅梅:服务对象为本的资源整合视角
刚俐:社会组织怎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李伟梁: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挑战及应对
周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实践路径在哪
魏晨:长三角一体化中,社会工作的战略选择
武艳华:社工、社会组织、工疗站联动下的精障康复
郑壹零:长三角社工一体化中的差异化组合
俞宁:一体化与地方保护主义——以社会工作为例
梁锋:社工机构怎么协作?以“黑眼睛公益”为例
庄爱玲: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的公益支持与社工发展
王元元:社区是居民自己的社区,“服务+自治”场馆运营
周菲:跨出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第一道门
周军:换脑子统事务壮力量,社会工作怎么助力基层治理
魏晨:本土体系下的道路选择:“街道治理研究院”的探索
张佳华:从社区基金会视角看长三角一体化的可能性
主编:李冉(lr719202192)
分享朋友圈,让朋友陪你一起学习
More we shar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