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是一项事关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工作,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交流碰撞中探索社工站服务方向,为各地社工机构赋能,乐仁乐助社会创新机构(苏州大区)内部各项目团队联合发起了“话说社工站”系列沙龙,邀请全国各地伙伴共同参与。
▼
郑浩老师从社工站的定位、服务、目标、沟通、人员来回应县域社工站建设存在的挑战,同时围绕四个服务项目如何带动社工站整体运营展开了详细讲解。
一、县域社工站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郑浩老师首先分享了黑龙江省建设社工站的政策背景,并针对具体的实施情况提出了县域社工站面临着专业社工人才匮乏、社会力量薄弱、群众积极性不高、部门理解有差异、异地服务需磨合等问题。但与此同时,县域治理的定位、县级统筹的效率、熟人社会的机制、相对包容的环境、返乡青年储备也为推进社工站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县域社工站建设的策略
1.“四把手”定位
郑浩老师提到,在明确民政和社区与社工站的关系时,为了更加通俗易懂,将其比喻为婆娘媳之间的一种关系。民政是社工站的“娘家”,在社工站的建设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嫁妆”(资金);而社区作为“婆家”,则是提供办公场地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作为“媳妇”的社工站,在日常的运营中,不仅要兼顾好“婆家”和“娘家”,还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因此,在日常的运营中,社工站要成为民政的助手、社区的帮手、群众的护手和专业的旗手。
2.“两巩固,三提升”目标
“两巩固,三提升”目标是指巩固民政救助基础、巩固社区公共服务基础;提升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在地转化社工
在地化服务和本地化用工是社工站将来发展的目标。在社工站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本地化用工,将具有专业社会工作知识背景的人、社区志愿者以及善于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人员转化为社工;通过鼓励参与服务,链接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社区的党员志愿队伍。
4.实现活动——项目——品牌的逐步过渡
活动围绕一小、一老、一困、一危四个领域展开,在具体的活动当中体现社工的专业性。在后面的分享中,郑浩老师展开讲述了四个项目如何带动社工站整体运营。
5.沟通层面的联动性与独立性
一是实现沟通层面的多部门联动,包括邀请民政、司法、妇联以及社区进行工作上的指导;二是保持社会工作站行政上的独立性,不断完善组织内部的制度。
三、服务的开展
1.“防控橙”——疫情防控
在疫情期间,社工站除了提供心理疏导以及疏导热线等特色服务外,还协助社区进行异地返乡排查,居家隔离,电话通知居民新冠疫苗第三针接种,参加疫情防控演练,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制作宣传视频等工作。
2.“暖心屋”——关怀民政救助群体
将民政救助对象和社区边缘贫困老人作为服务对象,了解其个性、共性问题,进行资源链接。建立民政服务对象专档案,日常走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对外联络资源,温暖包,让老人温暖过冬;春节期间为困难家庭包饺子、送春联、送台历。
3.“童心圆”——风险儿童守护计划
将肇源县父母外出务工、家在农村、在县城读书的寄宿托管儿童作为服务对象,通过链接内外部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不足的情况下,为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依托依托社区内部志愿者和外部大学生志愿者实现一对一帮扶;联动司法部门,减少对于儿童的不法侵害,共同呵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4.“益起来”——五社共推“民生事”
通过“五社联动”与社会组织培育,开展工作坊、座谈会,共同商定为社区、为居民的活动。社工站制定“民生微实事”服务计划,与社会组织一起开展设计、筹划、实施活动,支持优秀项目可持续发展。
四、县域社工站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郑浩老师对县域社工站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三条路径:一是通过规划、建议与参与实现建设的持续发展;二是通过专业、管理、督导实现人才的持续发展;三是通过品牌、经验、资源实现服务的持续发展。
05
社工站如何整合慈善资源
——以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社工站为例
洪梅
苏州市乐仁乐助公益发展与评估中心总干事
苏州元和社工站副站长
洪梅老师首先介绍了元和街道社工站的运营状况,然后从小切口出发,与大家分享了社工站是如何整合慈善资源,如何协同街道和各民生服务平台共同编制起一张更为紧密的民生服务网络。
一、关于慈善参与的背景
洪梅老师提到在各部门文件的指引下,推动慈善参与社工站服务。例如民政部提出各地要以社工站为平台,联动民政协理员、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等民政部门服务力量,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和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的基层服务力量,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服务。
江苏省鼓励引导慈善资金支持社工站建设、日常运行和开展服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要根据实际条件,明确社工站建设资金来源和增长机制。苏州市鼓励引导慈善、志愿服务力量支持基层社会工作站(室)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二、元和街道的慈善基础
洪梅老师将元和街道的慈善基础分为了在地组织、外部合作和既往基础。在地组织主要包括元和街道慈善会和社区慈善基金。外部合作一是指通过与行业协会、国资企业以及私企基金会进行合作,做冠名基金,二是指外部的捐赠收入。既往的基础是指在已有的资金盘子中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有阵地、有资金、有项目、有品牌。
三、社工站如何整合慈善资源
洪梅老师以微爱“元”满——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社会工作站首届公益慈善微创投大赛为例,将社工站在大赛中的平台作用总结为“四个器”。
一是因地制宜,做好社区需求收集器。主要是通过社区漫步、社区座谈会、社区负责人访谈、社区现场调研、社区居民调研等多种方式,共征集到15个社区、共计62条群众需求。梳理形成社区分类治理需求清单。
二是搭建平台,做好社社对接服务器。组织开展“社社”对接会,吸引来自苏州市、相城区及本街道共13家社会组织、15个社区参与,实现社会组织和社区的有效互动、公益资源的中转搭桥、五社联动的“联与动”。
三是严格评审,做好社会组织筛选器。举办微爱“元”满公益慈善微创投大赛系列选评工作,社会组织资质审查、项目评审会、一对一项目优化会,遴选好项目,挑选好组织。
四是专业支持,做好监管评估跟踪器。对入选项目开展监测、支持、评估工作,进行陪伴式督导、一揽子支持。
四、元和街道社工站经验分享
根据元和社工站目前的运营状况,洪梅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一是整合街道慈善会及其他慈善资金,以项目化参与社会救助与社区治理;二是联合慈善超市、慈善空间等载体,开展慈善帮扶、慈善义卖;三是引导和支持社区慈善基金,规范化运作;四是布置和提升慈善氛围;五是打造慈善救助品牌。
以下为往期回顾
分享出去,一起学习
More we shar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