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古道26|马家港缘何丢“家”弃“水”变马巷?为啥车轮滚滚纸字千万捆?

科技   2024-07-31 14:10   福建  

作为水上交通工具的“船”,经历了筏、舟、内河木帆船,海洋木帆船、驳船、轮船的升级换代。以最为简易的舟筏作为运输、捕猎的工具,至少源于石器时代,起码有着7000多年以上历史。

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在德国降生;1901年,袁世凯用1万两白银,进口了中国第一辆汽车献给慈禧。此后,汽车逐渐风靡国内,大概从20世纪20年代始,厦门掀起了修筑公路的高潮,境内运输逐渐以陆运为主。

【1930年代五通公路/黄国富供图】

与船只升级不相匹配的是,溪流却日益淤浅。即便是厦门第一大河流的同安东西溪,水运也逐渐衰落,航程日益缩短。至20世纪60年代末,全线基本停航,厦门溪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民国厦门海域小舢板/紫日供图】

好在这里的先民们,在水道上早就自浅入深、由近到远;到了唐宋时期,已从河流奔向海洋。

说到海运,那必须介绍航道、港口、码头还有渡口了。

1998年版《福建省志·交通志》中,收录在翔安区境内的航道和港口,有刘五店和大嶝两个。

2004版《厦门市志》中,记载在翔安区境内的“水道”有两条:

一是刘五店水道,为天然水道,港湾深阔,深入内地达20公里

二是大嶝水道,介于内盘礁和分流礁之间、小嶝岛与大屿岛北侧,经七星礁至澳头,航道弯曲、复杂,小型船须候潮航行。

码头主要有三个:

一是莲河码头。

西南面对厦门岛,东南面对大嶝岛和金门岛,航路三面畅通,港口深阔无暗礁,既是对外通商口岸,又是避风良港,明代为闽南著名的渡口。乾隆四十年(1775年)辟为军运码头,运送台、澎驻军的军需品。同治六年(1867年)设“莲河盐务正堂”,南安县盐管处亦设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莲河港区陆续兴建大小码头11座。靠泊能力60吨级。

二是霞浯码头。

1983年12月建成,系盐、杂件码头。

三是刘五店码头。

宋、元时代为官渡码头,明朝后逐步发展为商业贸易的小码头。1984年以后,刘五店港区作为厦门港东渡一期工程过驳配套码头进行建设。可供500吨级驳船2艘或1000吨级货轮1艘靠泊作业。码头年货物通过能力为15万吨。

截至1996年,全同安县还有大小渡口14个,线路7条,其中有5条在现在的翔安区境内:

莲河——大嶝麦埕

莲河——小嶝

霞浯——大嶝田墘

蔡厝——大嶝嶝崎

后珩——董水

到这个时候,由于陆路交通发达,渡轮上的客流量已经很少了。除了莲河到大嶝麦埕每日客流量还有上千,其余各航线旅客都已零星稀少了。

那么,在更远的古代翔安,又有哪些古渡呢?

在早期翔安古道中,还有一条全长60里的环海路,自同安经马巷、市头、昆岭、倒桥、新店直至刘五店,这便是串联渡口码头的通海古道了。

接下来,让我们从马巷开始,循迹海岸,一路探寻或明或暗、忽显忽微的翔安古老海上道路。

马巷历来繁华,系闽南著名古镇之一。

据《马巷厅志》记载:早在宋代,朱熹就预测这里“五百年后必有通利之所”;明代进士、曾任广东按察司佥事的林希元称马巷是“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冲”;在还没设置厅治的清代乾隆三十九年,金门通判、也就是后来的首任马巷厅通判胡邦翰就撰文说:

“马家巷店铺栉比,烟火万家,洵村落巨镇”。

用大白话说,这里确实是很大的繁荣商贸集镇。

朱熹是1153年到任同安,走访马巷这个地方的。古人所说数字,一般为虚指,所谓“五百年后”,不一定指实际年数,大致意思是较久的若干年以后。不管这话是否真乃朱熹所说,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绝不是哪个人随口胡诌的乡野村言,而是站在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所做的科学预测。

在朱熹出生的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四月,他的父亲朱松奉调晋江,任石井镇首任镇监。当时泉州港已非常繁荣,设有专职诸港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的泉州提举市舶司。作为泉州港重要支港的安海,此时的对外贸易也已相当发达。元祐二年(1087),泉州派榷税吏在港口设立津卡,坐收舶税,称“石井津”。后因东西新旧两市争夺舶利,相互斗杀,榷税吏无力制止;朝廷便在安海建立“石井镇”,并按镇的建制,由吏部派选九品迪功郎朱松为镇监官。

从安海进入马巷的第一个驿铺小盈岭,离安海仅为10公里路;而安海港和马巷海岸,也不过数十海里而已;均在泉州港区的覆盖范围内。以南宋泉州港的发展势头,拥有海陆交通资源的马巷,发展本来就是迟早的事。

马巷的旧名,就源于马家港。2012年版《厦门市地名志》记载说:“马巷原名马家港,另传为马姓商人所居,故又称马家巷,马厝巷”。马巷的别名“舫山”,更是直接了当的,把这里比喻成水上的一艘船了。至于马巷之“马”,不知是源于“马姓人”,还是源于“马头山”。笔者在清代马巷厅治图的马巷汛边上,就看到标注有一座马头山。

另据“博雅地名分享网”介绍,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派陈渊从河南固始县到泉州郡设马场五处,金门、马巷皆为牧马场。后马场解散,饲马户改姓马,为同安马氏之源,聚居地即“马家巷”。还有一个版本说,马巷街马氏于明嘉靖十八年(1549年)由金门迁入;戚继光平息倭患后(1563年),马氏在舫山搭寮从事金帛香烛、雕刻佛像等,定居五甲美“六坎”,店称“马开基”,故小街巷定名“马家巷、马厝巷”。

那么,马家港又是从什么时候丢“家”弃“水”,变名“马巷”的呢?

关于马家港,地方志书大多只是片言只语,尚未发现有详细记载。在20世纪50年代,有人在距离下潭尾海面五六公里的马巷三乡坝仔下,也就是现在的渡桥公园附近,挖掘到海贝、海土,还有船板,说明这里曾在汪洋之中;或为古代马家港的主要位置。

据《厦门吃海记》作者、长期关注海岸线变迁史的朱家麟博士推测,近千年来,厦门海平面至少下降了10米。

在康熙版《大同志》所附县境图中,马家港尚在;在乾隆版马巷厅舆图中,则已不见马家港踪影了。

随着海水退去,缺了水的马家“港”不再是港,就只剩下“巷”了。而下潭尾这个地方就是接替马家港的唐厝港,又称塘厝港。2021年从马巷划入民安街道)

文史专家洪树勋在刊载于翔安区网站的《马巷古代交通史话》一文介绍:马巷自古以来海运相当发达,特别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临安后,东北、西北陆路通商基本断绝,东南海上却畅通无阻,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唐厝港的客货船与厦门及沿海各港都可互通;龙海的建材,福州的“福杉”都在此集散,是抗日战争前贸易最为昌盛的港口。素有“小香港”的美誉。还有下潭渡,与现在集美宝珠屿、海沧鼎美一带互渡。

除此之外,在马巷还有一个叫做白兔的古港,位于2021年划入凤翔街道的井头村后寮海岸,因为地形似兔,故名之为白兔港。古时与厦门港及沿海各港口均有船只往来,贸易颇盛。1938年日军占据金、厦二岛后,白兔港一度被日军封锁;1958年因高集海堤建成,白兔港迅速淤浅;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海水退远彻底废弃。

再往东走,那便是更为著名的刘五店和澳头古渡港口了。

陆上的,则有由北向南的三条官道穿过马巷,分别是泉漳驿道、沙溪到马巷驿道、沙溪到刘五店水陆兼并驿道;还有一条形成于宋代的,从沈井铺经五星、朱坑、洪厝至刘五店的15公里干线。

上述这些古道古港,足以构成马家巷十分完备的水陆交通网络。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不仅马家巷街市中心就有厅前铺,在方圆10千米范围内,还先后设有小盈岭、店头、沈井、三忠、下尾店、圣林、三角埕、刘五店等驿铺;连接泉漳,直通海外,拥有古代弥足珍贵的信息传递通道。

至于马家巷是什么时候丢掉“家”字的,笔者认为是在设置厅治之后。在《马巷厅志》收录的,乾隆三十九年闽督钟音关于“移金门通判以治其地”的奏文中,以及回复批文,依然写作“马家巷”。乾隆四十年(1775年),朝廷准奏析同安县东部的民安、翔风两里及同禾里之五、六、七都置马巷厅,设通判,直属泉州府。此时,马家巷的“家”才开始隐去。到了民国元年(1912),才有“废厅,复称马家巷,仍归同安县”的记载。但都叫了一百多年了,早就成名,难以改口了。

当然,丢了一个小小的“家字”,赚了了一个大大的“家底”。管理这个家底的“家长”,还是大于同安县太爷的六品通判。

这个家底有多大呢?

我们从一张清代的马巷厅治图中就可看出一些端倪。

这个时候,马巷厅拥有五甲街坊和三大街市,不管是规模还是繁华程度,都不输给一般的县城。

一甲卧龙边草仔市提督街新街内土地宫

东边相公宫上店头猪仔市

西边西街完王宫通巷米市埔金王宫顶苏仙帝宫

二甲后亭内元坛宫店仔口东路街土地宫

三甲鸡仔市上元街(音,船)门外蛙仔巷

西边后街朱王宫下苏

东边后亭墓

四甲四甲街相拔宫通利庙

西边横街关帝庙鱼街叶厝

水尾元坛宫

东边后埕观音宫

五甲五甲街池王宫五甲尾汛防

西边牛磨巷六路口

东边山仔尾

三大街市是:

民安里沙溪街

同禾里内安渡头圩

翔风里澳头刘五店,还有在总镇衙前浯洲大街右营横街泥山头下新街沙美社沙米市等。

无怪乎,马巷要被当地人叫成“买巷”;也无怪乎,人们要以万分艳羡的口吻盛赞马巷:

“车轮滚滚,纸字(钱币)千万捆”。

所谓“车轮”,是一种传统的比兴手法,指代的就是交通资源。在这当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水道“通利”,还有地处泉州和月港两大湾区交汇的优势。

派驻马巷厅的通判,就是初设安海、再移金门,后到马家巷的。针对的就是水道发达的沿海村镇和海疆要地,目的就是钟音奏文所说,欲效仿安海和金门经验,实现“文武和谐,兵民安辑,习俗淳朴”的目标。

自然交通之道与人文厅治之道的建立,让古老马巷一度驰骋在汪洋之中的赛道,千帆竞渡,万商云集,百姓得以获利。

拓展:翔安古道15|沈井隐居了台湾医祖,马巷暗藏了海港基因

【现在的下潭尾/业翔民安】

坚定立场
说些闲话,聊点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