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古道,上盈岭,烈烈风中,四方云动。
望苍天,回顾历史兮盈岭寒,将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这里,有着厦门人刻骨铭心的记忆,痛彻肺腑的历史梦魇。
小盈岭,位于今天泉州南安与厦门翔安交界处,扼守古同安今厦门之东大门。上接三魁,下连鸿渐,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651年,南明永历五年,明郑军队先后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清廷大为震动。农历十一月,郑军截获情报,得知清廷福建陆路提督杨名高已率兵南下,将取道小盈岭驰援漳州王邦俊部。于是,郑成功率领所部从厦门渡海,抢先在小盈岭一带伏击。杨名高令清军兵分三路,向小盈岭发起进攻,暗地里又派一路由鸿渐山迂回郑军后侧,企图形成合围。
对于明郑军队来说,此时正处于连报双捷的高亢期;而且此战是一场酝酿三年的复仇之战,关键还有郑成功亲自坐镇指挥,众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势如破竹。清军很快就狼狈而逃。郑军乘胜一路围追堵截,一直打到马巷,杨名高才得以侥幸逃脱,全线溃败。
【20世纪小盈岭,《郑成功史记》】
小盈岭战役,是继磁灶大捷、钱山大捷之后,郑成功在闽南取得的连续三次完胜,大大鼓舞了全军反清复明的斗志和信心。在这之后,郑军几乎掌控了闽南地区,长达20多年之久。直到1680年,明郑军队才彻底丢失金厦两岛,退守台湾。
在朱熹题写的“同民安”古坊前面,矗立着一块刻字石碑,记录着这一次的胜利。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不远处的大盈岭,之前郑军败走,清军屠城,古同安遭遇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
闽南有句古话说:
三日归清,三日归明。
用以形容当年两军的拉锯战,攻守转换之频、战况变换之快,匪夷所思,难以预料。
1647年,郑军攻克同安,留吏部主事叶翼云代理知县,举人陈鼎为教谕,会同部将邱缙、林壮猷、金作裕及三千兵士驻守城池。
1648年8月间,清军总督陈锦及李率泰、佟国器等合师进逼同安。郑军分三路把守:邱缙、林壮猷领一路守大盈岭,以阻泉州来敌;金作裕领一路守苎溪岭,以防漳州来敌;代理知县叶翼云则领民兵,驻守县城。
在大盈岭交战中,邱缙身中五箭,败退同安城。清军一鼓作气,连夜追至同安,炮轰城墙,攻入城池。邱缙、林壮猷、金作裕等皆在巷战中牺牲;教谕陈鼎在县学明伦堂自缢明志;知县叶翼云及全家老少亦一同殉难。
银同百姓,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人间惨剧。
由于此战军民顽强抵抗,清兵虽然取胜,但损耗巨大。因此清军在破城后下令屠城七天。
“嘉禾断人种,银城血流沟”。
这次清军实际屠城4天,全县一半以上人口,近4万无辜百姓被杀。
史称“同安四日屠”。
头三天,清军兽性大发,不管军民,老弱妇孺,见一个杀一个。第四天午后,杀至葫芦山下的后炉街,路上早已不见人影,唯有一个婴儿,爬伏在女尸身上一边啼哭,一边吸奶。清兵见状,顿生恻隐,方才下令封刀。
这个婴儿后来还被尊称为神,供在“刹口庙”里纪念。
陷城之际,时值八月暑热天气,数万尸首等不及清理就已腐败,其味冲天。幸好有位僧人叫做无疑,带领徒弟信众,将城中尸体移除城外,就在今天的育才中学附近埋葬。名曰“同归所”。
“同安四日屠”导致全城十室九空,十家九丧。
后来每逢农历八月廿六,城中百姓结队上大轮山梵天寺做功课,意在超度遭屠之先人,并到“同归所”公祭。
这就是当地民俗“祭陷城祖”的由来。
无疑僧之善举,亦有清代诗人童宗莹《游大轮山偶过同归所感赋》记之:
有一比丘曰无疑,
三秀中峰采紫芝。
乱世全身半饥饱,
锄云耨月勿言疲。
不逞机锋不学诗,
每于朴处见威仪。
戊子之年陷城池,
填街塞巷有横尸。
四民纷纷悉流离,
断骼模糊血参差。
腥秽逆人忽昏痴,
虫穿蝇集收者谁?
比丘为此双泪垂,
有罪无罪总堪悲。
以无畏力愿掩之,
解衣投杖荷虆梩。
或负或曳或抱持。
腐胔视如枬檀枝。
从沙门法付荼毗,
封以一抔土累累。
城中白骨忽清夷,
宵深雨暗燐少驰,
市井复业纷相追,
同归一所今如斯!
万鬼无声享吉饎,
呜呼功德归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