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翔安香山,如今诱人前去的,往往是锦簇的大花海,还有那甜美的火龙果。其实,香山之韵,香在山下,馨于高处;全在那古道、古寺和古老的人文气息里。
位于香山岩寺西面500米处的西坡,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古道,始建年代不详,应与香山岩寺的建成时代关联;自古就是吕塘、大宅一带香客通往香山岩的便道。从目前保存路面石头的磨损程度,以及当地口口相传的记忆来说,应该是明清以前就已开凿铺设。吕塘和大宅等村,自古办有很多戏班,素以曲艺为业,估计与古道古寺常要演戏酬神有关。
据翔安区文化馆的文物资料显示:
“香山古道长500余米,宽0.8-2米,东西走向,以块石顺山坡修筑,于近坡顶的大岩石上凿刻43级石阶,宽0.8-1米,长约15米。因长期使用,石阶平整光亮,棱角多有磨损,反映了古代香山岩寺院的香火鼎盛”。
香山岩寺,始建于1127年,那是北宋与南宋交接之年,既有靖康噩梦,又有建炎美梦;赵宋的家国天下,破灭与希望并存。对于偏安一隅的寻常百姓而言,只能寄托信仰力量获得心灵的慰藉。
初创时,这里还只是荒山小庙,址在香山岩西面,奉祀释迦佛祖。北宋闽南著名高僧陈荣祖,法名普足,曾与安溪蓬莱彭普仲、广东罗溪杨义郡云游过此,并在该庙小憩。后来,陈荣祖为闽南各地造桥修路、施药治病、求雨赈灾,成为备受百姓景仰的“清水祖师”“清水真人”“佛祖公”。原先这里的“荒山小庙”,随之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黄厝黄氏族人捐地建寺,并奉祀清水祖师后,立马让小庙变成大寺,逐渐让“荒山”进阶“香山”。
黄厝捐地之举,文献记载为:
“依照神示献出始祖墓地”。
换成其他地方或其他姓氏,能够腾出祖宗墓地捐出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紫云黄氏族人而言,早已司空见惯了。
【泉州开元寺黄氏宗祠檀越祠/去哪儿旅行】
黄厝黄氏,来自金柄,源于泉州开元寺紫云黄氏。祖上黄守恭,原为唐代泉州大户,家境殷实,拥有很大的桑园和纺织产业。按照《泉州府志》《开元寺志》等书记载:公元686年,黄守恭梦到僧人欲化其宅为寺,守恭回说“若桑树生出莲花即可”;没几天,满园桑树果然生出莲花;于是,自愿献出田宅,建了开元寺。捐出家产后,黄守恭五子分布各地发展,又都繁衍成当地望族。因此,紫云黄氏子孙自古礼佛成风,热衷于捐资捐地建寺庙。
于是,才有了黄厝黄氏族人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献出始祖墓地建寺供奉清水祖师善举。直到今天,香山岩寺还在黄氏祖地,原址不变,还在祭祀清水祖师,规模之大,位居翔安区现有寺庙第一位。
香山岩之所以“香”,得益于三个历史机遇。
其一,香山岩寺改建的绍兴年间,是闽南为清水祖师第一次请封的高光时刻。之前,由安溪姚添等人上书朝廷请封,理由是清水祖师生前剃发为僧,苦行修炼,死后“本州岛亢旱,祷祈感应”。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三月,礼部批示福建路转运司派人调查核实,认为符合有关敕封条文,并于隆兴二年(1164年),下牒敕封清水祖师为“昭应大师”。
其二,香山岩寺改建期间,又恰逢朱熹担任同安主簿。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郑锦文等人撰写的《重修香山岩佛祖宫序》说:
“朱子簿同时来游斯地,诸山之草木皆香,乃改荒山为香山”。
朱熹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首仕同安,前后呆了五年,期间曾经循着小盈岭古道,游遍鸿渐、香山等地,相传还留下一幅千年无人能对的上联曰:
“香香两两”。
关于香山之名,是否真的来自朱熹,史学界历来有不同说法,“翔安文旅”官号之前在《朱熹在翔安》也有详细解读。比如,嘉庆版《同安县志》就记载为:
“香山亦距县四十里,山巅有石状如香炉,晨夕云烟袅绕,旧名荒山,明邑令朱徽改今名”。
另据香山岩斋房遗址出土的石碑考证,明洪武九年(1376年)已有“香山岩”之名。
其三,2003年新设翔安区,全力打造香山景区,进一步华丽转身。
大多地名之蜕变雅化,不仅仰赖着时光飞逝,还必须有名人效应加持,更重要的是地理变迁。比如“集美”,在元代陈氏宗祠厝志铭就已出现,中间又有明代进士陈文瑞提出雅化,但直到民国初期,不管是官方文件还是民间契约,仍然顽固称之为“浔尾”。一直等到集美学村成名之后,方才成功更名集美。
强调雅化“集美”的陈文瑞,就曾来香山岩读过书。
民国版《同安县志》记载说:
“朱子簿同时,已有登眺之迹,手书‘真隐处’三字,在寺后山麓,半被凿坏”。
于是,明正统年间,时任同安县令朱徽在香山岩寺南侧创建了纪念朱熹的“徽国文公祠”(徽国公为朱熹爵位,因其祖籍徽州婺源而来——笔者注),该祠曾作为 “香山书院”。吸引了不少读书人到此游学。仅在《东园张氏族谱》记载的,就有明代的东园张及我、集美陈文瑞、县城周家椿、大嶝张廷拱、金门许钟斗和蔡复一、澳头蒋芳镛、东市林一柱、莲花叶成章、淗江李扬虞等等名士来过。在这当中,除了张及我之外,其他九人全部高中进士。张及我虽然不第,但能与他们并称“十盟友”,一样不俗。
可惜的是,传为朱熹手书的“真隐处”石刻,被一位清代郑姓读书人篡改了。此人在“真”字右边加了耳旁,凿成看似“郑”之繁体写法的“鄭”字,试图改为“郑隐处”。
本想青史流芳,实则遗臭万年。
至于“荒山”“香山”之名,闽南语本就谐音,到底是何人何时所改;真相有时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遗文留韵,馨香久远!
【香山古道/#翔安文旅】
另:被誉为千古绝对的“香香两两”,有人对出了。张先生对出“简简单单”。
前“简”,是简单的简,后“简”是书简的简;前“单”是数词一,后”单”是量词单据。
(原创:卓越LTWC1 绿汀文萃 2018-10-28 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