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杏林涛》声否?杏林历史上的一份报纸

科技   2024-03-09 15:25   福建  

在杏林台商投资区成立8年后,办了一份报纸,名字叫做《杏林涛》。直到2003年8月,厦门市进行区划调整,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至此《杏林涛》完成了肩负的任务和责任,停刊了。虽然《杏林涛》是张小报,但它毕竟公开发行5年多了,在杏林已根植老百姓心中,是一段不可磨没的历史。

1997年3月,杏林区委宣传部抽调我到区委报道组工作。不久,部里经研究同意,并报经区委批准后,任命我为报道组组长。有一天,时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曾毓琪找我谈话。她对我说:“我们办一张报纸吧?”主管领导以商量的口吻谈这么重要的事情,着实让我心存敬意。——好哇!办报正是大家的共同愿望。那时海沧、东孚两镇刚划归杏林区不久,地域扩大了,新闻来源多;另外,报道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还是可以胜任的。最主要的是区委区政府重视新闻报道,区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并指导,这是对办报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杏林涛》的名称是时任区长桂其明起的。在汇报办报工作时,他饶有风趣地对我们说,隔壁的龙海市办张《龙海潮》报纸,我们就叫《杏林涛》,“一涛一潮”,汇入惊涛拍岸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吧。

时任区委书记倪奕祥很赞赏,鼓励办好报纸,并欣然令笔,书写下《杏林涛》的报头。从此,杏林第一张报纸孕育而生!

报纸名号有了,可是申办刊号又是一件事。正式刊号一时办不到,后来终于争取到厦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获得了内刊准印的批文。至于办报的人马主要是报道组,当时报道组人手少,名义上是四个人,实际上只有“二个半”,其中一人长期借调部里,另外一人一半的时间做新闻报道,另一半时间做区文联的工作。因此,报纸开张时为四开四版的月报,在本辖区发行,起步小且稳扎稳打。

日子挑好了。1998年元宵节之前的2月10日,报纸正式出版。早在春节前,我就与卢建端、官文杰策划,拟出四个版的采访和编辑方案,呈报宣传部批准。当“菜谱”一确定,后面就看我们“备料”和“烹饪”手艺了。

“备料”是足了。书记、区长新春祝辞的署名文章,事先约好,已拿到;其他各个版的稿件、照片也已到位。开始“烹饪”了。我们三个人是新手,布版、划版、编稿一系列都是技术活儿,幸亏早有应急,在筹办时,就近到杏林的华纶企业报交流学习。可是划版时还是大费周章,当年没有先进的电脑划版,全靠手工在一张四开大的格子纸上划,将编好的文章算好字数,填入版面。最让人挠头的是,报纸印刷远在集美大学印刷厂,我们第一次画的版,人家看不懂,要跟着印刷厂师傅排版,一“跟版”就到晚上10点多才收工。第二天,领导审完大样,又要赶到五六公里外的印刷厂校对改正。回来后,不放心,一看版面还有一二处标点符号和字弄错了。——这时报纸印了吗?又急忙忙地打电话修改妥当。就这样历经多次磨合,我们三人熟练些,大约半年后,报纸就近在杏林印刷厂印刷,省事多了,但办报还是要吃苦和认真的。
当《杏林涛》报出来时,得到赞扬和鼓励不少,还有批评和建议,总的一句话:热切希望报纸越办越好!曾毓琪高兴地对人说,我们杏林区第一张报纸,是我们报道组自己办的。其实,我们这位领导比我们更操心,从报头取名、申办刊号、落实人员资金等等,可以说事无巨细,无微不至。

刚开头,报纸终审由部长、副部长把关,后来也许领导工作忙,或许领导认为我们比较成熟,靠得住,把终审的担子交给我,这样我就成了小报的“总编辑”。我又感到忐忑不安,生怕出政治上的差错,到后来还是硬着头皮顶上去。

做记者,当编辑,又是报道组组长,再加上揽下“总编辑”的活儿,责任不小,事情不少。好在“人心齐,泰山移”,做起事来心里舒畅。有次,校对好版面回单位路上,作家卢建端形象地比喻说:“我们三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好比三套马车并驾齐驰。”确实,小小编辑部三人分工协作,比较好做事,或是外出忙着采访,或在单位埋头编稿写稿;遇到事情,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许多好主意、好题材,甚至一个好句子、好标题,都是在编辑部里“侃”出来、做出来的。
【当年杏林区委宣传部的征文集】
我们三人常常互相取乐,连“绰号”也是调侃出来的。各人在电脑前写稿状态就是雅号:“啄木鸟”老卢,头频频地一抬一低,盯着键盘和屏幕;“敲木鱼”小官,随着思路,乖巧的手在键盘上轻快地飞舞;“奶牛”老傅,圆珠笔书写时象牛奶一样涓涓流出,在套着复写纸的稿纸上奋力“刻写”。 快乐工作,工作快乐。一到通讯员来泡茶小坐,小小编辑部更加热闹。

报纸创办5年多来,刊发了许多新闻,从未发生一起政治上的差错,还出现不少好新闻、好照片,报纸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当然,这些都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爱护,离不开上级报刊和通讯员、读者的支持和帮助。

通讯员的支持与合作,可以说,撑起《杏林涛》报的“半壁江山”,陈清洲、魏安南、黄坚定、黄剑飞、陈雅群等通讯员积极发挥中坚作用。区司法局周赞家擅长摄影,我跟他合作,产量很高,单单《厦门日报》摄影专版,一年就刊发五六个整版,而且都是报社约稿,纯新闻性免费专版。其中《马銮阿嬷乐腰鼓》专版影响最大,说的是马銮村阿嬷腰鼓队,促进社会和谐的故事。报纸一出,反响不小,甚至远在思明、同安的一些居委会、村委会派人来学习取经。

报道组其他同志的投稿见报率也很高,同时本区的报纸越办越好。时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朝晖对报道组也总是称赞和鼓励。虽然在他任下不足1年,但10多年后,一见面仍对我嘘寒问暖,高兴地聊起当年的新闻报道。

区划调整后,国务院当年批准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我随编制到海沧区,家仍安在杏林。《杏林涛》报虽然停刊了,但是薪火传承,继往开来。几年后,我有幸参与创建的海沧第一张报纸——《海沧消息》报诞生了!

除了《杏林涛》外,当时杏林还办有文学期刊《杏林文艺》,2002年曾改名《新海湾》;再后来,又更名为《集美风》。
【摘自泓莹微信号】

坚定立场
说些闲话,聊点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