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翔安区内设有三个驿铺,所经之处影响深远,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较大作用。(翔安古道9:小盈岭-窥探驿道迷踪,揭开历史秘闻)
驿站,最早是军情传递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我国自周朝就设有烽火台及邮驿传递军事情报,至汉朝每30里置驿,到唐朝时邮驿设遍全国,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之一,也是驿道系统走向完备强盛的时代。
明、清时期,驿道一般于60里设驿,10里设铺,专事官府邮传之职,不理民间函件。过去闽南人常以“几铺路”“铺几路”来形容路程,即从此而来,一铺就是十里。
据康熙版《大同志》地图显示,古同安有泉漳驿道,呈东西走向穿越全境,陆上设有两驿十二铺:
大同驿在轮山梵天寺一带(后改为大轮驿);
鱼孚驿于60里外的安仁里(后迁深青,改为深青驿)。
十二个驿铺是:小盈、店头、沈井、洪塘、县前、乌泥、新塘、苎溪、安民、鱼孚、深青、仙店等12铺。
另外还有水驿或水路两驿,从同安驿经过下尾店、圣林到刘五店,过海三十里就是厦门岛五通,再经过蛟塘、莲坂而至厦门城外的和凤铺,共有七个铺。
这个我们放在后面“水路篇章”再详细展开。
在今天翔安区辖地,古老的泉漳驿道从她的中部穿越东西,全长约为三十华里,原设有小盈、店头、沈井三个驿铺。直到今天,不仅三铺原名皆在,而且衍生了一些地名和不少人文故事。
小盈,即小盈岭,因系古同安东南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关隘,又是今天泉州进入厦门的第一站,故声名远播,广为人知。直到今天,还有山名小盈岭、寺曰盈岭古寺、村名小盈岭村;四周处处弥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至于店头,现在仅存小地名,乃内厝镇莲塘底下的一个小自然村。,想要寻个蛛丝马迹,也是不大可能了。
好在紧挨着店头三里之外,留下了一个官路村。所谓“官路”,意指“官员所走的路”,内厝镇“官路村”的名字,就源自古代漳泉驿道,亦即官道穿过其村。从官路往西再走四里,就到了新圩镇桂林的七里自然村,这个名字从何而来?答案还在古道上,按照2012版《厦门市地名志》的记载:
“七里自然村,在(桂林)村东部。清设七里保,同安至泉州官道至此七里,故名”。
这个描述有点模糊,按照笔者在地图实测,所谓七里,应是从店头铺算起;往沈井铺方向行走,到了桂林这个地方,刚好七里。
过去当地民谚云:
沙溪七里口,无风沙自走。
有人误以为是指内厝沙溪村一带七里范围内,其实非也;所谓沙溪七里口,是指从内厝沙溪到新圩七里,都是风口,吹起来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
因此,朱熹当年才会从堪舆学的角度,在两村之间的小盈岭上建了“同民安”坊“以补岭缺”;又以科学的方法,植树造林,治理风沙。
这也是闽南人常说的:
“也要神,也要人”。
两者都要,不可偏废。
今天的官路村位于内厝镇北部,与新圩镇桂林村接壤,西连美山,南邻曾厝,东接莲塘。由官路下、坝上陈、马池内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以陈、曾、黄三姓为主。1972年南安建
山美水库,又有塔斗村移民迁至官路。
和许多地方一样,这个村的故事,也喜欢与南宋的小皇帝扯上关系。
比如“马池内”,在村西北有个出米岩,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大旱不涸。当地人传,因为逃难的赵昺人马在此饮水,得名饮马池。据说附近设有马舍,幼主赵昺败走之后,遗弃的马舍形成村庄。
再比如“官路下”,相传幼主赵昺军队,当年驻扎于新圩镇境内的金排寨山至小盈岭,大部分官员居住于此地,因此称为“官僚下”。后因闽南语谐音讹变,“官僚下”变为“官路下”。
还有“坝上陈”,传说也和帝昺有关。此地原有一凉亭,幼主赵昺途中在凉亭歇息,称为坝上亭;因陈姓人居多,又改为坝上陈。
其实,在赵昺逃难时,后有蒙军紧追不舍;他们不大可能堂而皇之从官道走。笔者认为,极有可能选择的路线,应为南安大盈到同安的古道,从曾(山)岭下山到达新圩御宅。经过短暂休整后,才往广东方向逃去。(翔安古道7:南同小路走出台湾医祖,沈佺期师从大帽山甘露寺法师……)
关于“坝上亭”之名,《厦门市地名志》的解释是:
“村旁溪流筑有水坝,故名坝上。有东、西两社,西为许姓,称坝上许;此村陈姓村落,称坝上陈。‘陈’与‘亭’闽南语同音,后称坝上亭”。
至于“马池内”,上述官方版本记载为:
“在村东部。俗称尾头内,后雅化为马池内。聚落矩形,400 余人,多曾姓,清代泉州龙头山迁来”。
话说回来,关于地名典故、民间传说,往往是感性大于理性,牵系着历代斯土斯民炽热情感;爱咋说就咋说,无可厚非,无商风雅。
倒是此村名为“官路”,在清代还真走出了一位教育官员。
《厦门市地名志》记载官路为“清知县张应聘故里”;另查资料,张应聘于康熙收复台湾之后的1711年,漂洋过海,派往台湾府担任儒学教授,官虽不大,仅为七品;但是地位崇高,颇受尊重。主管台湾全岛教育事务,为台湾文教事业发展做了贡献。
查翔安历史人物,担任“教谕”“教授”“学正”者众,虽处穷乡僻壤,但恰恰在文化教育上抢了个先,这也就是咱们老祖宗经常念叨着的:
“家穷好读书吧”!
欲知更多古道故事,请看《翔安古道》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