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古道10:盈岭三魁鸿渐之地名,朱熹初到同安之心情

科技   2024-06-08 07:55   福建  
位于翔安的小盈岭古道,上接三魁、下连鸿渐,三座山名得天独厚,寓意甚好;尤以鸿渐为妙。

“盈”字通赢;“魁”者为首;“鸿渐”则出自《易经》,意为依次而进,渐至高处。后指踏入仕途。

【青年朱熹像/坚定文化传媒】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儒士,自泉州府一路南下,匆匆来到小盈岭驿站;由此踏入同安地界,从此走上仕途第一站。

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一代大儒,闽学代表人物朱熹。此时他年方廿三,恰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

遥想800多年前,当年轻的朱熹登上盈岭,临风而立,左顾鸿渐、右盼三魁,向前俯瞰同安大地之际,又岂是喜洋洋则矣!

岭曰“盈”者,还有环顾左右的“鸿渐”“三魁”两山之名,简直就是朱熹近五年来的幸福心情写照——连夺“三魁”、佳偶天成,“鸿渐”于干、仕进于朝。
绍兴十七年(1147年),18岁的朱熹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第二年春,南宋著名“刘胡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他;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登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获赐同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一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应该说,对于同安,朱熹有过期待与憧憬。这里,不仅是他所景仰的一代名相苏颂故里;而且堪称是培养大宋进士的热土之一。从淳化三年(992)到绍兴三年(1131)短短一个多世纪,同安籍进士就有30多名;在朝为官者不可胜数。东黄、西石、南陈、北薛、中苏等几大同安科举望族早已声名远播。

遗憾的是,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来到同安后,这里的贫穷和落后景象,应是朱熹万万没有想到的。

同安虽然早在五代时期就已设县,但一直没有建城,直到绍兴十五年(1145),知县王轼才开始动工修筑土城;1148年,在知县刘宽手上完成。

朱熹是1153年七月到达同安的,按道理,他见到的是一座刚刚落成五年的新城,不说美轮美奂,至少也得是崭新靓丽的吧?

但事实并非如此。

“同安县主簿廨,皆老屋支柱,殆不可居”。

(康熙版《大同志》)

这是朱熹自己在《高士轩记》留下的,对于当时县衙主簿办公场所的感受,也是同安在他眼中的第一印象了。也就是说,在建造城池的时候,年久失修的县衙并未跟着翻新或重建;甚至是破败不堪,无法居住了。同安当年之困,可想而知。

【高士轩原址新建朱子书院/林一梅】
物质差点,没啥;精神方面的呢?

“熹少从先生长者游,闻其道故相苏公之为人……以是心每慕其为人。属来为吏同安,同安,公邑里也。以公所为问县人,虽其族家子弟不能言。”

(康熙版《大同志》)

这段话摘自朱熹在同安所撰《苏丞相祠记》,意思是说,他在年少时期就知道一些苏颂事迹,内心十分仰慕。未料到了苏颂故里后,问遍同安人,甚至是苏颂家族后人,也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苏颂乃闽南望族之后,宋以来一家出过八位进士。尤其是苏颂,乃五朝元老,位极人臣,官拜宰相;还是北宋杰出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一生勤政廉洁,颇有声名。让朱熹不可思议的是,此时离苏颂1101年过世,不过区区52年而已。而同安人居然大多不识苏颂;其信息之闭塞、见识之短浅,由此可见一斑。

好在朱熹是个好官,主簿廨不能住,他另寻“西北隅一轩”,并取了个励志雅名“高士轩”。不以主簿位卑而不忧民,不以同安鄙陋而不为民。确立了“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之法治县。在其任上,排解同安、晋江两县多年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并主持修建“苏丞相祠”。希望“如公学至矣,又能守之,终其一生不变,此士君子之所难,而学者所宜师也。因为之,立祠于学,岁时与学官弟子拜祠焉”。(朱熹《苏丞相祠记》)

隆庆版《同安县志》评价说:
“自朱子簿邑后,礼义风行,习俗淳厚,则谓本邑礼俗创自紫阳”

虽然,把过化同安的所有功绩归功于朱熹,未免是言过其实了;但以朱熹后来的巨大影响力,尤其在元代之后,均以朱子理学为科举主要教材和考试依据,对于同安文教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母庸置疑的。

小盈岭是朱熹踏入同安的第一站,也是他离开同安的最后一站,浸润着朱熹“牧爱”同安万民的点点滴滴。

古时当地民谚云:
沙溪七里口,无风沙自走。

小盈岭山下的沙溪一带,因为地处三魁、鸿渐两山夹峙之口,风沙到此,犹如漏斗倾泻而下,自古民众苦不堪言。到任同安第二年,朱熹就深入勘察地形,遵循古代堪舆学理论,在此修建一座石坊,以补岭缺,镇住风沙。并亲笔为石坊题名“同民安”三字,寄希望于佑护当地百姓安然无虞。
与此同时,朱熹还以科学的防风治沙之策,在小盈岭上亲自种下四棵榕树,引领当地百姓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彻底治理风沙。

朱熹当年种下的这些榕树,历经八百多年岁月依然郁郁葱葱,繁衍不息,荫庇众生。

这或许是厦门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引种榕树。

朱熹此举,或为效仿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

众所周知,福州是我国著名“火炉”,入夏酷热,古时中暑生病者多。治平二年(1065),张伯玉调任福州知府。为了有效缓解福州民众受热之苦,在深入调研比较后,选择广植榕树,做为福州城的行道树、护堤树、官廨庭院绿化树。及至熙宁(1068 -1077)以后,福州“绿荫满城,行者自不张盖”。在张伯玉离任后,新来知府程师孟接着又栽新榕万余株。历经代代养榕,逐渐形成著名的榕城。20世纪90年代,在习近平同志提议下,福州还为张伯玉在西河公园竖立雕像,永世纪念他造就榕树之城的恩德。

此为后话。
回到翔安古道话题。

朱熹在同安前后五年,直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月离任。当地百姓依依不舍,一路相送,一直送到小盈岭,眼看就要走出同安地界了,众人纷纷扳住朱熹的车辕不放。记载此事的“扳辕石”,今天还矗立在古道之旁。

【小盈岭扳辕石刻/业翔民安】
扳辕、卧辙、泣道,乃古代官员离任时常见的场景。当然,这是黎民百姓给予德才兼备、爱民如子的官员礼遇,不是每个当官的都可以有的。

朱熹因此感动不已,作诗《小盈道中》云

今朝行役是登临

极目郊原快赏心

却笑从前嫌俗事

一春牢落闭门深

坚定立场
说些闲话,聊点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