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是我国一大创举。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截至目前,查实有姓名记载的文进士162,450人,武进士2万余人。其中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在这当中,有多少厦门人?又是哪位进士位居榜首呢?
要说这个,我们先得画一个圈,为“厦门人”,亦即“厦门籍”做一个大致定位。
所谓“籍”,指户籍、籍贯或祖籍。
户籍指户口所在地;但对于籍贯和祖籍的认定,很多人就不明就里了。
籍贯,本是祖籍地的一种表述,但由于现行个人档案“填写说明”中明确解释:籍贯只是祖父的长期居住地,所以户口簿的籍贯并不完全等同于祖籍。
1995年12月19日,公安部颁布《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公通字[1995]91号),指出“籍贯”一栏填写:“本人祖父的居住地。城市填至区或不设区的市,农村填至县,但须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或通用简称”。
如果按照狭义的户籍和籍贯,能称之为“厦门籍”的进士,那就一个也没有了。
因为,按照惯例,籍贯的填写,以祖父出生或长期居住地为准,不因行政区划调整或地名变迁而改变。打个比方,笔者祖父出生并长期居住在同安县新圩,尽管这个地方隶属变迁多次,又于2003年划入新设立的厦门市翔安区;但笔者籍贯填写现在依然为“福建省同安县”,不因地名或区划调整而改变为“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
所以,尽管明代已有千户所,但只是个军寨,明郑军队虽然设置了“思明州”,也只是割据一方的短暂举措。至于台厦兵备道、台湾道、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兴泉道、兴泉永道、水师衙门等等,虽然级别高于县级市级,但只是驻防地,并没有改变“籍贯或祖籍同安”的属性。
厦门成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市一级地名,始于1933年,定于1949年;至于现有行政区划辖地,直到1973年同安县复归厦门市才稳定至今,也就区区40余年。
所谓“祖籍”,按照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原籍”,亦即原先的籍贯。这个解释也很笼统。笔者的理解是,顾名思义,祖籍当指祖父的籍贯。中国人自古推崇慎终追远,越是大人物,越是追溯得更远。
但要落到文献典籍,也得有个谱不是?总不能追到猿猴那个祖先吧?
过去在统计和编辑相关人物史料时,笔者坚持且推崇“当时当地”原则,那就是以编撰当时的行政区域为界,以广义的祖籍为限,亦即老话说的“祖宗十八代”为范围。
所谓“祖宗十八代”,以东汉编撰的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亲》为准。
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下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音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若以现有厦门市辖地为界,“祖宗十八代”为限,广义的“厦门籍”,也就是中举时户籍、籍贯或祖籍在2024年厦门市行政区域以内的,大致有200多名文武进士。
那么,谁是厦门第一个进士呢?
按不同考据统计方式,也为了照顾各方利益和情感,令其各取所需,可以有N个“厦门第一进士”。
首先是源自族谱记载中的【翔安版】“厦门第一进士”。
黄文雁,又名文彦;出生于现在的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唐朝至德二年(757年)辛丑科进士,任监察御史。一生清正廉明,去世后,被追赠“开国公”,谥号“忠义”。其父黄肇纶追封监察御史,母亲智氏追封诰命一品夫人。黄肇纶夫妇墓位于金柄村后山,已被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保护单位。黄文雁史迹仅见于黄氏族谱,《唐代进士录》查无此名,或有遗漏。
其次是【集美版】“古同安第一进士”。
石琚,居住现在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石兜,五代天成三年(928年)进士。《唐代进士录》查无此名,或有遗漏。据康熙版《大同志》记载:石琚乃皇祐元年进士、大理丞石赓之父,“为司勋员外郎,居同安苧(苎)溪。子元教,为泉州长史,悉资市书,以田畀浮屠氏。
曰:‘子孙当乘时入仕,此不足有也’。六子皆从仕,为甲族。
第三是【海沧版】后补“厦门第一进士”。
谢翛,隐居现在的厦门市海沧区文圃山,唐文德元年(888年》及第。文圃山历史上属于泉漳交界,因不知谢翛确切隐居处,属漳属泉历来存在争议。但随着原属漳州海澄县的海沧在1958年划入厦门,谢翛居住地就铁定为今天厦门市辖地。故称之为“后补厦门第一进士”。
第四是【同安版】“厦门第一进士”。
第一文进士为同安苏庆民,后改名苏绅,即苏颂之父,宋天禧三年(1019年)及第。
第一武进士为海沧锦里林以靖(静),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中举。
事实上,在2004版《厦门市志》进士榜中,文进士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是陈纲、陈统两兄弟,先后以宋淳化三年(992年)和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及第;苏庆民位居第三。
武进士排在第一位的是邵应,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举;赵有开在第二位(漏海沧)
但陈纲、陈统、邵应三位在备注中明确为金门人。考虑到不管是他们中举之时的宋天禧年和明嘉靖年,还是笔者撰写此文的今天厦门行政辖区,金门都不在厦门管辖范围内。
所以,就不让他们三位来占据这个“厦门第一”了。
最后说一下状元,厦门一个也没有,最好科举成绩是榜眼,乃宋代石起宗。
按民间说法,或许是福气不足吧,历史上有两个状元和厦门擦肩而过。
一个是石起宗,字似之,祖籍同安,即今天集美区后溪石兜,早年读书于晋江灵秀山海潮庵。乾道五年己丑(1169年)登郑侨榜进士一甲第二名,就是榜眼。据说本来他考试是第一名,要拿状元的,不知道为何唱名的时候变了。对此,南宋翰林院学士、副丞相洪迈在《夷坚丁志·卷11·郑侨登云梯 》记载说:“莆田郑侨惠叔,乾道己丑春省试中选。未廷对,梦空中一梯云气围绕,窃自念曰:‘世所谓云梯者,兹其是欤。'俄身至云梯侧,遂登之。及高层仰望,则有大石苍然如镜面,正惧压己,忽冉冉升腾,立于石上。惊觉自喜,但不晓登石之义。既而为天下第一,其次曰温陵石起宗。先是,考官用分数编排,石君当居上,临唱名始易之云。”
另一个是漳州唯一文状元林震。
在后溪一带民间传说:状元风水宝地在后溪,但富贵让给漳州人。明代,珩山十世祖王元远在奎南山拓荒建屋“三十六间”办学。聘请漳州人林春芳位塾师。
林春芳在此授课期间,发现“三十六间”附近的一个地方非常特别,那便是草地不受清晨露水浸润,永远保持干爽。林春芳据此认定这是风水宝地,倘能将先人的骨灰移葬于此,定能使后世子孙昌盛发达。于是,他向主人要了这块地。一向尊师重教的王家,非常爽快地给了他这块地。林春芳马上将其父骨骸移葬于此。
不久,林春芳的儿子林震果然一举成名,成了漳州府历史上唯一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