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青年:嘉庚建筑文化认识上存在三大误区

科技   2024-05-23 21:02   福建  
日前,笔者应邀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开了一个讲座,主题是“人文孙厝”的文创设计,顺便与青年学子和设计师们聊了一下,目前有些人对于嘉庚建筑文化的认识,存在三大误区。现将讲座内容摘引如下——
嘉庚建筑是集美学村的灵魂,蕴含深邃的中华文明基因密码,是孕育集美区“一精神三文化”的重要土壤之一。遗憾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对于嘉庚建筑文化内涵的解读,以及模仿嘉庚风格设计当中,仍然存在不少误区,亟需开展科学论证,并在今后文旅宣传中予以更正完善。
今年适逢嘉庚诞辰150周年暨嘉庚教育文化遗产申遗,涉及一系列宣传活动,以及建筑修缮和环境改造提升项目;迫切需要开展此项工作。

建议如下:

一、更正对于嘉庚建筑的错误形容

近百年来,大家最为熟知的嘉庚建筑形容词是:

“穿西装,戴斗笠”。

虽然早已约定俗成,但这个称呼不仅不恰当,而且具有贬义色彩。

首先,在闽南俗话中,“穿西装,戴斗笠”是形容一个人半洋半土、不伦不类,带有一定贬义。

其次,在嘉庚建筑中,用斗笠比喻屋顶是错误的。

第一,斗笠并非中国独有,早在2014年就被越南申请为该国世遗。

第二,嘉庚建筑的典型屋顶,不仅不是普通的“斗笠”,而且是尊贵无比的“王冕”。

嘉庚建筑的第一个特征是燕尾脊。“燕尾”一词用于建筑,最早出自《诗经·小雅·斯干》: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这是周王修筑宫室完成时的祝颂歌辞。所谓“如鸟斯革,如翚(huī)斯飞”,简称“鸟革翚飞”。革,鸟张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鸡。意思是屋脊造型如同鸟儿张开双翼,野鸡展翅飞翔一般;形容宫室的华丽气派。“君子攸跻”,即君王的住所。

这不仅仅是燕尾飞檐的出处,同时也强调“燕尾脊”仅限用于帝王宫室。

嘉庚建筑屋顶的第二个特征是歇山顶,有的还是重檐。

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例如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还有很多寺庙,广泛采用了重檐歇山顶。单檐歇山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在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建议嘉庚建筑称呼应改为:穿西装,戴中冕。

(中冕为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同时建议设计师和建造者,在修缮或仿造嘉庚风格建筑时注意把握细节;尽量少做剪掉燕尾的所谓“燕尾飞檐”。

二、更正对于嘉庚风格的不当解读

一直以来,多数导游乃至个别专家学者,经常引用“斗笠压顶”之说曲解嘉庚设计用意。因为该说法出自名家,流传广泛。

据了解,“嘉庚建筑”这一概念,是1984年7月由国内著名园林建筑学家、同济大学某个教授首先提出的。教授说:“陈嘉庚先生的思想与艺术境界是乡与国,乡情国思跃然于其建筑物上”;“嘉庚先生在南洋的经商活动中,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这必然会在某一个方面反映出来。在他建造的欧式大楼顶上,都会加上中国传统的歇山顶燕尾屋顶,很像闽南农民戴的斗笠。以中华民族的传统“压制”欧式建筑,塑造了强烈的闽南地域特色。(2006年05月18日厦门日报《“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

笔者认为,“斗笠压顶”之说是对嘉庚建筑乃至嘉庚精神的浅薄化阐述以嘉庚先生的胸襟、气度和学识,绝对不至于有如此阿Q式的思维想法。

恰恰相反,就是这种“中冕西装”的混搭,充分体现了陈嘉庚开放包容的心胸和兼收并蓄的全球化视野。这也是集美“一精神三文化”的精髓所在,亦即:

中原人向南移与百越族碰撞交融形成的闽南文化;

闽南人下南洋与东南亚碰撞交融形成的华侨文化;

集美人办学校与全世界碰撞交融形成的学村文化;

嘉庚精神,就是三种文化浸润的典范。

陈嘉庚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长期侨居海外,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的审美观;既注重中西交融又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出多元包容但又不忘本来的思想;充分展示了陈嘉庚对于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

三、注重嘉庚建筑楼名的深入解读

嘉庚建筑“心”,亦即文化内涵,以中华文化为魂,贯穿着整个嘉庚建筑群。准确理解文学作品必须“知人论世”;同理,必须把嘉庚建筑楼名放到嘉庚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解读。

比如,集美幼稚园的四栋楼名全部出自古代典籍,蕴含中华文化精华,深藏着陈嘉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谋远虑。

其一“葆真”,保持纯真的本性。

出自《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

其二“养正”,涵养正道。

出自《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其三“熙春”,造就美好繁盛的景象。

出自《周易·系辞上》:“万物之初,先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大业成熙春。”

最后“群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寥寥四个词八个字,从近到远,由外及里;已把教育的真谛,以及陈嘉庚“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厚家国情怀,显现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嘉庚最为喜爱的“南”之楼名:厦大建南楼群;集美学村中轴尚南路;两侧的南薰楼、道南楼,还有福南堂等等。这个“南”字,绝不仅仅只是方位这么简单;而是寄托着当年教育家们实现南北教育均衡、推动南方发展的强烈愿望。

所谓“南薰”,相传为舜帝所作《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这是嘉庚兴学目的——

祈望“南风”解除百姓愁苦,增加万民收入。

什么是“南风”呢,答案就在“道南楼”。亦即宋代理学家程颢目送弟子杨时所说:“吾道南矣”,意思是他的学问可以传到南方了。果然,其后杨时传李侗、李侗再传朱熹,由此闽学崛起,推动了福建快速发展。

用以集美学村楼名、路名,当然是希望通过厦门办学,改变中国文教“北强南弱”局面,培养出像杨时、李侗、朱熹一样的贤才,有力推动南方发展;真正实现解除民忧、造福民生,建设繁盛社会的美好愿望。

建议集美辖区乃至厦门各地,尤其是大中小学校,在为楼堂馆室命名时,不仅仅只是以“嘉庚”“诚毅”的字面取名,而要进一步继承和学习嘉庚建筑文化,学深悟透其真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定立场
说些闲话,聊点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