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古道7:南同小路走出台湾医祖,沈佺期师从大帽山甘露寺法师……

科技   2024-05-26 03:44   福建  

皇帝来、医祖去,南同古道多传奇。

在今天台湾各地的迎神赛会上,常常可见“沈中丞悬壶问世”的旗帜。这位台湾信仰的医神沈中丞,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乃明末进士、南安人沈佺期。系台湾中医开山鼻祖,明代赫赫有名的神医,被誉为医圣、医祖而享誉台岛。

鲜为人知的是,台湾医祖沈佺期是在翔安新圩学的医,乃大帽山甘露寺妙月禅师的弟子。他在中草药知识上的积累,同样源自于南同古道上的绵绵群山之中……

【新圩大帽山甘露寺/翔安文旅】

今天的新圩镇,既是地理上距离翔安核心区最偏远的地带,也是历史上最不搭界的区域。

“翔安”两字,取自老同安县绥德乡的“翔风”和“民安”二里之名;但在现今新圩镇上,却和这两个里没有多少交集。历史上,新圩镇南片属于绥德乡同禾里;北片古宅、后亭、金柄、后埔等村,则属于永丰乡长兴里;是目前翔安区辖地当中少数不属于绥德乡的旧地。

【新圩南北片区古代区划示意】

古代行政区划划分,遵循的要素主要是山川水系;还有更重要的,当然就是道路交通线了。

【1935年同安县地图新圩一带】

查阅2000年版《同安县志》记载,截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翔安区新圩镇现今管辖范围内的古道主要有下面三条:

第一条是原同安县北通泉州、南达漳州的第一条古道:系西汉时期闽越王进兵南粤开辟而成。(翔安古道1:为啥是闽越王开了厦门第一条道路

从罗田(古宅山根)-豪岭(同安禾山),全长65里,宽约5尺,鹅卵石或夯土路面。从古宅十八弯经后亭、山头、后垄、行宫、五显抵达县城的这段古道,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向泉州港输送货物的重要通道,也是读书人上京求取功名行走的捷径。这条古道,从同安母亲河东溪之源的古宅出发,全线沿溪而行,直至县城,与西溪交汇后再折向西部;延伸苎溪,直达漳州,通往广东南部,成为古代同安重要经济交通命脉。这条路线至今还在使用,是古宅通往同安城的小路。

古代同安县永丰乡,大抵就是东西溪流域。永丰乡下面的长兴里,清康熙五十二年区划——出东桥至安岭、垵炉、军仓各10里,金柄30里、罗田50里;民国区划——在县东10-50里。共领17保:峰寮、梨山、安岭、辜东、锡园、北头、后珑、辜宅、杜田、嘉塘、后萧、寨仔、行村、金柄、荷炉、竹坝、罗田。所谓“县东10-50里”,指的就是古宅-县城古道范围;17个保,都在古道沿线区域。

第二条是同安至大盈古道东线

自同安县城向东,经五甲、梅山、布塘、上宅、新圩、前山、村尾,越过县境的双塔,进入南安县至大盈,全长36里,土路面,宽4尺,多陡坡急弯。其中,布塘后面的区域,都在现在的新圩镇范围。该路沿用至今,即现在的同新路。

因此,新圩一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5年),都在“布塘区”(又称同安县第四区、第五区、第七区)管辖范围内。

第三条是新圩至马巷古道。

起自同安至大盈古道上的新圩,向南经路山头,直达马巷,全长14里,土路面,宽4尺,较平坦。这条路同样沿用至今,是为马新路。

因有这条古道,故在1938年新圩南部划入驻点马巷的同安县第二区。

以上三条,构成新圩古时候主要交通线,均可进入南安,到官桥、东田走古宅线;到水头、安海走村尾曾山至大盈岭,或从沈井走驿道至小盈岭,根据目的地方向挑选。一趟下来,少则半日,多则好几天。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南安与同安的土货交易大多依赖着这些动线来完成。当地人称呼这个行当为“南安担”。吃这碗饭的,早期是南安和同安两地贫苦民众,改革开放后,同安人逐渐退出“南安担”行当,剩下勤劳肯干的南安人坚持了许多年。


直到1990年前后,还有不少南安人挑着药材、竹编、藤笼、草席、木材等物料下山;换回番薯藤、粮食、食盐和各种生产生活用料上山回南安。

晃晃悠悠的千年古道上,始终浸满着挑夫走卒的血汗和泪水。

在这当中,不乏逃难的帝王贵胄。

【新圩御宅村古厝群/黄坚定摄】

比如新圩的御宅,尽管在当地人口中,从未正儿八经如此称呼,一直都是以“牛宅”叫之的;但在写法上,堂而皇之,就是这两个常人难以僭越的高贵名字。多个版本的《同安县志》均有收入这个民间说法: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的赵昺来过这里,并且居住了一段日子。

虽然赵昺是个逃难的亡国之君,是在大宋已经名存实亡之际,被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的,年仅7岁的临时性小皇帝;而且在位只有313天,在世只有8年。于公元1279年和陆秀夫在广东崖山跳海而亡。

但对于地处偏远的山区百姓而言,这亦是莫大的荣耀了。当地村民们不仅一直铭记在心,代代相传,而且至今依然保留不少“御用遗迹”。比如“神塘”“御井”“御马槽”,还有被小皇帝惩罚的,供在桌子底下的土地神,等等。

【新圩御宅村关于赵昺故事雕像/黄坚定摄】’

传说一:当年幼帝至此,想吃鱼货,这里离海很远。当地百姓只好从村里池塘捞了几只上贡。小皇帝饥肠辘辘,刚吃到口就称赞这鱼“白肠白肚”,没有土腥味。从此以后,这口池里的鱼果然内脏洁白;而相隔不过五六米的另一口池塘,养出的鱼就不是这样啦,村民称奇。

【新圩御宅村传说中的神塘/黄坚定摄】
传说二:赵昺逃到这里后,住进村里土地庙。因为一路艰险异常,狼狈不堪,遂将怨气撒在土地公上。怒骂他:“不能保佑江山社稷,留着何用?”随后把神像掀翻在桌子底下。

皇帝逃走后,村民们赶紧将土地公扶正,但也不敢拂逆圣意,只好把他供在桌子底下。直到如今还是这样,成为该村土地信仰一大特色。

【新圩御宅土地公神位/#翔安文旅】
传说三:赵昺来了,在村里挖了口御井,泉水丰沛,虽旱不绝;再多人用也用不完。(实际上该井含氟量高,不宜食用。危害主要表现在牙齿和骨骼上。导致古时该村多数民众,长着一口黄牙。代代如此。)
【新圩御宅“御井”/#翔安文旅】
关于赵昺在厦门等地的足迹,可谓到处有影。2020年,还有厦门民俗专家郭坤聪为他画了一张逃亡路线——泉州、半岭、三魁山、出米岩、宝盖峰、饮马池、御罗石、五议洞、大帽山、新圩镇、朝拜埔、三忠宫、王朝山、御尚山、龙窟御踏石、磁灶尾、白哈礁、五通、云顶岩(龙门石刻)、嵩屿、官荣石、官澳、烈屿、广东。


【图为郭坤聪所画赵昺逃难图】

大多数文章写他从小盈岭进来。但笔者认为,当时被蒙古军队紧追不舍的赵昺一行,不大可能从小盈岭官道进入同安。极有可能选择的路线,就是上述大盈到同安的乡间山道,从曾(山)岭下山到达御宅。经过短暂休整后,才往广东方向逃去。

和宋末小皇帝一样选择类似路线的,还有被誉为“台湾医祖”的明末进士沈佺期。

沈佺期(1609年—1682年),南安水头侯源(后园村)人。年少时,常跟着行医的父亲,也是顺着古道,前来大帽山、妙高山等地采药。因深受甘露寺名医妙月师祖疼爱,得其悉心传授深奥的医经医理。十几岁时,就已精通岐黄之术,可以独自行医。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沈佺期高中进士,初授吏部郎中,可惜不过一年,明朝灭亡,他只能悲痛万分地返回故里。

南明隆武元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年),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州起事,召封沈佺期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遗憾的是,翌年八月,唐王就被清军俘杀。沈佺期再次归家闭门谢客,誓不事清。先后隐居新圩大帽山甘露寺、水头鹄岭白莲寺等地。

据2001版《厦门地名志》记载,有一段时间,沈佺期就住在同安县同禾里沈井,也就是今天新圩边上的马巷沈井村。

1661年啊,沈佺期追随郑成功入厦准备收台。延平郡王对他很尊重,敬称他为“老先生”;明郑将士们则因沈佺期协理军机,尊称他为“中丞大人”。

驱荷复台后的第三天,郑军因为水土不服,许多人得了痢疾。由于自小懂得民间草药验方,沈佺期便亲自上山采药,并让士兵煎服,药到而病除。“神医沈中丞”因此而成名。

之后,沈佺期行医足迹遍及台湾各地。尤其是对土著患者一视同仁,尽心医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台岛新老居民之间的矛盾,深受郑军及高山族同胞的敬仰和爱戴。时人纷纷称他为“活神仙”。

到了晚年,沈佺期更是广招门徒,倾其所学,为祖国传统医学落地台湾打下良好基础,造福无数苍生。

因此,沈佺期被台湾尊为“医祖”而传颂至今,成为杏林佳话!

坚定立场
说些闲话,聊点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