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袁明鉴最新Nature:26.64!高效且热稳定的FACsPbI3钙钛矿光伏器件

文摘   科学   2024-10-01 00:54   江苏  

α-FA1-xCsxPbI3是一种颇具前景的吸收材料,适用于高效且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然而,性能最佳的α-FA1-xCsxPbI3 PSC需要添加甲基氯化铵(MACl),这种添加剂会产生挥发性有机残留物(即MA),在高温下会限制器件的稳定性。迄今为止,不添加MACl的α-FA1-xCsxPbI3 PSC的最高认证功率转换效率(PCE)仅为约24%,且尚未展现出任何稳定性优势。在此,南开大学袁明鉴&美国西北大学Edward H. Sargent研究团队确定了传统α-FA1-xCsxPbI3 PSC因铯离子(Cs+)积聚而产生的界面接触损失,这会恶化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通过原位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证明了醋酸盐表面配位作用可实现中间相辅助结晶路径,从而在不使用MA添加剂的情况下制备出高质量的α-FA1-xCsxPbI3薄膜。团队在此报告了α-FA1-xCsxPbI3 PSC的认证稳定功率输出(SPO)效率为25.94%,反向扫描的PCE为26.64%,表现出可忽略的接触损失和增强的稳定性。在1个太阳光照、85°C和60%相对湿度(ISOS-L-3)的条件下,器件在最大功率点运行超过2000小时后,仍能保持其初始PCE的95%以上。

图文概览



α-FA₁-ₓCsₓPbI₃ PSC中的接触损失

图1 | 顶部表面Cs+积累导致的能带错位
研究团队制备未引入任何甲基氯化铵(MACl)添加剂的α-FA₁-ₓCsₓPbI₃(x = 0.06)PSC(称为原始α-FA₁-ₓCsₓPbI₃),钙钛矿活性层通过一步沉积法制备(图1a)。平均功率转换效率(PCE)约为23.02%。然而,所获得的平均开路电压(Voc)仅为1.10 V,显示出高达420 mV的Voc损失。这一数值远落后于最先进的含MA的PSC,后者通常表现出约300 mV的小Voc损失。
研究团队推测Voc损失可能来源于界面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团队测量了原始α-FA₁-ₓCsₓPbI₃在不同薄膜堆叠上的光致发光量子效率(PLQE)。如图1b所示,观察到一旦α-FA₁-ₓCsₓPbI₃与Spiro-OMeTAD空穴传输层(HTL)接触,PLQE就会大幅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在钙钛矿/HTL界面处发生了显著的非辐射复合
此外,研究团队还观察到了薄膜顶部区域的Cs+积累,并评估了Cs+积累对器件尺度的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模拟具有梯度Cs+分布的钙钛矿薄板的态密度(DOS)。如图1e所示,观察到在Cs+积累区域,价带和导带均向下移动。通过太阳能电池电容模拟器(SCAPS-1D)模拟研究了带隙失配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如图1f所示,带隙移动导致钙钛矿层与HTL之间产生大的价带偏移(ΔEV),从而导致不希望的接触损失。接触损失限制了可获得QFLS,并进一步导致界面空穴积累,这极大地恶化了器件性能和寿命。

成分不均匀性的起源

图2 | 通过结晶调控消除Cs+积累
为了探究顶部区域Cs⁺ 积累的原因,团队通过改变X射线的入射角(αi)进行了原位、深度依赖的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测量。如图2a所示,在反溶剂滴加后,立即出现了一个对应于α-FA₁-ₓCsₓPbI₃(100)面的衍射峰,这表明从前驱体溶液到α-FA₁-ₓCsₓPbI₃的直接、单步相变。在结晶过程中,该衍射峰的演变随探测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图2b),表明存在从上至下的顺序结晶方向
在结晶过程中,顶部区域的q值几乎保持不变(约为9.97 nm⁻¹ )。相反,当探测深度扩展到底部区域(αi = 3°,探测深度范围从0到约600纳米)时,q值在20秒内从约9.97变为约9.89 nm⁻¹ ,表明结晶迅速。结合进一步的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分析,团队将q值的变化归因于Cs⁺含量从上至下区域的逐渐降低。在此假设存在一个快速从上至下的结晶过程,并伴有向α-FA₁-ₓCsₓPbI₃的单步相变;因此,Cs⁺富集的和Cs⁺缺乏的α-FA₁-ₓCsₓPbI₃成分依次析出,导致薄膜中Cs⁺含量垂直变化(图2e)。
为了深入了解结晶过程,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计算结果显示,随着α-FA₁-ₓCsₓPbI₃中Cs⁺浓度的增加,形成能显著降低(图2c)。这表明在结晶初期,Cs⁺倾向于自发地掺入晶格中形成Cs⁺富集的α-FA₁-ₓCsₓPbI₃ 。进一步计算了相应的混合自由能(ΔF),再次验证了Cs⁺富集的α-FA₁-ₓCsₓPbI₃钙钛矿在热力学上更有利于析出。此外,由于α-FA₁-ₓCsₓPbI₃的三维晶体结构紧密相连,它表现出较大的能量势垒,阻碍了Cs⁺迁移,从而通过Cs⁺扩散阻碍了后续的组成均质化(图2d)。总体而言,显然,快速、单步结晶是导致顶部区域Cs⁺积累的主要原因。这些发现促使团队探索另一种结晶途径来抑制Cs⁺分离。
调控结晶路径

图3 | 薄膜的光电性能和稳定性
在团队探索另一种结晶路径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个非主导的中间相(δ-FA₁-ₓCsₓPbI₃),它在原始α-FA₁-ₓCsₓPbI₃薄膜形成过程中辅助结晶,并伴有单步相变。这种异丙醇(IPA)过程的特点是晶体生长速率较慢。然后,团队通过DFT计算发现,理论上IPA结晶可以避免Cs⁺积累。然而,为了使这种相变在结晶过程中热力学上更有利且占主导地位,需要降低δ-FA₁-ₓCsₓPbI₃的形成能。

团队前驱体中引入了拟卤素阴离子,旨在通过表面配位降低中间相δ-FA₁-ₓCsₓPbI₃的形成能。使用DFT计算研究了具有不同表面拟卤素阴离子(如图2f中的四氟硼酸根(BF₄⁻)、甲酸根(HCOO⁻)、乙酸根(Ac⁻)和甲磺酸根(CH₃SO₃⁻))的δ-FA₁-ₓCsₓPbI₃的相对形成能。计算结果显示,在拟卤素阴离子进行表面配位后,δ-FA₁-ₓCsₓPbI₃的相对形成能降低。特别是,在引入Ac⁻阴离子后,降低幅度最为显著,与其他拟卤素阴离子相比,降低了三倍以上。我们将这种相对形成能的显著降低归因于Ac⁻在中间相表面上的强配位能力,这由Ac⁻在四种拟卤素阴离子中展现出最高的3.4 eV吸附能所证实(图2f)。总体而言,DFT计算表明,引入Ac⁻进行表面配位有可能将α-FA₁-ₓCsₓPbI₃的结晶从单步路径转变为IPA路径。此外,先前的研究表明,Ac⁻不仅有助于改善结晶度,还有助于缺陷钝化

薄膜特性与器件性能

图4 | α-FA1-xCsxPbI3(x = 0.0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器件性能和运行稳定性
研究团队制造了基于玻璃/ITO/SnO2/钙钛矿/Spiro-OMeTAD/Au结构的α-FA0.94Cs0.06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冠军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J-V)曲线如图4a和扩展数据图1所示。反向扫描的光电转换效率(PCE)从24.06%提高到26.41%,开路电压(Voc)从1.15 V增加到1.21 V,填充因子(FF)从81.0提高到85.0%。测得的短路电流密度(Jsc)与外部量子效率(EQE)测量获得的Jsc匹配良好。
中国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NPVM,中国)验证了一款性能最佳的器件。在连续AM 1.5G光照下,经过300秒的最大功率点(MPP)跟踪后,实现了25.94%的稳定功率输出效率(SPO)(图4c)。经认证的效率是钙钛矿单结电池中报道的最高值之一。对36个PSC进行的统计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优异可重复性(图4d)。此外,还展示了一个大面积器件(1 cm²)和一个10 × 10 cm²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掩模面积为66 cm²),分别实现了25.00%和21.78%的稳定功率输出效率。

文献

来源

High-efficiency and thermally stable FACsPbI3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103-7


Perovskite
本公众号为研究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本方向的最新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