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对你越好,你就越嚣张?
我昨晚看了张柏芝跟陈奕迅的电影《十二夜》,这真的是一部道尽恋爱真相与轮回的好电影,每句台词,每个场景都很真实。
空姐Jeannie(张柏芝饰)和有为的工程师Alan(陈奕迅饰)在看似命中注定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相爱,俩人幸福甜蜜了很久。但是,Alan开始厌倦Jeannie对他过于紧密的关注,而Jeannie则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段感情中,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想念他。比如他加班,她会坐很久的车去守着他,但他只觉得麻烦与窒息,困惑你没自己的生活吗?比如,她知道他第二天要出差,下班后主动给他取他修的电脑,想给他惊喜。结果门店关门了,她求了很久很久,店员才喊另一个店员来开门。等她折腾完一切,精疲力尽地去找他时,他却跟同事们刚喝完酒,满不在乎地说,明天不用出差了。谢谢。
Jeannie终于崩溃了。她说,为什么你不告诉我?你知道我去给你做这些,要付出多少吗?Alan也很无奈,他说你没有自己的工作吗?你为什么天天盯着我转?衣服我可以自己洗,电脑我可以让我秘书去取,我没有让你做这些啊!Jeannie彻底怒了,她说,我对你好,难道我有错吗?你为什么不能欣赏我对你的好?是不是我对你越好,你越嚣张?Alan说,你可以做你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五味杂陈,弹幕也纷纷表示,当时她们也是如此对自己的爱人,得到的也是一样的回答。她们不明白,为什么男性就不懂得珍惜女性这样宽广的爱。在我年少恋爱时,我也是如此。我以为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想着他需要的一切,哪怕牺牲自己的快乐,也是值得的,某种意义我所做的一切,似乎是他的母亲。可是有些人会感恩母亲,有些人会恃宠而骄,有些人会尊敬母亲,但唯独不会爱上母亲。这些道理,我是很久之后才明白。
你对一个人的付出,某种意义上也在补偿你自己。因为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情感上的忽视或被拒绝,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一种深刻的不被爱和不被接受的感觉,这导致他们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极力寻求认可和接纳,以弥补早年的情感缺失。最常用的方法就是Jeannie这种以母亲全方位照顾孩子的方式去爱自己的情人,因为这是幼年的自己所渴望的,于是她把自己投射到Alan身上,想象自己被照顾,匮乏被填补。所以,付出本身不仅是为别人,也为自己。但是,付出要有度,这个度就是,付出到你自己没有怨言的程度。倘若你已经突出自己付出的底线,那就停止付出。此外,我们也会一厢情愿地把我们认为的好加诸对方身上,可是,可能对方并不需要我们的这些“好”,那些自我感动的付出,反而对他来说是罪恶的砒霜呢?
综上,付出不仅是满足他人,更多是满足自己,因此只到没有怨言就可以。我们对别人的好,也要看别人是否需要,以及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好”。
此外,我觉得Jeannie应该是严重的焦虑依恋型人格,她对每一任男朋友的爱,不是建立在确认自己的需求基础上,而是外在的标准。比如她之所以跟前一任男朋友Johnny分开是因为算命的朋友说他们会分开,另一个朋友说看到他跟一个洋妞去看电影,她甚至没去核实,直接就选择了分手。而她之所以跟Alan在一起,是因为那天他陪她去跟Johnny谈分手,并答应扮演她对象。而那个晚上,Alan甚至跟她的闺蜜还没分手,但也快了,闺蜜让他去送Jeannie回去。她觉得这些安排就是命中注定,所以他们要在一起。
等Jeannie跟Alan第一次分手又复合,她专心自己事业还升职了。Alan再次爱上她,他们甚至决定一起去夏威夷呆一年(Jeannie去工作,Alan请假陪她),她忽然发现,原来是朋友搞错了。Johnny根本没劈腿,那如果这样,她跟Alan就不是“命中注定”了?于是她选择没有告别,就跟Alan分开。
所以,她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喜欢什么,她所有的情感全部依附在外在的三言两语的微风吹拂。
为什么呢?我觉得就是我上文说的,她是焦虑依恋型人格,她不敢探索自己的需求,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被爱(这可是张柏芝,美得像神一样),很难完全信任伴侣,总是担心被背叛或欺骗。情绪可能会因为关系中的小变化而剧烈波动。因为自我价值很低,所以经常需要伴侣的保证和肯定,以确认自己是被爱和被需要的,为此她只能依照传统女性的叙事,疯狂付出,表现出像妈妈一样对恋人关爱与照顾的行为。
为什么我始终觉得恋爱要谈呢?我自己,就是从恋爱里以及阅读里发现了自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我通过我对爱人的愤怒里,了解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