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上场

文摘   2024-10-08 22:19   江苏  

最近因为很喜欢郑钦文,于是就想到了李娜,昨天在家看完了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整本书里没有鸡汤,没有伟光正,相反,文笔非常流畅,情感也非常真挚,基本围绕她与姜山的情感、她打球的历程、她这一路经历的痛苦,包括最爱她的父亲的离世、打压式的教育、媒体的言论吞噬,她的个体与比赛体制的矛盾等等。
我读的时候,最为惊讶的是,我以前对她的印象停留在她是一个开创历史的网球选手,强悍、坚硬、不屈不挠,也有多数强人都有的特质,那就是脾气不好,因为总看她在比赛时吼姜山。但是看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她的印象。

1.她与姜山的爱情
书里我觉得两段可以概括他们的感情,那就是互相理解。廖一梅曾说过,我们这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他们就是互相了解,互相懂得:“当对手的进攻如同暴风雨一样猛烈,而你自己与自己的辩论激烈而又得不到答案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迁怒于自己。很多网球运动员用古怪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宣泄内心压力的方式:摔拍子、尖叫,或是怒斥离你最近的裁判。我的宣泄方式就是吼姜山。他在场上会表现出一反常态的温柔,他谅解我所有粗鲁而孩子气的举动。事后,我也无须解释、无须道歉。因为,我的一切他全懂。也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他是我的“出气筒”,还问他会不会生气。他很坦然地说:“不会啊!因为我也打球,我完全了解她当时的感受。比赛不利的时候她会感到很无助。无助、孤独又在亲人的注视下会更觉得紧张。这是一种所有人都容易有的心理,并不只是她一个人这样。
……朋友问他出去之后会不会担心我,会不会找个地方躲起来看比赛直播。他说:“我出去后当然会很担心,但出去了就不会再找大屏幕或者电视什么的看她的比赛了。不是不敢看,而是觉得她有能力扭转局面。这种情况出现很多次了,她不是十几岁的人。我感觉她自己能够控制得住。我相信她,我知道她特别棒、她没问题。”

2.原来她曾如此自我厌弃,花了很多年,经历很多人,才终于相信自己
如上所述,我一直以为李娜是一个坚强的勇敢的甚至尖锐的人,但实际上她一直困在年少时“你不行,你是一个笨蛋”的教育里。
她在开篇描绘了她的父亲有多么疼爱她。首先,她家也不富裕,但是父亲会省吃俭用,尽一切可能让她拥有最好的,李娜自己也说,她习惯了喜欢什么,回去就跟父亲要,父亲总会给。这在她年少时,让她有了无条件的托底的爱。其实我觉得正是童年时期这种坚定的被爱过的证据,才能让她在成年后,即使遭遇不公,即使经历打压式的教育,她也能有勇气找回自己的最大原因之一。
后来她去练网球,父亲生了重病,家里人为了不影响她比赛,父亲病危都没告诉她,等她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走了。而后,她必须在十三岁时就承担起跟母亲一起还债的责任。很快,母亲再婚,有了自己的新世界,她再次感觉被抛弃。
在她练球时,教练在生活上对她关心照顾,但是教育上沿袭的是中国传统的打压式教育。叠加家庭变故,这导致李娜在很多年里都陷入了高度的自我怀疑与厌弃里。
要知道,顶级选手在比赛时,由于大家实力都差不多,比的就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勇气,所以自信与稳定心态,能从底层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顶级选手。
李娜说,“据说少年时期的遭遇最容易影响一个人,因为那是他/她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核心时期。小时候的我简单快乐,需要什么张口告诉爸爸妈妈就好,父亲去世后,我的世界都像是变了颜色。每次我回忆起少女时代的往事,感觉都像是灰色的,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么轻松、那么美丽、那么罗曼蒂克的感觉。那时的我倔犟、忧郁,坚硬得像块石头。清寒艰苦的少女记忆或许将会深入骨髓地伴随我走一生吧,不管之后多么富有、多么轻松,那个努力攒钱还债的女孩子始终盘踞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她影响我的程度,也许比我以为的还要深一些。”

“回到休息室后我一个人洗澡,一边洗一边控制不住地流眼泪。从我11岁起,我总是听教练在我背后大声呵斥我:“笨!”“你是猪啊?”我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招来更大的羞辱。时至今日,我已经不需要别人对我吼叫了——我已经将教练的愤怒、暴躁内化进了自己的脑海中。我不需要教练羞辱我了,我自己会陷入病态的、无法克制的自我羞辱的过程中。”

感同身受,小时候那些打压式教育,那些尖锐的批评和否定,导致我们长期处于自我怀疑和否定的状态。这种持续的负面反馈会让我们内化这些负面评价,形成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我以为这只是我的事情,没想到李娜这么强悍的人也是如此。

后来我看她花了很多年走出来,一是姜山像父亲一样包容她,鼓励她,除了场上她对姜山暴躁外,私下她却无比依恋与包容姜山;二来一次次比赛的胜利,在事实上鼓励了她;最后则是她后来遇到了一个适合的教练——托马斯。书里说,“我最欣赏托马斯的一点是他的积极向上,他是个很敢突破自我的人,敢想敢做,只要他认为这个目标有可能达到,他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你可以的!你应该试试这个!当时我已经进入了世界前二十,在同行们看来,差不多是走到职业生涯的巅峰了,托马斯非常果断地说:你应该进入世界前十,而且你是有机会拿大满贯的!也许这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吧:不断地给你信心与肯定,不断提醒你你可以做得更好,对球员不吝赞美。就算我刚输完球,第二天托马斯到球场上来和我分析完得失成败,还是会补一句:没关系,这次输了,我们下次会做得更好。在托马斯带我的那两年,我有种前所未有的自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谈不上,但我确实觉得自己应该有勇气向更高的层次发起冲击。 ”

所以我总结一下,我觉得李娜能最后终于从被要求打球——打球就是为了比赛——打球是为了自己,以及正视自己,认可自己,大概有姜山与教练的帮助,打球获取的正反馈。
这对我的启发是,我们不必被困在幼年被抛弃被否定的经历里,生而为人,我们有能力超越曾经。那些是原因,不是我的未来。就像《人格心理学》这本书里说的那样,“即使童年没有安全依恋的对象,在长大后也可以被更积极的关系替代,比如,良好的同伴群体或者温暖支持的爱人;人们也有能力和不同的对象形成不同的依恋关系,比如,和父母未能建立起安全依恋,但和爱人建立起了安全依恋(Fraley, 2019)。换言之,依恋风格在成年时期可以被修正,既然它是习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发生改变。随着我们自己的不断成熟,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完全有可能获得新的工具和技能。”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收获比较大的部分了。其他是还有,原来李娜她们能单飞,是孙晋芳争取的结果。以及虽然网球奖金很高,但是养团队非常费钱,一个团队一年至少要花700万人民币。还有网络舆论是如何可能杀死一个人的。

最后再附上两段我的摘抄:
“我在《史蒂夫·乔布斯传》里看到一句话:“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
这话正合我的心境。我想,也许要到我七老八十,完全退出这一行的时候,才能对年轻时的选择作个准确的评价。但在那个时候,我不太会考虑自己退役会带来什么影响,我只想追求充实而自由的生活,我想要遵从自己的意志生活。”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说到底,这是你和神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没有随随便便获得的胜利,特别是在比赛双方都是世界顶尖球员的时候,精湛的技术、冷静的头脑、健康的身体状况都是获胜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想要获胜,你必须真正发自内心地渴求胜利,你要非常、非常、非常地想获胜。你对胜利的渴望,要像在沙漠中跋涉,濒临死亡的人对清水的渴望一样。
然后,你才有希望,仅仅是有希望,获胜。”

小美书影
唯读书和电影不可辜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