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之桑德尔教授:精英的傲慢

文摘   2024-10-22 22:16   江苏  

十三邀观后笔记:许知远对话桑德尔教授
在开头,我觉得这期许知远明显没有做好功课,因为本期里桑德尔教授的观点在他的书《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以及《精英的傲慢》里都有明确的介绍。此外,他提出的放下科技产品,比如手机,走出门去,与真实的人建立情感,与他们对话,这一点与项飙教授的“看见附近”不谋而合,而且二人也曾有过对话。许知远读书那么多,但是本期对桑德尔教授的观点都没办法经得去细问,我感觉很困惑。不过好在也没事,他的露怯,就完全体现了教授说的,辩论的意义。
辩论不是我们互相说服,而是我们通过聆听去扩充自己的观点与知识。

1.优绩主义的陷阱,精英的傲慢
开篇桑德尔教授花了很多时间讨论这个问题。不过这部分我不打算展开讲了,因为我写微博用这个观点,用了太多次了,本身也不新鲜。
简单的说,市面上很多精英(当然这里的精英,用世俗标准来界定,虽然教授对这个标准也是存疑的,这几乎是他全部论点的来源):“那些顶尖大学录取的人,还有那些找到好工作并赚了很多钱的人,都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工作。我们很容易忘记一路上帮助我们的机遇和好运。”
他们如此傲慢,觉得所有成功都是因为自己足够努力足够聪明,这样一来就能摆脱公共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有足够的说服自己的理由去看不起那些“不成功”的人,觉得你们混得不好,都是因为你们不努力,所以你们活该如此。
中国香港电视台在很久之前做过一个综艺节目,让社会顶尖精英去过底层日子。节目开始前,他们每一个都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即使条件恶劣,也能取得成功。结果没几天,繁重的工作早就磨平了他们意志,他们下班后只想躺着,什么思考,什么才华,通通不存在了。
而优绩主义的后果在于:第一,优绩制固化了社会阶层,折断了人们向上攀登的阶梯,实际上造就了新的世袭制。第二,推行优绩制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结果瓦解了中产阶级。由于工作职位和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密切关联,可想而知,优绩制会导致精英阶层与中产阶级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优绩主义的陷阱呢?桑德尔建议重新思考公民生活中的三个方面:大学的角色、工作的尊严及成功的意义。
许知远觉得太理想化了,桑德尔教授眼神非常坚定,他相信可以实现。

这里插播一下他在对外经贸大学,问学生一个问题,曾有人卖肾去换苹果,学生怎么看。经济学的男生说自己责任。另一个女性反对,她觉得,这样对生命不尊重,不是所有东西都能买卖的。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该如何做是好》里提到,“我们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选择到底有多自由?是否有一些特定的德性和更高的善是无法在市场上受到尊重的,并且是金钱所不能购买的?”
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代孕等等不能提倡的原因!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拿到市场上交易的。

2.历史、哲学、宗教等精神意识不能只有一个目的地
我觉得这是他反对优绩主义的最大论点。比如宗教,他反对原教旨主义,也就是宗教只有一种解释方式。比如成功标准,我们世俗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钱有势。比如意识形态,似乎只有特定的历史状态才是最终目的地。
他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当一些人决定了什么是最终的唯一的重点,当一些人确立了标准,那他们成为了先锋,于是否决了其他所有人自我探索,树立自己价值的可能。
在这种只有一个目的地的概念下,历史曾经走向危险(我觉得典型的就是海德格尔与纳粹)。在这种只有一个成功标准的诱惑与剥削下,人人只能踏上独木桥,不变成疯子才怪呢。
我想到我看的韩国综艺《思想严重领域》说到韩国是否需要朴这样的总统。超人说特定历史时期需要,因为他带来了韩国经济腾飞。河马(我最喜欢她)说不是这样的,因为历史阶段不容个人改变,没有他,也会有别人带来韩国经济发展,因为韩国已经走到这个历史关头。
随后河马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观点,她说,为什么经济成为衡量一个总统的最大指标呢?这是谁规定的呢?或者经济,就是幸福的最终指标,为什么呢?更大胆一点,幸福的指标里,为什么一定要有经济?
桑德尔教授也曾说过与河马一样的话,社会应该关注不同背景人士的贡献和尊严,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上的平等。
所以,当我们明白,没有什么是最终唯一的目的地,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自由。


3.看见附近
桑德尔教授反复提到,放下手机,不要被科技所捆绑,要与真实的人建立真实的联系。这也是他反复觉得对话与辩论变得重要的原因。
这其实与项飙教授的观点是一致的。当然他的观点我也介绍很多次了,这里还是简单介绍一下。项飙提出的“附近”概念,强调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与周围环境和人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接近,更是社会和情感上的联系。通过关注“附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社会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存在的合理性。
桑德尔教授认为,如果我们一起栖息在网上,那我们只能遇到跟我们一样的人(算法规制),我们的偏见就会越来越深,必然会造成越来越分裂的社会,通过个人的日常经验,去感知和思考周围的世界。这种感知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实是真的,我这几年跟我一个朋友,我们俩多数观点都是相悖的,但是我们关系越来越好,就是经常见面,经常辩论的缘故。见面会让辩论不会变成吵架。


4.许知远:失去是我们的一部分
我觉得许知远本集最大的贡献是通过被桑德尔教授的不断追问,他有一点意识到,虚拟人不能代替我们人类的真实情感,以及人类的情感非常宝贵。
许知远的观点我觉得在电影《her》以及英剧《黑镜》有一集里找到,那就是当我们爱人死去,或者爱人跟我们分开而不是死亡,我们能否通过人工智能收集的他的信息,或者人工智能合成的完全能满足我们一切对爱情的要求的声音,去实现情感需求。
这两部的答案都是不能,并且黑镜的结尾还拒绝了这一虚拟人。
许知远可能只看到了便利,但没看到这一问题最深层的地方,那就是爱(不单是爱情)能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从而让爱人与我们碰撞,最后我们学会了妥协与包容,学会了成长以及拥抱世界。
为什么人工智能做不到呢?很简单,他们的原理就像恋爱游戏一样,我们人类如果沉迷于此,不断获得像鸦片一样的情绪价值,但本质上他们就是满足我们的工具,那我们将变得越来自恋,越来越无法包容其他人,毕竟有个人工智能能无限包容自己,于是人人沉迷虚拟世界,不再看到任何人,也不再包容任何人,那我们世界得分裂成什么样?
这些就是我看节目,通过许知远说的那句,他明白了,“失去是我们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没有失去,我们一部分自我也会消失”,让我明白了我上面写的那段话。
对的,当我们不懂失去的恐惧,也就不懂珍惜的意义,那就无法督促我们去包容别人,只顾自己。我们面对的会是如何对立的只有个体的世界呢?

以上仅为我个人的观看笔记,仅供参考,晚安。

小美书影
唯读书和电影不可辜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