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里斯本丸沉没》影评

文摘   2024-09-19 08:28   中国  

为了忘却的纪念
——《里斯本丸沉没》影评#里斯本丸沉没#

架不住首页的各种推荐,我怀着犹豫的心情去看了《里斯本丸沉没》,之所以犹豫是最近情绪不是很好,很害怕这种汹涌的情感冲击会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决堤,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去了。
真的好看!
在去之前我看了一些资料,其实里斯本丸号的沉没的故事,并不是首次解封,很久之前就有《里斯本丸沉没》的书籍出版,同样也有中英两国的纪录频道进行报道,所以这部纪录片式的电影承载的不是解密的任务。
而是情感。

因此镜头下记录了导演方励本人如何在拍《后会无期》时候偶然在东极岛上听到里斯本丸的故事后对其感兴趣,想要通过电影人的人文关怀以及个人对这段历史的感怀去重新记录这段历史。所以,这部电影,介绍人,采访人,必须有导演,这是他的真诚,是他的情感,那么炙热,那么诚实,却又那么纯粹。

整整七年,方励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实地打捞、去英国采访战俘本人与后代、并去日本采访历史教授以及里斯本丸船长后代、搜集史料,并用动画完整还原那段历史,去做一个在当时看来大概率赔钱的事情,无怨无悔。这部电影,以及方励导演这个人,称得上电影人的伟大。
一开始看的时候只觉得他好厉害,英语流利,基本采访都是他自己来。在研究里斯本丸号沉没地址时,他非常专业,所以BBC介绍他时说,他不仅是电影人,也是地球物理学家。

《里斯本丸沉没》流畅就流畅在没有简单地重现历史,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个体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深远影响,影片的多角度呈现,包括对日本方面的采访,使得纪录片更加全面和客观。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手法,避免了单一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注重对个体经历的关注。

我谈几个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那时候日本已经偷袭珍珠港,所以美国宣布参战,他们在东极岛海域时看到日本货船,就误以为这是战争物资,随即开炮。结果没想到里面装的是三个货仓的英国战俘。当那个负责开炮的美国士兵知晓真相后,患上了严重的战争PTSD,在远东战俘聚会时,他特地来寻找里斯本丸的战俘,向他们表示道歉,他说他的良心一刻也无法平静,他必须道歉。
此外,经历那场生死浩劫,活下来的战俘,全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战后创伤症,他们要么永远无法入睡,要么听不得“饿死了”这几个字,要么变得很暴躁。所以他们自觉地清洗这段记忆,否则太痛苦了。这也是方励导演说的,影片的抢救性记录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见证者逐渐减少,而且他们即使活着,为了自我保护,也不愿意主动回忆,这部纪录片成为了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里斯本丸在被鱼雷击中时,战俘们开始展开自我救援。真的很难想象他们被关在暗无天日的舱底,泡在水里,36个小时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听从指挥,恪守军人的本分,每五分钟换班,不停排水。他们派通讯兵使用摩斯密码互相传达信息。好不容易冲出船舱,等待他们的是留守的日本敢死队的机枪扫射,第一批出去的人意味着送死。但是他们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前赴后继,第一批牺牲了,第二批顶上,冲向那些持枪的日本兵,为战友们赢得逃生机会。当三号舱底的安全梯断裂,迎接他们的是必死无疑,军官记得自己是上级,奋不顾身地来到船底,安慰他们,他们就像《泰坦尼克号》上演奏到最后的乐队一样,在舱底唱歌。
真的,你看到这里,很难不为人在生死之间,为了求生的生命张力,以及知道毫无希望后,卡斯伯特森军官照顾白喉病患,特意把军帽戴好,他说,他要“穿戴整齐去见上帝”。那些船底的歌声,仿佛唱诗班圣洁的咏叹调,干净响亮而慈悲。
旗帜一般的父辈永远不会老,他们的生命永远停在了海底。

战乱里除了生命救赎那史诗般的悲歌外,还有家与爱情,有些孩子都老态龙钟了,但此生只与父亲见了一面,在摇篮里,她的妈妈拉着姐姐与父亲在中国香港告别,结果被拍下上了报纸,这居然是他们唯一的一家全家福,因为父亲再也没能回来。还有一个英国士兵,在中国香港与一位中国女孩热烈地相爱,并结婚了,但很快他就作为战俘上了沉没的里斯本丸。他牺牲时,她的妻子梁女士都不知道。后来有人通知她这一噩耗,并让她申请抚恤金,梁女士拒绝了,说这笔钱应该留给丈夫的母亲与姐姐。有一个士兵,收到了妻子的照片,那时候日本人不仅屠杀他们的身体,还烧毁他们的精神支柱——信件、照片、信物等,而他正好看到了妻子照片,赶紧去灭火。后来他用故意撞倒日本士兵,从而偷藏其墨镜的方式,用镜框给妻子照片做了一个保护框架。他说,他必须有家的信物,这是他活下去的全部希望。所幸,他的家,指引他回来了。

当他们排除万难从沉没的里斯本丸九死一生地逃出来,其实也就只有一半的人逃出来,但是遇到的是却是日本士兵的疯狂扫射,而这时候,东极岛那些贫穷的渔民,冒着枪林弹雨,驾着小舢板伸出援手。这些善良的勇敢的中国人,自己那么贫寒,也没什么武力,愣是发动全村的人,救了384名英国战俘,给他们衣服穿,给他们做饭,把他们安置在天后宫,让神保护他们。

当时拯救他们的那批渔民里唯一还在世的林阿根老先生(电影上映时已过世,另外两位接受方励采访的战俘也已过世)说那天跟现在一样,天气晴朗,甚至没有风,他们向海里瑟瑟发抖的战俘,伸出了手。
导演对林阿根先生的镜头用的特别好,他脸上的光从一线缓慢照耀了全脸,他始终安静微笑着,94岁的他,仿佛有了神的悲悯。

他们甚至为了保护其中三名战俘转移,派出了身手好的中国人去保护他们,这不就是中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吗?方励还去当时掩护他们的小孩洞去感受,他说的对,这些石头会记得,这些海会记得。

比较值得深思的是,对里斯本丸船长的审判,他被下令封锁船舱,这无异于让所有战俘去死,也就是构成了事实上的屠杀命令,但在战时,船长无权拒绝军令。他被送上军事法庭被判七年。法官的意思是,你可以选择性执行的。其实这就是一个“平庸之恶”的讨论,但是与艾希曼不同的是,艾希曼直接去执行集中营的屠杀命令,而船长是盖上帆布,封锁货仓,虽未直接屠杀,但剥夺了战俘救援的机会。船长并非军方人员,他因对权威的盲目服从而参与恶行,就是一种“平庸之恶”。影片通过展现日本军官和船长的矛盾展现了战争中被迫做出道德抉择的个体。

如果《泰坦尼克号》教会我们的是珍惜生命,无论如何艰苦,都要像你承诺的那样好好过这一生;如果《敦刻尔克》教会我们,撤退里的英雄主义;那么《里斯本丸沉没》教会我们的是主旋律的宏大、人文关怀、人性光辉与个体尊严,爱好和平,他们并不冲突,他们如何能在一部

影片里以真挚的动人的方式,成为你头顶的康德所歌颂的那片星空,让你每一次仰望,都知道,你跟知道里斯本丸沉没之前的你,都不一样了。

“本片完全基于历史事实。”

我们不会忘记。

小美书影
唯读书和电影不可辜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