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发行人说明:吸入制剂相关行业政策、主要产品研发进展情况、目标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等情况。
一、吸入制剂目标市场规模广阔
(一)全球吸入制剂临床需求日益增长,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
受原研药专利到期影响,尤其是在呼吸领域的ICS、ICS/LABA等吸入制剂仿制药物纷纷上市,给市场带来了价格侵蚀,全球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同时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从2018年的266亿美元下滑至2020年的212亿美元,2022年回升至231亿美元。但吸入制剂临床需求仍日益增长,尤其中国等具有庞大患者基数的新兴市场驱动下,仿制药有望进一步放量,全球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预计将迎来回升,预计到2026年和2030年分别增长至287亿美元和327亿美元。
(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国内第三大类慢性病,中国吸入制剂需求日益增长,市场规模接近200亿元人民币
我国对吸入制剂的需求日益增长,2018年到2022年,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从143亿人民币增长到176亿人民币,其年复合增长率为5.4%。随着仿制药的陆续上市,预计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将进一步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到2026年达到204亿人民币,预计2022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7%。但受未来集采及医保控费的潜在影响,预计从2026年至2030年,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将有所放缓,到2030年增长至232亿人民币,而2026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3%。
二、国内吸入制剂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长期以来,国内吸入制剂行业主要被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和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国公司垄断,吸入制剂国产化程度较低。从吸入制剂样本医院销售额结构来看,2019年国内吸入制剂90%市场份额被跨国公司占据。
近年来,国内本土企业加强自主研发,陆续有国产吸入制剂产品获批上市,不断扩充国产呼吸吸入制剂仿制药品种类,并受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影响,国产本土企业打破跨国药企原研药垄断。从吸入制剂样本医院销售额结构来看,2022年国内吸入制剂市场中国产本土企业已提升至36%的市场份额。
三、吸入制剂行业政策利好国产替代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医药行业的日益发展,行业整体环境的逐步完善、创新法规政策的持续出台等均对发行人的日常经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报告期内,对公司生产和经营影响较大的法律法规、行业政策主要包括: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国家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具体如下:
(一)全国药品集中采购
在第四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首次纳入集采行列。第五批、第七批和第九批全国药品集采目录陆续纳入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异丙托溴铵/硫酸沙丁胺醇)、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用溶液和盐酸左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等5种吸入制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吸入制剂被纳入国家集采目录。
集中采购制度明确了仅有原研药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才能参与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从制度上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产品的市场销售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类似发行人的创新成长型医药企业,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公司新上市产品入院程序较为复杂、时间较长的痛点。
虽然中选产品销售价格呈现较大幅度下降趋势,但由于医院需要完成中选产品的承诺采购量,在相关区域的渠道费用有所降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集中采购的实施对公司产品利润率的影响。
(二)医保目录动态调整
近年来,国家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逐步放宽了一些吸入制剂用药限制。近几次国家医保目录的调整中,逐步扩大了吸入制剂在医保中的报销范围,对吸入制剂领域的研发和商业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除此以外,更多创新类吸入制剂产品纳入医保目录。例如,2020年医保目录纳入了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和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两种ICS+LABA+LAMA三联复方吸入制剂;2021年医保目录纳入了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创新药苯环喹溴铵鼻喷雾剂。
公司已获批上市的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是国内首个获批的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激素-抗组胺复方鼻喷雾剂产品,2023年12月13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公司产品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被纳入2023年国家医保目录。
(三)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根据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常见一般技术问题解答》,对于按照新药品注册分类申报上市的仿制药,已按照与原研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的原则受理和审评审批,审批上市即可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此外,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因此,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仿制药生产企业将综合考量市场竞争格局、产品仿制难度、研发投入成本等因素布局产品线,市场集中度以及仿制药产品质量将有所提升。就吸入制剂领域来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有利于吸入制剂研发能力强、产品线布局丰富的创新型企业。
(四)第二批国家重点药品监控目录
2021年9月3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且录调整工作规程的通知》,指出纳入目录管理的药品应当是临床使用不合理问题较多、使用金额异常偏高、对用药合理性影响较大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23年1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通知》,布地奈德被纳入其中。
2023年8月,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委会及四川省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委会组织专家针对纳入《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制定了《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规范》,进一步明确该等药品临床应用的条件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加强重点监控药品的药事管理和使用管理路径和办法,为各级医疗机构更加合理使用重点监控药品提供参考。《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规范》根据第二批重点监控目录中的药品是否已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或国家谈判药品,以及是否有明确的临床使用适应症或其他临床应用参考证据,对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实行分层分级管理,公司产品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系普通使用级品种,医疗机构可按照常规药品合理用药评价、监测评估进行管理。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已纳入第五批全国集中采购目录且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品种,在价格和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优势,并无更优和更经济的替代产品,因此该产品未来临床用量和市场规模大幅下降的风险较低。
四、国内吸入制剂以仿制药为主,仿制药开发壁垒高
(一)国内吸入制剂企业主要以仿制为主
1、吸入制剂化合物成分已经比较成熟、稳定,短期内较难出现新化合物替代原有吸入制剂化合物。例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原研产品于1997年在美国获批上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原研产品于2000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原研产品于2001年在美国获批上市,这些品种上市多年后仍为吸入制剂主要品种;
2、口服片剂改良为吸入制剂可行性较低,且剂型改良新药药品审核监管要求高,因此较难出现吸入制剂改良型新药。由于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改为吸入给药途径后通常需要调整给药剂量,需要经过充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验证;吸入制剂高暴露和持续滞留以及药械组合的特点也给吸入制剂改良型新药的安全性带来了挑战。除此以外,鉴于剂型改良新药药品审核监管要求高,因此其临床结果相比原剂型亦存在优势不明显的较大风险;
3、跨国公司围绕各自优势吸入制剂化合物,通过不断改变药械结合的复杂性构建技术壁垒,包括开发新剂型、拓展新适应症以及复方多联制剂等。例如,勃林格殷格翰针对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亦开发了吸入喷雾剂剂型,优化了产品性能;诺华开发的针对哮喘患者三联药物茚达特罗格隆溴铵糠酸莫米松吸入粉雾剂于2021年在中国获批上市;
4、吸入制剂新化合物主要应用于除哮喘、COPD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以外的其他疾病治疗。近年来吸入制剂已被应用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地西泮鼻喷雾剂作为一种急性治疗药物,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6岁及以上癫痫患者的间歇性、刻板性癫痫频繁发作活动(即丛集性癫痫发作、急性反复性癫痫发作)。
(二)相比一般仿制药,吸入制剂仿制药研发壁垒高
相比口服药品等其他仿制药,吸入制剂在药学研究评价和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评价方法难度较大,具有更高的研发壁垒。具体如下:
1、药学研究方面
(1)药剂学研究
相较于传统制剂的毫克级别给药,吸入制剂给药剂量是微克,给药剂量相差达百倍到千倍以上,精确度要求较高,工艺和生产线要求也较高。原辅料的粒径、分散状态、与载体的比例和结合方式、水分和环境湿度的控制等因素都是吸入制剂开发中的关键因素。
(2)复杂的药物粒子设计
吸入制剂药物在肺部的沉积率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关键因素。肺部沉积率又受到药物粒子的粒径性质、粒径分布、药物分散状态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如下:
药物粒径是影响分布沉积率的主要因素,粒径的大小显著影响吸入颗粒在肺部沉积的位置和分布情况。以吸入粉雾剂为例,粒径范围在1-5μm时能够到达最有效的程度;大于5μm的粒子通常沉积在口腔或咽喉,小于0.5μm的粒子则不会停留在肺部,而是随布朗运动继续前行。
药物不同的分散状态(分子、胶体、微晶、无定形等)对其在肺部的沉积有不同的影响。例如,不同晶型的药物溶点不同,药代动力学的溶解度亦不同,在气流粉碎高能运动过程中,有些晶型的结构会改变,破坏原有晶型结构后再结晶会影响药物在肺部的沉积效率。
吸入制剂加入载体可以改善高黏附性药物颗粒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因此乳糖是最常用的载体材料。乳糖作为口服药用辅料已收载于多国药典,但作为吸入制剂的载体,除符合药典标准外,还应针对不同吸入制剂剂型的特点做出相应调整。例如,表面光滑的乳糖可能在气道中较易与药物分离,不同形态的乳糖和无定形态的乳糖,对微粉的吸附力不同,可能导致吸入粉雾剂在质量和疗效上的差异。因此作为吸入制剂载体的乳糖除需要满足药典的要求外,还需要对乳糖的粉体学特点如形态、粒度、堆密度、流动性等进行研究。通过控制关键参数如乳糖的粒度分布、表面粗糙度等属性,来满足药物与载体在混合和充填过程中的均一性和流动性。
(3)严格的质量研究
传统制剂多是围绕药物本身制定质量研究标准,常规控制指标仅为10项以内,但是吸入制剂不仅需要围绕药物本身制定研究的标准,还需要考虑根据装置制定相应的标准,因此控制指标多达15项以上,具体对比如下:
2、体外一致性
对传统制剂体外一致性的考察仅需考虑制剂溶出、原料药晶型等药物本身指标一致性即可,但吸入制剂不仅要考虑药物制剂本身指标的一致性,还需要重点考虑药物和装置配合的一致性。
吸入制剂除评价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处方一致以外,通常还要求原料药、辅料存在形式(如晶型、形状/晶癖、粒径等)和吸入特性(如递送剂量、微细粒子剂量、空气动力学特性等)等多个关键质量属性一致。此外,吸入制剂因其给药剂量小和受装置一致性及变异度、生产工艺影响较大,导致原研制剂即存在一定变异度的特点,仿制制剂轻微的差异可能显著影响吸入制剂的稳定性与递送药物均一性。因此相比传统制剂,吸入制剂体外一致性试验难度更高。
3、临床研究
对于口服药品等其他仿制药,在药学研究评价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处方和少数关键质量属性一致的前提下,一般仅要求进行BE试验,即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指标,证实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原研制剂一致。在相似的试验条件下单次或多次给予相同剂量的受试制剂后,受试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认可其生物等效。
由于吸入制剂首先被递送到作用部位,而后进入体循环,同时还通过其他部位如口、咽、胃肠道等进入体循环,药代动力学和局部递药等效性之间关系复杂,因此为充分评价吸入制剂仿制药与参比制剂的一致性,在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药学质量一致的前提下,一般还需通过体内药代动力学(PK-BE)、药效动力学(PD-BE)或临床终点研究证明人体生物等效性。
在临床试验操作过程中,因吸入制剂为药械结合产品,相较于传统剂型在操作上要求较高,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含喷嘴过于紧密、未完全含住吸嘴、通过鼻子吸入、吸气过快或过慢、药物沉积于口腔等问题。而由于吸入制剂每次给药剂量小(微克级别),真正进入肺部的药物剂量更小,因此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误差,很容易对药效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临床试验的结果。
以开发全球吸入制剂重磅品种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粉雾剂为例,该产品首个仿制药于2019年1月获FDA批准上市,该仿制药系Mylan公司历经十年研发周期并投入数亿美元开发而成;而另一家跨国药企诺华公司亦投入数亿美元进行该品种仿制药的研发,但最终宣布放弃。在国内市场,有数家本土企业投入开发该品种仿制药,至今仍无产品获批上市。其中恒瑞医药于2014年1月申报临床,于2021年4月主动撤回申请;正大天晴于2012年6月申报临床,至今尚未获批。
五、国内吸入制剂以吸入溶液型为主,吸入溶液开发壁垒低于复杂吸入制剂
(一)全球吸入制剂市场以吸入粉雾剂和吸入液体制剂为主
2022年全球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为231亿美元。按剂型拆分,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可分为吸入粉雾剂(即干粉吸入剂)、吸入液体制剂(即雾化溶液)、吸入气雾剂(包括吸入喷雾剂)以及鼻喷雾剂等。2022年,吸入粉雾剂市场规模为98亿美元,占全球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的42.4%;吸入液体制剂市场规模为72亿美元,占全球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的31.1%;吸入气雾剂(包括吸入喷雾剂)市场规模为38亿美元,占全球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的16.7%;鼻喷雾剂市场规模为23亿美元,占全球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的9.8%。
(二)中国吸入制剂市场仍以吸入液体制剂为主
2022年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为176亿人民币,按剂型可拆分为吸入粉雾剂(即干粉吸入剂)、吸入液体制剂(即雾化溶液)、吸入气雾剂(包括吸入喷雾剂)以及鼻喷雾剂等。其中吸入液体制剂市场规模为65亿人民币,占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的36.8%;吸入粉雾剂市场规模为54亿人民币,占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的30.8%;吸入气雾剂(包括吸入喷雾剂)市场规模为35亿人民币,占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的20.1%;鼻喷雾剂市场规模为22亿人民币,仅占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的12.3%。
(三)吸入溶液和复杂吸入制剂的对比
截至本问询回复报告出具之日,吸入制剂国产替代仍以技术壁垒较低的吸入溶液为主,已有多款吸入溶液通过一致性评价,而技术壁垒更高的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等尚未有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普通吸入制剂和复杂吸入制剂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六、国内吸入制剂竞争格局,全科室聚焦发展的优势逐步凸显
(一)国内吸入制剂竞争格局
国内布局吸入制剂领域的企业主要包括跨国药企、综合型医药企业与专注于吸入制剂开发的成长型医药企业。GSK、AZ、BI等吸入制剂原研企业进入市场较早,具备较强的产品研发实力和市场推广能力,但受集采政策影响面临国产企业替代风险。从吸入制剂产品商业化和已上市产品数量上看,正大天晴、健康元、倍特药业等综合型药企已有多款吸入溶液型产品获批上市,市场推广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先发优势。近年来亦涌现出以长风药业为代表的众多专注于吸入制剂开发的成长型医药企业,核心团队经验丰富,覆盖吸入制剂全剂型,呈现出较好的成长性。具体对比情况如下:
(二)吸入制剂全科室聚焦发展的优势将逐步凸显
专注于吸入制剂开发的成长型医药企业拥有人才优势、研发实力强劲,逐步形成研发、生产及销售等方面的竞争力,全科室聚焦发展的优势将逐步凸显。
1、人才优势
由于国内吸入制剂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不同于其他医药制造业细分行业,吸入制剂行业并没有成熟的人才体系。
成长型医药企业核心团队大都曾供职于跨国吸入制剂制药企业,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研发、生产与管理经验。在核心管理团队的带领下,汇聚研发技术人才,经过多年培养和发展,搭建起吸入制剂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
2、学科建设能力
复杂吸入制剂属于药械结合产品,在研发时需要考虑药物特性、装置特性和患者使用习惯,特别是以颗粒和混悬形式存在的复杂吸入制剂研发难度更大,涉及医学、药学、颗粒学、多相流、表界面科学、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目前国内本土企业获批的吸入制剂仅有吸入混悬液和吸入溶液,而对于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等复杂吸入制剂尚未有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借助于投资机构的股权融资支持,成长型医药企业聚焦于吸入制剂发展,逐步搭建起多剂型吸入制剂平台,提升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及应用能力。
3、全剂型发展的规模化协同优势
无论综合型药企还是成长型药企,在吸入制剂行业目前均主要聚焦于吸入液体制剂,因此尚无法形成全剂型产品协同优势。
从研发角度,吸入制剂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特点,多剂型平台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可借鉴性,多剂型平台研发可体现协同优势。从生产角度,不同剂型之间生产线独立,随着各剂型产品获批数量的增加,全剂型全产品布局的规模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从市场推广角度,全剂型产品更有利于搭建营销网络,增加与呼吸科室整体的协同效应,有利于销售渠道的拓展。
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需求
吸入制剂按药物种类主要分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类(ICS)、β2受体激动剂(SABA/LABA)、胆碱能受体拮抗剂(SAMA/LAMA)以及复方制剂。吸入制剂根据吸入装置通常可分为吸入粉雾剂(DPI)、吸入气雾剂(MDI)、吸入液体制剂(NEB)、吸入喷雾剂(SMI)以及鼻喷雾剂。
稳定期治疗方面:对于哮喘患者来说,ICS治疗是根本,以减少严重急性加重与死亡风险,稳定期治疗中,按需低剂量ICS-福莫特罗可作为缓解剂(优于SABA),并且最新2023年GINA指南推荐将ICS+LABA+LAMA三联作为重度哮喘患者的治疗选择;对于COPD患者来说,支气管扩张剂为基础用药,改善气流受限,从而减轻慢阻肺呼吸困难等症状,2023年GOLD指南中,LABA+LAMA成为主流的起始治疗推荐,同时ICS+LABA+LAMA三联在起始治疗中也有一席之地。急性发作期治疗方面:哮喘和COPD患者均优先选择SABA或联合SAMA吸入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特点推荐可用的吸入制剂类型。对于稳定期有足够的吸气流速(吸气峰流速PIFR≥30L/min),且手口协调好的患者可选择DPI、pMDI或SMI中任一装置;手口协调不佳的患者吸入装置的推荐次序为DPI、pMDI+储雾罐、SMI。对于稳定器吸气流速不足(吸气峰流速PIFR<30L/min),手口协调好的患者吸入装置推荐次序为SMI、pMDI;手口协调不佳患者吸入装置推荐次序为pMDI+储雾罐、SMI、雾化器;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吸入装置推荐次序为雾化器、pMDI或SMI。急性发作期患者则常用雾化吸入制剂进行治疗。
因此,吸入制剂药企通过布局不同药物种类、吸入制剂类型,形成多产品组合,满足不同疾病和患者特点的治疗需求。
注:内容摘自长风药业科创板IPO审核问询函回复
本期结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如有疏漏,敬请指正。查询资料不易,都是周末和深夜抽时间整理加工资料,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欢迎大家关注/点赞/在看/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