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一心想要流量
编造的虚假帖子突然“爆火”冲进了热搜榜
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流量如潮水涌来
他一边幻想一边盘算收益
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快感和满足
然而
等待他的却是行政拘留
本期《成都高新法治在线》关注
《虚假热度一时爽,法律严惩不留情!》
更多精彩内容
请戳↓
问
网络谣言到底是如何定义?
答
网络谣言,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或故意捏造的信息。它可能涉及社会事件、个人名誉、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个案例是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例,当事人为搏取流量,通过编造虚假情节,夸大事实吸引眼球,不仅误导了公众认知,还可能对社会秩序造成损害。
问
随着自媒体的发达,为了寻求更多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网络谣言制造者出现,请问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法律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和处罚措施?
答
根据我国现行与网络谣言有关的法律有以下几部,一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网络谣言通常涉及的虚构事实、谎报险情、侮辱诽谤、寻衅滋事、诬告陷害等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二是《刑法》,如果网络造谣或传谣行为情节严重,构成了犯罪的,那就会被定罪处罚。涉及罪名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处罚的刑期从三年以下到七年以下不等,多次犯罪可能会判五年至十年。三是《反恐怖主义法》,专门对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事件信息作了规定,这部法律规定的处罚很严厉,你看,格顶处罚的话,单位是罚款二十万,直接责任人拘留十五日并处罚款五万,对个人处罚是拘留十五日并处罚款一万。
问
关于网络谣言,我国还有其他相关的法律?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刚才介绍的几部法律主要是由公安机关查办或者前期侦查使用,而《民法典》主要由法院引用,审理违法案件的民事侵权部分。比如网络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或者侵犯了机构组织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受害者有权要求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承担民事责任。具体责任形式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
此外,我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也从网络管理方面对互联网平台机构明确了打击、遏制谣言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人在网络上的行为都应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问
如何避免成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或传播者?
答
首先,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其次,在遇到疑似谣言的信息时,不妨先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或者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转发。最后,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转发了谣言信息,应及时删除并澄清,避免谣言进一步扩大。
问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会将自己看见的“新鲜事”或者知道的“大新闻”“小新闻”听到的“八卦”或者喜欢的“内容”发布或转发在网络上与大家共享。这种分享或者转发别人作品的行为,有没有法律风险?
答
当然有,而且风险非常高。从《刑法》中相关的罪名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罪名叫“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其中的表述有“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这说明造谣和传谣同罪。民法典中的也有类似规定,如果转发者明知或应知所转发的作品是虚假的,仍然进行转发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里涉及到一个法律概念,就是“明知”,许多人理解不透,我举个例子来说,某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许多“XX食品致癌”的文章,经查证后认定为谣言,公布在辟谣平台上,张三偶然又看到这个文章,随手转发了,又被大量点击转发,后来法院以“明知”是谣言进行传播对张三判刑,他辩解说:“这是别人发的,我又不知道真假,怎么就明知了?”法官告诉他:官方辟谣平台已经公布过,那么每个人都能查到,转发之前查询辟谣平台是合理的义务,那么在法律上就已经默认每个转发者都已“明知”,如果自己不去查那是没有尽到义务,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问
那如果我在转发信息前查询一下辟谣平台,确定它不是谣言,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呢?
答
并不完全是,仍然有风险。法律对“明知”的规定潜在包含了一项“合理义务”的含义,就是普通网民在转发他人作品前,有没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鉴别真伪,力所能及就是指普通网民都能办到的事。比如刚才提到的查询官方辟谣平台算一种方式,还有网络搜索、查询官方新闻等等,有特殊能力的人还包括更多的方式,这根据个人的情况不同比较复杂,就不详说了,但是只要有一种途径能证实这是谣言,都是法律意义上的“明知”。另外的风险还在于,当你转发的时候,各种途径都查了,没有辟谣公告,你认为安全了,对吧。好随手转发,可是过两天,辟谣公告出来了,如果你没有看到,没有即时删除,那就要负法律责任。所以说只要转发他人的作品风险就有风险,并不是查过辟谣平台就保险。
问
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有没有专门的机制或途径来快速辟谣,减少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
对于快速辟谣,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自设的“举报”功能。根据相关规定,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都必须提供用户举报机制,举报查实后对发布内容和发布人帐号都有后续处理的规定。二是对于影响较大、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谣言可以报警,公安机关有职责依法查办处理;对于诽谤个人的谣言,可以向法院起诉,经审理后,法院可以下达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给予赔偿等判决。三是向各级网信官方辟谣平台举报,其中“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这是国家网信办主办的权威辟谣平台,会及时发布辟谣信息,澄清网络谣言;四川省网信办有“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成都市网信办有“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等,这些官方平台都有接受网络谣言举报和处理职能,可以帮助快速辟谣。四是即时自主发布辟谣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发声”,包括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
问
社交平台在法律上是否有责任和义务来监管和遏制谣言的传播?
答
根据我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这些平台都叫作“网络运营者”,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违规违法信息,应当立即停止传输,采取处置措施,防止扩散,保存记录,并向主管部门报告。还有,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及时处理,要配合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对其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确保不含有违法、虚假或有害信息。因此,社交平台作为网络服务的提供者,是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监管遏制谣言的传播。
问
如果平台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后果?
答
如果平台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谣言广泛传播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首先要承担的是行政责任,平台可能会面临主管部门的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其次要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谣言的传播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害者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平台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最后在极端情况下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谣言的传播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如引发恐慌、破坏社会稳定等),且平台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未能及时采取措施遏制谣言的传播,那么平台的相关责任人就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社交平台应当加强自律、完善内部审查机制、积极采用技术手段来有效监管和遏制谣言的传播。
谣言止于智者,更需止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当我们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不妨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求证,让真相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传播正能量,用我们的声音和行动,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成都高新法治在线
每周六、周日18:00—18:30
罗小刚与您相约
《成都高新法治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