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米医生
最近气温下降得很明显,周四的最低温都降至了0°。
不少保暖措施也提上了日程,比如暖宝宝、电热毯、热水袋等等。
特别是热水袋,可以说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直至今日,还有很多人用热水袋。
这是因为热水袋的作用不仅止步于保暖,热水袋可以说是平替版的中医“热敷疗法”。
一、敷背止咳
孩子外感风寒后咳嗽不停,可以将热水袋放在孩子后背,具体位置在孩子后背上部与脖子附近。
做法:温度不宜过高,通常40°即可,热敷的时候垫一块毛巾,敷20分钟左右,如果有一点出汗,要及时擦干并保暖。
用热水袋可以温通背部经络,激发背部肺俞、风门、大椎、定喘等穴位,起到御寒祛邪、化痰止咳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的背部还有督脉,又叫“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两侧旁开1.5寸的地方,有两条膀胱经,主一身之表。
因此,本身正气不足或因为过食寒凉、熬夜等原因导致正气受损的人群,常用热水袋敷背,可使膀胱经和督脉正常运行,对止咳、治感冒以及提高抵抗力都有好处。
二、敷颈助眠
颈部的气血供应大脑,因此若颈部供血不佳或经络不通畅,那么气血不能自然流通,就容易引起失眠。
颈部有一个穴位叫安眠穴,通过热敷颈部,可以温通经络,改善局部气血状态,缓解颈部肌肉紧张,促进脑内供血,达到助眠的效果。
做法:操作的时候,把枕头拿掉,先垫一条毛巾,然后将热水袋放置在颈部,热敷20分钟左右即可,结束后要注意颈部保暖,防止进风。
除此之外,冬季风寒入侵,是颈椎病的高发期,每天用热水袋热敷可以把颈椎暖起来,让寒气散出去。
三、敷肚脐
本身阳气不足的人,在冬天吃一点寒凉的食物,就容易出现大便不成形、腹痛;特别是小孩子,晚上睡觉喜欢踢被子,导致肚子着凉,这时候我们可以热敷神阙穴,也就是肚脐。
神阙穴,是脾胃经的交汇点,因此热敷肚脐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改善全身气血循环。
除此之外,肚脐附近还有着关元、气海、天枢等穴位,这些同样是艾灸的常用穴,有补阳益气的作用。
像宫寒痛经、手脚冰凉的人群,也可以热敷肚脐,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疏通血脉、振奋阳气、温经散寒。
长期久坐、肚子上有小赘肉,热敷也能疏通中焦淤堵,起到减肥瘦腹的作用。
做法:操作的时候,要注意隔着衣服,手扶热水袋紧贴肚皮进行轻盈缓慢的揉搓,使热力向深部渗透,每次热敷时间在10~15分钟即可,每天可以重复2~3次,不过热敷前后要避免过食寒凉。
四、敷后腰
在腰部(臀部上方),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分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八个穴位,统称为八髎穴。
八髎是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汇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疏通八髎,可以调节上下焦气血运行,它还是妇科要穴,调理胞宫。
因此上热下寒、腰背酸痛、寒湿重的人,可以热敷八髎,让热力,传达到腰骶部,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的作用。
尤其是拍打八髎穴比较刺痛的人,寒则痛则堵,而热则通。
除此之外,后腰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穴位:肾俞和命门,多暖暖可以增强人体肾脏功能,提升整体的生命能量,有耳鸣的也可以试试(肾开窍于耳)。
做法:操作的时候,可以把热水袋竖着贴在腰抵骨的位置,外面的衣服可以紧致一点,背靠着垫子往里坐,这样可以加强热水袋对腰抵部的影响度,一般20分钟即可。
五、缓解疼痛
在受伤24小时以后,肿胀不再发展时,用热水袋热敷局部疼痛部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的吸收,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并能够减轻局部肿痛,
做法:热敷每次20分钟左右,每天1~2次即可。
除了以上提到的,热水袋还可以热敷脚部,冬天睡觉前脚部冰凉,阳气不容易收藏,睡眠质量会降低,可以睡前泡脚,也可以用热水袋热敷下脚底,让双脚温暖起来,提升睡眠质量。
膝盖关节不舒服的,有骨性关节炎的,热敷膝盖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带走炎性物质。
热敷时还要注意,如果要热敷的部位有起水泡或有“开放性伤口”时,就不适宜热敷。有静脉曲张、糖尿病、血栓性静脉炎等的人,也是不适合热敷的。
而且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用热水袋的时间和温度,因为>45°的热水袋对身体同一个部位加热30分钟,就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中医的“热敷疗法”对于许多疾病都有着独特的疗效,从古沿用至今,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疗法。
除了热水袋热敷以外,中医的“热敷疗法”还会在相关穴位处进行中药热敷,使温通作用和中药的功效合二为一,我也整理了几个常见的中药热敷疗法,感兴趣的可以扫描文首二维码免费领取。
对比湿热敷常常用到的热毛巾,水分蒸发过快,需要不停更换,热水袋就非常日常、方便而且有效。
所以说,生活处处是中医,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只需要你去发现就能领悟中医蕴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