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华夏
许倬云 著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23/09
许倬云先生以百岁之身,积数十年的学术成果,为读者奉献了这部《经纬华夏》,使我们形象具体地感知到什么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许先生的历史叙事,大气磅礴,纵横捭阖,上接千古,下通黎庶,发大心愿,启众人思,非止由中国看世界,亦由世界看中国也!在许先生笔下,中国文化超越了自身的国族身份而具有了以“天下格局”为特征的“普世性”。这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亦有可以贡献于世界文化者。许先生在本书的开篇即表示,这是一部较为特别的中国文化史,特别在哪儿呢?或在于他看待中国文化的眼光和格局。他从历年考古发掘所得成果入手,考察中国文化走过的艰难历程,揭示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由和原因。他注意到,恰恰是适于农耕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文化逐渐演化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超稳定生态环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君子人格,也是中国文化的本性,是其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基。但这也使得这种文化逐渐固化为自满自足的格局,以“天朝上国”自居,四境之外均视为夷狄,番邦,从而丧失了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许先生指出这一点,中国文化在其成型时期,有能力消化、融合不同质的文化,为何在宋以后,尤其明清阶段,对外来文化的感应却显得如此迟钝和保守,形成一种对外严拒固守的心态,以至于在西潮的轮番冲击下竟显得手足失措,魂飞魄散。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许先生写作本书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对后来者的期许,不知我们这一代人能否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于是之全集》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于是之所作文字材料的集大全者。其中包括六个部分:即表演漫谈,演员日记,往事迹踪,于是之家书,师友杂记和旧影存照。全部内容均为于是之夫人,李曼宜老人提供,并参与编排,附录还收入她撰写的《于是之年谱》,并提供于是之的剧照、生活照和书法作品、文献图片数十幅。此书不仅是研究于是之表演艺术的必读书,更是每个舞台工作者,特别是从事舞台表演艺术者的必读书。于是之是北京人艺第一代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创造的一系列舞台形象是中国话剧的骄傲和宝贵财富,他也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是焦菊隐先生提出的“心象说”表演理论最好的实践者。读于是之关于表演,关于角色创造的经验介绍,我们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谦虚、坦诚、朴实和循循善诱的态度,他的讲述,凝聚着一个老艺术家几十年的舞台实践和思考。他的散文,无论是写母亲,写师长,写朋友,写同行,写晚辈,写事物,都有一种十分真切的感情,近乎白描的手法,不事雕琢,自然天成,娓娓道来,看似平淡,其实浓得化不开了。全书看下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老艺术家的成长经历,特别是他的日记和家信,几乎记录了他在成长过程中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是十分珍贵的,非常值得珍藏。
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派普斯所著《旧制度下的俄国》,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它不同于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而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因而需要读者有更多的耐心。此书的研究范围是从公元九世纪至十九世纪末,如果你有耐心将此书读完,你会发现,此书对于理解今日俄罗斯亦很有帮助。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国家,第二部分社会,第三部分知识分子VS国家。而正文之前有一章,专讲此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作为绪论。作者应该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但通过他的论述,我们还是会觉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对俄国未来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作者细致而深入地讲述俄国国家形态的形成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述及财产,主要是土地、奴隶和贸易,与政治组织的关系,以及世袭制是如何形成的。作者的理论基础是欧洲,他注意到俄国的封建制与西欧,特别是英、法、西班牙的不同,其核心是在处理所有权与统治权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方式,这一点直接影响到沙皇及未来俄国统治者对国家的态度。进而作者还论述了俄国主要社会群体——农民、贵族、中产阶级和神职人员——的演进过程,试图回答:为何俄国社会始终未能对政治权威施以任何有效的制约?而俄国知识分子挑战极权专制采取的为某种理想而非阶级利益而斗争的方式,帝国政府则通过一系列行政措施予以应对,从而导致形成了一个现代警察国家的雏形。
荷兰学者西佩·斯图尔曼所著《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一书,恰如书名所言,是一部关于人类探求平等可能性的观念史,思想史。作者将其分述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轴心文明时期,二是启蒙运动时期,三是至今的全球化时期。作者对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叙述往往带有想象的成分,同时他也注意到每个历史时期关于平等的诉求,无论是宗教的、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文化的,都具有悖论的特征,这是因为,平等本身始终就是个悖论。作者关于人类平等的视野是相当广泛的,涉及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举凡人种、氏族、宗族、民族、国家、社群、阶层(阶级?)、性别,乃至文化、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都在他的观照之内。人类历史上固不缺少平等的理论和观念,但多为乌托邦式的,落实到现实中的不多。而极端的平等观念追求人类的同一性,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荒谬的,恐怖的。试想,如果整个人类变得完全一样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啊!因而,普世主义、普遍主义,都未必就是人类的福音。但相对主义似乎也不能为人类平等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作者选择这个题目,只能是叙述性的,如果作为价值判断,则是危险的,因为人类平等的出路至今无解。差异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面貌,如果差异就是不平等,那么,不平等就是消灭不了的,平等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全球化也好,世界是平的也好,就人类平等而言,都是徒劳的。读罢此书,只想发一通牢骚。
第三牧场: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人性与文化
辉格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
2023/03
辉格所著《第三牧场: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人性与文化》,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结构的书。所谓第三牧场,据作者解释,假如我们将环境视为上帝驯养生命的牧场,那么,最初孕育生命的那个物理化学环境,是他的第一个牧场,此后出现的多层次生态系统是第二个牧场,而如今我们活跃于其中的,则是第三牧场。“牧”这个字,在基督教文化中,或有管理民众的意思,把这个意思用“牧”来表示,也很容易被中国人所理解。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社会的分工和分层,从而改变了狩猎采集社会的原始平等关系。阶层的出现,这在人类社会或是一种进步,也可以说是进步带来的变化。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今天,社会分为各种阶层仍是不可避免的,或曰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须的。而与之相伴相随的,就是无所不在的不平等,此处亦难以一一列举。也许这种不平等如作者所言,只是一种类似自然生成的多级食物链、多重寄生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层次丰厚的生态系统,数以千万计的物种各自占据着自己所适应的生态位,就像俗语所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渍泥,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更改的。人类社会虽然脱胎于自然生态,但人类的不同则在于,他还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信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相信彼可取而代之!因此,这种社会结构,或曰生态系统,就充满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就可能打破这种结构或系统的不平等,从而导致一种新的不平等。以作者的聪明,当然知道所谓平等,都是乌托邦式的谎言,所以,此书并不讨论如何消除不平等,而更多地涉及各种不平等之间是如何转换的。有一天,也许渍泥要吃虾米,虾米要吃小鱼,小鱼要吃大鱼,这种生物链的倒置,不知作者是怎么看的。读罢此书,也没找到答案。
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玺璋评论”微信公众号:xizhangpinglun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原创微信公众号
欢迎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