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 | “化二”记事

文化   文化   2022-09-26 23:18   北京  
/
那天事发突然,我们正在学校操场上练队,一辆大卡车驶进学校,停在操场上。我们按照要求列队站好,听老师念名单。念到谁,谁就出列,站到一旁。一共二十七个同学,装车,锣鼓响起,汽车发动,我的学生生活至此就结束了。


“化二”记事

解玺璋 


不久,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位老同志讲述他在“化二”(北京化工二厂)的经历,引起我很大兴趣,五十多年前的一些往事涌上心头,也想凑凑热闹。


我是1970年6月23日进的化二,成为这家超大型化工企业的一员。再有七天,就是我十七岁的生日。那天事发突然,我们正在学校操场上练队,一辆大卡车驶进学校,停在操场上。我们按照要求列队站好,听老师念名单。念到谁,谁就出列,站到一旁。一共二十七个同学,装车,锣鼓响起,汽车发动,我的学生生活至此就结束了。这时,我的初中才念了两年半,距离初三结业还有半年时间呢。



1989年4月,北京化工二厂门前,等待进厂包活儿的农民工。  康泰森/摄影



化二是北京化工二厂的简称,厂子位于北京东郊大郊亭。如今的位置是在东四环的窑洼湖桥附近,好像并不偏僻。当时却感觉十分遥远,已经是郊区了。有两条公交线路直达厂门口,一个11路,是从大北窑(现在的国贸)开过来的,一个35路,是从天桥开过来的。另有48路从厂门口路过,终点站是更远的焦化厂。


刚到化二时,总有人问,化二是不是生产牙膏、肥皂的。每逢此问,我的回答都隐约有一种自豪感,那是日化厂要干的,我们生产的是化工原料,三酸两碱就占了多一半,而最主要的产品是聚氯乙烯。在中国尚未进口30万乙烯工程的年代,化二是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厂。聚氯乙烯是生产塑料的原料,那时,塑料袋都是稀罕物儿,据说,全国每人每年只能消费4两塑料。化二聚氯乙烯的分配全部掌握在国家计委手里,没有计委批条,一斤也甭想出厂。一些乡镇小企业拿不到批条,只好跑到聚氯乙烯车间收集扫地土。


我们这批学生来到工厂,头一个月没有下车间,而是集中在厂里进行安全教育。化工厂不同于别的工厂,安全尤为重要,稍一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一个月后,我被分配到硅产品车间108还原一班。


我们这个车间在化二的生产序列中是个另类。它的前身是厂实验室,后因接受了研制生产硅材料的任务,遂扩大为一个车间。工人都是从各车间抽调来的。全车间有三个工段,分别为生产多晶硅的108工段、生产单晶硅的109工段和生产有机硅的815工段。我所在的108工段还原组,是多晶硅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在高温之下,将三氯氢硅或四氯化硅中的硅在还原炉中分解,附着到炉内钼丝上,待长到一定程度,便出炉,取出硅棒。硅是一种稀缺的半导体材料,它的生产过程分为多晶和单晶两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生产出来的多晶硅棒只是半成品,还要送到单晶工段 ,他们负责把多晶拉成单晶。有了单晶,才能切成硅片,用于各种通讯设备。


生产硅材料,在当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很简单了),技术条件要求很高,比如我们还原用的氢气,纯度就要求六个9,即百分之99.9999。因此,国外生产单晶硅,都通过电解蒸馏水的方式得到氢气,以保证其纯度。如果纯度不够,掺有杂质,就会影响到多晶硅的质量,相应的也会影响到单晶硅生产,拉单晶时就会炸锅(拉单晶需要用坩埚)。但化工二厂是家氯碱厂,它的氢气是从电解食盐水中获得的。生产聚氯乙烯只需氯气,通常,大量的氢气是作为废气处理的。于是,有人提议用化二的氢气生产硅材料,等于给废弃的氢气找到了新的用途,算是废物利用。


但这将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净化氢气中的杂质,为氢气提纯。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理论上几乎是不可行的。可当时的形势是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大庆有个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当时便提出,要土法上马,大干快上!后来听有的师傅说起,由于缺少硅这种半导体材料,军队的通讯设备多靠电子管,体积很大,很笨重,行动极不方便,在前几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为此吃过很多亏。后来,国家拿出一大笔外汇,从日本进口一套用电解蒸馏水获取氢气生产硅材料的设备,建了洛阳740厂,但产量很低,每年生产的单晶硅只有几公斤。



北京化工二厂大门



这便导致化工二厂被推上前台。


国务院寄希望于化二能早日生产出合格的单晶硅,副总理中李先念、余秋里几乎成了化二的常客。硅产品车间也是一次又一次地会战攻关。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做法或许是违反科学精神的,是蛮干。但当时却很难这么想。谁不希望我们的军队拥有更先进的通讯设备呢?既然没有更多的外汇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何不用我们现有的条件试一试呢?我相信很多人当时都是这么认识和理解的。我当然什么都不懂,两眼一抹黑,但我知道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国防现代化,便也觉得很光荣,很自豪。


那时的生产极不稳定,以我所在的还原为例,常常硅棒还没达到规定的标准,有时就像小拇指那般细,也只能停炉检修。师傅们为此费尽脑筋,虽然这件事看上去不合常理,但师傅们在试验中确是一丝不苟,积极探索。师傅中有些人就来自化工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自动化所。他们都是很有才学的研究人员,是来帮助搞试验的。他们并不因为是“土法”,条件差,就不讲科学。有时为了一点突破,反复试验几十次,没日没夜地探讨、设计,真是废寝忘食,几十个小时不休息。


我刚刚分到车间的时候,正是试验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师傅们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是我人生中的楷模。


虽然不甚理想,但单晶硅最终还是搞成功了,年产量达到好几吨,解决了国防建设的燃眉之急。氯碱厂生产单晶硅,也成为那个时候的一个佳话。(时间久远,记忆模糊,文中或有不准确和失误之处,还请了解内情的朋友和内行指出,加以改正。)








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玺璋评论”微信公众号:xizhangpinglun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原创微信公众号

欢迎各位关注!


微信号:xizhangpinglun

玺璋评论
文化时事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