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 | 少年读史的新探索——有感于《小史记》的出版

文化   文化   2022-07-18 19:00   北京  
/
当历史教育屈从于某种政治目的的时候,这样的历史教育,其效果也就显得更加可疑了,因而就很需要有一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通俗历史读物。



少年读史的新探索
——有感于《小史记》的出版

解玺璋 

 

有人对我说起,如今青少年的历史知识,多来自影视剧,以及各种游戏,内容不外乎宫斗、穿越、帝王、后妃、阴谋诡计、血腥暴力之类。这些作品不仅不能提供准确、真实的历史知识,也很难提供正确的历史观,是很令人担忧的。但我想,影视剧和游戏或有其自身特殊的创作规律和要求,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勉为其难,让鱼儿飞上天,鸟儿潜入水,让它们去做超出其自身能力的事。至于青少年历史知识的欠缺,则不妨另辟蹊径,摸索一条新路。《小史记》的出版,便是对少年读史的一种新探索。


在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中,读史原本就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即使最初级的蒙学读本,如所谓“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识字功能之外,也不乏传播历史知识的功能。这种重视历史的教育理念显然来自儒家,在孔子办学的六门功课中,大多包含着一定的历史内容。他所使用的教材《易》《诗》《书》《礼》《春秋》,即后世所谓“五经”,则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在儒家教育理念中的特殊地位。因此,蒙学读本突出历史内容一点都不奇怪。特别是自宋朝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蒙学读本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如前面提到的“三、百、千”,都出自宋朝,更有一些专门普及历史知识的读本,如宋王令的《十七史蒙求》,明李廷机的《鉴略妥注》,明萧良有的《龙文鞭影》等,其内容都取自史书,由于是为幼童所编,考虑到接受的便利,基本上都采用韵文,四字或五字一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逐联押韵,《龙文鞭影》还采用按韵部编排的方式,念起来更加流畅顺口,对培养孩子作诗填词的技能也大有帮助。这些读本在传统蒙学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不过,近现代以来,随着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这些文本和传统都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新式学校教育固然都有历史课的设置,但其功能和手段都与传统方式有很大区别,它的教育目标更多的其实是为了一张试卷,而并非历史在人的精神建构中的作用。尤其是当历史教育屈从于某种政治目的的时候,这样的历史教育,其效果也就显得更加可疑了,因而就很需要有一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通俗历史读物。近些年,通俗写史很热,也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但为成人写作的比较多,专为青少年写作的则不多见。我们做《小史记》的初衷,恰恰是要弥补这种不足和欠缺。





司马迁的《史记》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史书。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巨著第一次将中国的传说时代与夏、商、周、秦、汉的历史,整合成一部完整的历史叙事,全面而创造性地描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近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征伐、文化,乃至水利、河渠、天象等各方面的历史发展,“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的这种丰富性、系统性,固然是我们把它推荐给青少年读者的理由之一,再有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史记》的多数篇章,叙人叙事都是‘文学’的,值得恒久的玩味。”这也是我们主张青少年读史从《史记》开始的重要原因。


这套《小史记》从文本撰述、装帧编排,到插图绘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全书分为五册,分别是帝王雄风、武将锋芒、宰相气派、传奇人物和诸子百家。文字是重新编写的,考虑到青少年读者的阅读能力,全书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人物形象力求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故事则突出戏剧性、情节跌宕起伏,有悬念,有趣味,将历史场景绘声绘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对青少年读者是有吸引力的。但绝不走戏说的路子,叙事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每个人物故事的最后还设置了专门的“评论”板块,这是对《史记》“太史公曰”的活用,通过简短的评论,可以向青少年读者提供相应的史观和人物活动所依赖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书中穿插了100幅典藏人物画像和250幅历史场景画卷,对文字是一种必要的补充说明,也将人物故事形象化了。而这些美术作品很有中国古典人物线描的画风,读书之余,欣赏这些画作,也是一种享受。


应当承认,这套书对青少年历史读物的创作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编著者何浩浩有很丰富的写作通俗历史读物的经验。这套书刚一上市就受到青少年读者和家长的喜爱和关注,很快就上了网络销售的新书热卖榜,正是对这种尝试和探索的支持和肯定,鼓励我们将这种尝试和探索继续进行下去。不久我们还将推出《小三国志》《小二十四史》《小资治通鉴》,就是希望能为小读者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通俗历史读物。









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玺璋评论”微信公众号:xizhangpinglun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原创微信公众号

欢迎各位关注!


微信号:xizhangpinglun

玺璋评论
文化时事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