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世的眺望: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
[日]永山央(口述)
[日]关口加代 译
岑献青 执笔
南京大学出版社
向各位推荐一本感动了我的小书:《隔世的眺望: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这是一个有温度的故事。永山央是个日本青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作为日本某商贸公司的一名职员,被安排到无锡工作。此时,中日之间的战争正进行到异常残酷的时候。在无锡,他租了一处房子。房东太太就是大名鼎鼎第一个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哲学系女生王兰。这本小书则记录了永山央晚年如何回忆他与王兰交往的。他称王兰是他的义母,精神之母,对他有再造之恩。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称呼一位中国女性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永山央的回忆和他保存下来的王兰写给他的50封信,从中不难发现一个日本青年是如何被一位中国女性所感化的。而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二人的故事再一次证实了,博大无私的人类之爱,是可以超越民族、国家、阶级的。她的善良、宽容、慈母式的爱和呵护,感化、征服了这个异国青年的心,使他在数十年后仍念念不忘,一旦提起便热泪盈眶。从他们的故事中也能体会到,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是多么荒谬和狭隘,在博大的人类之爱面前又是多么不堪一击。
罗伊·波特所著《创造现代世界:英国启蒙运动钩沉》是一部打抱不平之书,拨乱反正之书。他针对的,是19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对英国启蒙运动的误解、曲解和漠视。他在书中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多种原因。确实,英国与以法德为代表的欧陆在很多方面都很不同。首先,英国没有经历过法国,乃至美国那样的反抗起义,也没有发生过一场配得上启蒙运动这一名号的运动;其次,英国历史上缺少激进的革命家,“没有异端与反叛者渴望用最后一名教士的肠子勒死最后一位国王”;第三,在思想理论方面,英国并不认同法国人的“三位一体”,即无神论、共和主义和唯物主义,而取一种更加现实的,以培根式行动哲学为基础的积极实用主义;最后,英国很少经院哲学式的思想家,他们更像苏格拉底,要把哲学从天堂带到人间,带到俱乐部、集会、茶座与咖啡馆。其实,英国的这种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而20世纪以来对英国的误解、曲解和忽略,根源于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认同,尤其是激进主义的影响,以革命为神圣不可侵犯。英国的保守主义自然不被认可,并被逐出了“启蒙运动”的历史。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英国启蒙运动从“后世巨大的蔑视”中解救出来,也是对英式价值观的彰显和认同。在他的引领下,读者领略了17—19世纪初英国思想界的风貌和景观,亦是一次对英国启蒙运动的全面巡礼,从而展现出思想与观念变革所爆发的巨大能量,并带动社会各领域的迅猛发展,最终导致了全新的现代社会在英国诞生。
困在家中,读了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一本小书,很容易读。凯恩斯这个人似乎并不陌生,在脑海中搜寻关于他的记忆,记得这个人的理论贡献好像是调和了劳资矛盾,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冲突,仅此而已。至于这本书却是第一次见到,可见多么孤陋寡闻。据说,这本书是凯恩斯的成名作,由此也可理解他何以能提出化解劳资矛盾的理论,可以说是与这本书一脉相承,合乎逻辑的发展。这本书针对的是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当初,凯恩斯作为英国财政部的官方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并作为财政大臣的副手参加了最高经济委员会。但在看到对和约文本进行修改无望时,他选择了退出,辞去了上述职务,写了这本反对和约,尤其是反对巴黎和会对欧洲经济问题政策的书。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何二战结束后,美国会推出马歇尔计划于德国,并采取扶助、救济日本的政策。按照他的设想,如果当年西方各国政要接受了他的建议,希特勒要成功也许会困难得多,布尔什维克也就丧失了政治动员的社会基础。但当时的西方各国政要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结果导致了二十年后二战的发生,至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他看来,《凡尔赛条约》的最大问题,就是破坏了欧洲经济的平衡,把隐藏在经济规律背后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变成了破坏的力量,不仅为革命提供了温床,也敲响了文明的丧钟。当下读这本书,真有万千感慨在心中。
《鹿川有许多粪》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是韩国作家李沧东。我很少读当代外国作家的小说,这位作家也是第一次听说。由于止庵兄强烈推荐,我便怀揣着一种好奇,读了这位韩国作家的这部作品。书中的几篇作品确实很对我的胃口。过去许多天了,是有许多话想说,但在当下这种环境中,许多话却又不能说也不敢说。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说的,即读了这本小说才发现,此前我对韩国及其国民,特别是底层社会,几乎毫无了解,对韩国的政治、文化、民俗、民生,乃至日常生活语言,亦毫无了解。我甚至没有想过,南韩北韩的对峙,那条经常挂在嘴边的“三八线”,对韩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读了李沧东的小说,他所讲述的那些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的处境和心态,内心的彷徨和痛苦,矛盾和纠结,倒也不难体会和感受,甚或还有一点共鸣。书中收入五篇作品,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又都因了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裹挟到韩国的社会动荡之中,深陷历史的漩涡,不仅身体不能自主,精神亦不能自主。有人囿于某种信仰,有人沉迷于莫名的信念,也有人轻信别人的蛊惑,更有人因怀疑、游移而迷失了自我。他们追求人生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但生活往往开他们的玩笑,陷他们于两难和尴尬。李沧东是勇敢而锐利的,说他勇敢,可能更像是一个中国读者的感受,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至少还没见到有中国作家的作品涉及这个领域中的这类人物,尽管中国也曾经历过类似韩国那样的历史瞬间。说他锐利,是觉得他的笔触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些人物的内心秘密。无论如何,这虽然是一部韩国小说,但其中探讨的问题却和我们息息相关,读了之后还是很受触动的。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李硕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0
难得读到一本如此详实、生动讲述夏商周三代历史的书。夏的历史一直处在扑朔迷离之中,如果不是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它的身份、来历恐怕都是很难确认的。而殷商与周的历史,又在周灭商之后被从根本上大量改写、重写过,要得其真相也很不容易。而李硕的《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则试图重构夏商周的历史,以及夏商与商周关系的真相。他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一、大量的考古成果;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三、《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他运用这些材料,与历史文献互证,时有新的发现。比如他借助考古发现,认定二里头为夏都,并通过计算考古发现的粮食遗存,确认夏的粮食生产应以水稻为主,而非小麦或黍稷。与此相关的,大禹治水主要是改造夏领地的水文环境,以适应水稻的种植。而夏的领地也没有后世记载得那么大,它的技术优势是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夏终被商所取代,商是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商和夏不同,夏以农耕为主,不具有扩张性,而商民族的早期生活方式为游商,兼具扩张性。人殉、人祭是其立国之本,或可谓成于斯,毁于斯,其逻辑最终将把所有人当作祭品,包括主持献祭者,统统敬献给上帝和祖宗之神。探讨商王朝的人祭信仰是本书的重头戏,作者借助甲骨文,结合考古发掘,揭开了被周公旦刻意隐瞒了三千年的历史真相。周的历史、周与商的关系,以及周灭商的过程,除了存于甲骨文献中,还被周文王以隐晦的语言记录在《周易》中。在作者看来,《周易》不是,或不只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文王用卦辞和爻辞记述的立志“翦商”的心路历程。他对卦辞和爻辞的解读有很多新奇之处,有些应该和他设定的写作初衷有关,参杂着他的推论和想象。他以人祭信仰被废除,并以新的信仰取而代之,作为殷周革命的终极结果,华夏民族亦由此获得新生,其政治、文化的意义之重大,甚至超过了秦统一六国。
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玺璋评论”微信公众号:xizhangpinglun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原创微信公众号
欢迎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