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璋荐书(三十六)

文化   文化   2022-07-19 19:00   北京  



双面之人:川端康成传

[日]小谷野敦  著

赵仲明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2/04


近些天,一直在读《双面之人:川端康成传》。这本书读得很辛苦,厚至六百页是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更关键的,是我对川端康成的作品不熟悉,或者说很陌生,而作者传记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其作品和各种文献相互印证,而川端康成似乎也很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进各种作品中,有时是所谓私小说,有时是纯文学作品。作者常常要从这些作品中考证出某个人物的原型和本事。再有,作者的叙事特点是非常的精细,不厌其烦,只是描述,描述,再描述,很少有概括和判断的语言。这就需要读者的参与,代替作者去归纳、提炼和概括。


此书我已读了二百多页,三分之一强,还不能对传主的基本面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当然,乐趣似乎也在这里。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阅读国产人物传记的经验和体会,也是吸引我无论如何也要继续读下去的原动力。作者的叙事态度不是崇拜式的,角度不是仰视的,而是客观的、平视的、冷静的、理性的,因而他并不回避可能影响传主声誉和形象的事件和细节,展示了传主形象的多个侧面,塑造了一个生动、丰富的作家形象。书名冠以“双面”,其实是多面,这是本书最吸引我,给我以启示的地方。所以,尽管读得辛苦,我还是准备花些时间继续读下去。作者这部书也为读者理解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打开了一条通道,这是引导读者走进传主心灵的一条通道。




《鲁迅思想录》《一个人的爱与死》《反抗者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鲁迅:刀边书话》

林贤治  编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4


近日收到一套五种林贤治先生研究、评注鲁迅作品的图书,是他多年学术成果的合辑,分别为:《鲁迅思想录》《一个人的爱与死》《反抗者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鲁迅:刀边书话》。这套书以“一个人的鲁迅”命名,真是恰如其分。我认识林先生已有三十余年,当初认识他,就因为那时他就是鲁研界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且是一位始终坚持自己见解不动摇的鲁迅精神的捍卫者。即使是在鲁迅一再受到各种批评、质疑、误解、污名化的时候,他也没有妥协、放弃过。有人说他是鲁研界的“凡是派”,他笑领。在他看来,鲁迅是近现代思想的高峰,至今无人超越。鲁迅是不可取代的。没有鲁迅,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将暗淡无光。这些年,我读了不少林先生的作品,这几本书当是他大量作品中很少的一部分,却也代表着和体现着他对鲁迅的热爱和认知。这五本书的内容分别为:


《鲁迅思想录》:这是他编选的鲁迅语录,分为二十三个专题,突出了鲁迅思想的独特性。


《一个人的爱与死》:收集在这里的文章亦有鲜明的林氏风格,特别是几篇论辩式的文章,是他在看到鲁迅受到莫名的歪曲和诬陷时不得不做的反击。


《反抗者鲁迅》:是一部鲁迅生平的简史,如名所示,突出鲁迅的反抗者想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者的自画像。


《鲁迅的最后十年》:这是鲁迅的杂文时代,也是鲁迅最具争议的时期。林先生的这本书意在探讨鲁迅最后十年的独特价值,他的存在昭示于我们的,不仅仅在于反抗本身,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鲁迅:刀边书话 》:这是鲁迅关于书的文章的选集,所不同的,林先生为每篇文章加了注释和说明 ,更便于今日年轻读者阅读。




空耳集

黄集伟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04


认识黄集伟几十年了,黄老师始终坚守本职,一直不间断地研究民间语文,用功之勤勉,心思之缜密,朋友中无出其右者。近日收到他的新书《空耳集》,已经是语词笔记系列之第八种。语词研究看似零散、琐碎、随意,其实背后是有深厚的学理支持的。从他对词语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在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学艺术和美学诸多方面的造诣。因而在他简短的文字中,你能感受到非常丰富的内涵,一字一句都不忍心轻轻放过。


黄老师的语词研究还有一个鲜明突出的特点,即他的目光始终紧盯鲜活生动的流行语,而非僵死的、陈旧的、过时的书斋语言。比如他的这本书以“空耳”命名,如果不是他做出解释,像我这种对新的流行语非常迟钝,所知甚少的人,就会茫然不知所云。如他所说:“空耳”是听错了,也是听糊了;是想多了,也是想歪了。它是幻听,也是听岔。它是语言生活中撇不清的“密接”,也是日常用语中甩不掉的“伴随”。它带来深重误解,也制造轻浮狂欢,……既然如此,我们干脆跟歧义勾肩搭背,攀亲托熟。他这么一说,倒让我理解了他在词语分析研究中所采取的某种策略,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有很多,俯拾皆是,倒也不用一一列举,读来总是很有兴味的。


但还有一点一定要强调指出的,即他的语词研究不是单纯技术性、知识性的,作者的人文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在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从未缺席。比如开篇第一节,就很能说明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看,去体味,就无须我多言了。




民主雅典的精英与大众:

演说术、意识意态和人民权力

[美]约西亚·奥博  著

何典  译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22/05


两千五百年前的雅典,有“民主发祥地”的美誉,这源于它有高度发达的公共政治参与模式,即民主政治。这种政治实践大约发生在公元前六百年至四百年之间,相当于中国孔子生活的时代。关于这一百多年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军事史、经济史的研究,在西方一直是显学,研究的人很多研究成果亦可称汗牛充栋,学派林立,众说纷纭。美国“斯坦福古史学派”创始人约西亚·奥博教授的《民主雅典的精英与大众:演说术、意识意态和人民权力》一书,则从研究雅典精英与大众的关系入手,试图对雅典的政治生态做出新的说明和解释,进而深入探讨政治社会学在促成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以及大众与精英的沟通如何使直接民主决策变得更加顺利。


古代史研究的困难之一,是文献材料的稀缺,雅典历史的研究也不例外。而奥博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者之处,恰恰在于他处理材料的独特方式和视角。比如他最看重的阿提卡演说家合集,他认为,大部分古代文献都出自精英群体,目标读者亦是某一精英群体,这种“从精英到精英 ”的文本对于处理精英与大众的关系问题,作用是有限的。而演说家却是直接面对大众,他们的演说内容、演说策略,乃至修辞方式,都不得不考虑受众能否接受,从而折射出受众的意识形态。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从这些演讲词中看到了理解雅典政治组织和行动的意识形态起源的希望,以弥补出自雅典平民之手,为普通受众而写的文献之不足。至于如何使用这些演讲词,他不赞成仅仅作为一般的,静态的材料来使用,而是希望能从文本所具有的交互性、动态性方面去理解和使用哲学文本。可以说,作者对雄辩和说服力这一雅典民主最重要的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他的观察入微,论证严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超越性。

 



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

[美]侯格睿  著

丁波  译

商务印书馆

2022/04


近日读了丁波翻译,美国学者侯格睿所著《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一书。阅读此书的体验和感受有些异常,大言不惭地说,似乎体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读西方汉学家的书,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的描述和分析,常会引起某种不适,但也往往有些意外的收获,比如独特的观察视角、分析方法,或新奇的史观。侯著就体现了这种特点。用张大可先生的话说,他提供了一种从天空“鸟瞰”的方式,能看到《史记》的整体和全貌,以及各个部分的联系。

但是也要看到,他的“鸟瞰”其实是在“航拍”,最终还是拿着显微镜研究、分析他拍下的照片。这还是西方学者擅长并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即从微观入手,进行分析或解析。因此就需要建构一个分析框架或模式,于是就有了“青铜世界”与“竹简世界”的对立,有了秦始皇与司马迁的对立,有了司马迁战胜秦始皇,即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作者的观察、分析就建立在这样一个人为设置的框架结构之中,他的合理性也只有在这个框架中才说得通。

在这里,作者确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史记》的方法,但也是一种不同于中国读者阅读习惯的方法,用这种方法阅读《史记》,中国读者有个适应过程,就像读这部侯著一样。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侯著提供的这种方法毕竟不失为一种启迪,一种参照。








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玺璋评论”微信公众号:xizhangpinglun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原创微信公众号

欢迎各位关注!


微信号:xizhangpinglun

玺璋评论
文化时事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