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璋荐书(四十三)

文化   文化   2023-06-19 22:11   北京  



阳明学十讲

周志文 

中华书局

2022/07


最近读了周志文先生的《阳明学十讲》。在我读过的若干种讲解阳明学的书中,此书讲得最为透彻,明白。关于王阳明,近些年出了不少书,专门写他的传奇经历和事功的书且不论,谈阳明学的亦不少,但多失之于模棱两可,语焉不详。周书则能鞭辟入里,抽丝剥笋一般,对阳明学的诸多问题,深入探讨,由浅入深,一目了然,颇得阳明讲学的真谛。全书分为十讲,前四讲主要讲述阳明的成长经历和军功事功,从第五讲开始,进入阳明学的学术范畴。他讲阳明平定三次内乱,并不渲染他的神奇之处,而是探求其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恰恰得益于他对“良知”学说的实践,以及处事时的心思缜密和周到。尤为难得的是在乱平之后他的处置,仍然还是以儒家“化民成俗”,移风易俗的手段,在破“山中贼”后,从而解决人的“心中贼”,以求得社会和谐安定。阳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致良知”,周志文所讲亦从这里入手,说明格竹子之误如何导向后来居夷处困时觉悟到长久以来不得其解的格物致知的真相,从致知到致良知,最终打通了《大学》八目的“任督二脉”,让被程朱理学家解释得支离破碎的道理得以贯通,使知行合一与内圣外王在实践层面达成一致。周先生所讲几乎涉及到所有与王阳明和阳明学有关的争议,核心是对朱熹的看法,以及如何理解朱熹对《大学》的注解,围绕《朱子晚年定论》所发生的论战,还有阳明与释、道的关系,阳明后学各派有何不同,他们对阳明学的贡献和负面影响,乃至阳明学在日、韩的不同命运,阳明学如何影响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方方面面,不遗余力,而且能坚持一个学者的客观、公正、严谨、实事求是,很值得推荐给喜欢王阳明和阳明学的朋友。



古巴唐人
刘博智口述、摄影
黄丽平  编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10

最初看到《古巴唐人》这个书名,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打开印制精美的书册,看到一帧帧弥漫着灰蒙蒙历史光影的照片,恍惚间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海外华人离散漂泊之路的真实记录。书中讲了许多生活在古巴的唐人和他们的后裔的故事,以及唐人近二百年来颠沛流离,浪迹海外的苦难史。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非常感人的,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海外移民,经过两代,三代,甚至更久的混血之后,面目已非唐人的模样,但仍然坚持着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土拜山(祭祖),认祖归宗。书中讲到何秋兰女士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她是两代混血,是个土生土长从未离开过古巴的“鬼婆”,面相已完全像个白人了,但她喜欢了一辈子的粤剧,到晚年还在唱,而且她坚持讲养父的家乡话,即广东台山粤语。她已是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仍惦念着回到养父的家乡,替他祭祖。当作者问道她养父家乡何处时,她更不加思索道出:开平石塘里。书中很多照片也表现了古巴唐人对自己固有身份的在意,比如有人在照相时特意拿着自己祖先的照片,更让人感慨万千。该书摄影,口述均为刘博智先生,编撰为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馆长黄丽平。刘博智先生是一位旅居美国的摄影家,他自2009年至2019年,五次赴古巴寻访“唐人”遗迹,致力于研究十九世纪以来在古巴生活拼搏的华工,其间历尽艰辛,拍摄了大量照片,访问了许多唐人和他们的后代,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终于完成了这样一部巨著。这期间,他还邀请“白人花旦”何秋兰和混血儿黄美玉到香港、广州、佛山演出粤剧,陪同何秋兰到她养父家乡开平寻根祭祖,帮她完成了多年来的心愿。




做中国人
楼宇烈 
东方出版社
2023/03

梁启超于191411月在清华学校所作《君子》演讲,距今已过去近一百一十年,他给清华留下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近年来,清华园里不断传颂弘扬“君子”精神的声音。楼宇烈先生即连续九年来清华做以“君子”为主题的演讲和讲座,《做中国人》一书就收录楼先生所作演讲和讲座文稿共16篇。楼宇烈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讲“君子”文化,常常是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又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传达出一种打动人心,启迪心智的力量。君子之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自先秦以来,贯穿于历朝历代的典籍和士大夫的实践之中,是人们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向往。到了近代,梁启超更将君子之教纳入开民智和新民的社会政治诉求之中,把个人的人格完善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为君子之教融入了更为丰富的现代内容。楼先生的演讲和讲座就打通了传统君子之教与新民的主题,使二者合为一体,从中亦不难体会楼先生努力澄清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读,全方位揭示中国文化精神的良苦用心,从而引领读者探寻“中国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并试图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失魂落魄”的现状。




追求幸福:“小人物”在美国法律秩序中争取平等权利的历程
刘宗坤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3/02

近日读了刘宗坤老师的《追求幸福:“小人物”在美国法律秩序中争取平等权利的历程》。这本书借助百余年来若干有标志性的司法案例,探求美国底层民众是如何通过司法程序,一步步争取个人幸福和平等权利的,从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美国建国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宪法的意义和内涵是如何在司法实践中不断被强调和展开的,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不断进步的美国。作者很善于讲故事,在他的笔下,枯燥乏味的法律文书和法院判决书,变成了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故事。但他的叙事又非煽情的,而是历史的,理性的,是对故事所蕴含的政治、法律、社会及文化风俗等诸多内容的思考和揭示。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黑人为主,也包括华人、墨西哥人等其他少数族裔,乃至于非法移民,他们在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往往需要求助于行政当局、各级法院和国会这些政府权力机构,很多官司都是从县法院、州法院、联邦法院,直到联邦最高法院,一级一级诉讼,有时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正是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抗争,和各级法官不断完善的司法解释,为《宪法》注入了生命,使《宪法》成为活的法律,而不是一件文物。作者的讲述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如果我们联系自身生活中的感受,不难从中领悟到许多不仅仅是对美国的新的认识。自然,美国的“小人物”能够有所作为,恰恰说明了美国由《独立宣言》和《宪法》所代表的建国理念和制度安排,即冈纳·缪达尔所谓“美国信条”,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吞噬黑暗的人

[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尹楠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12


近日在读《吞噬黑暗的人》,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英国记者、作家理查德·劳埃德·帕里。此书记一名叫露西的英国女孩儿在日本的失踪案。露西曾是英国航空公司的一名空姐,因厌倦了这种飞来飞去的生活,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二人双双来到日本,寻找新的生活。她们在东京六本木一家叫卡萨布兰卡的酒吧做女招待。两个多月后,露西神秘失踪。故事便由此开始。作者很有抱负,他显然不满足于记录一起失踪案的侦破过程,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与此相关的社会、家庭、国族和人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急于知道结果的读者会很失望,因为他们最先看到的是生活在遥远的英国本土的露西的家庭:她的已经离异的父母、姊妹,以及其他亲属,她的成长经历,她的家庭背景,乃至她的中小学的同学和老师,举凡和她有关的人和事,他们在听说露西失踪后的不同反应,都被作者一网打尽。我们暂时还看不出这些和露西的失踪有什么关系。接下来作者把目光转向日本,露西工作、生活过两个多月的六本木。这里相当于当代日本都市生活的缩影。几乎每一家酒吧、歌厅、咖啡馆等娱乐消费场所都在作者笔下粉墨登场,包括它们的经营者、消费者和提供服务的招待员,自然还有他们的经营内容,合法的非法的,公开的私密的,地上的地下的,等等。露西在这里的工作得到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她接触的每一个客人都未能漏网。然后是日本警察和媒体,也包括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媒体,他们的工作方式和具体表现,都被揭露无遗,充分曝光。有意思的是露西父亲与媒体和警察的周旋,蕴含着许多意味深长的信息。第一个嫌疑人出现在全书的200页以后。这个叫知原城二的人,来自一个“在日朝鲜族人”的家庭,作者探讨了这个家庭与日本的关系史,他的祖父和父亲是如何通过打拼在日本扎根并致富的,特别写到知原和几个兄弟的性格、心理及生活习惯。至此,露西失踪案的结果已不重要,作者借助露西失踪案写了一部日本、英国的社会史、文化史,以及若干相关人物的心理成长史,这本书值得一读,只是需要多一点耐心。







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玺璋评论”微信公众号:xizhangpinglun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原创微信公众号

欢迎各位关注!


微信号:xizhangpinglun

玺璋评论
文化时事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