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欢喜者,必是欢喜人

文化   文化   2024-09-27 06:30   河北  
学人有幸,曾在柏林禅寺生活了近一年。其间,净慧长老讲经说法,如慈云法雨,利益人天。学人少智少慧,偶记法语两则,不敢自专,和盘捧出,供养诸位读者菩萨。

师云:小事皆是大事
我的理解:一、佛法讲八万细行,细行,就是细微处的行持。细微处,在生活中,往往是要被忽略的。
对于约束身、口、意的学佛者,这些细微处,往往就是我们的放逸处。
如果心能够在细微处起观照,我们就会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从而庄严身心,庄严佛法。
二、佛法讲无分别、无取舍,要人时刻把握好自己的当下一刻、当下一念。
对于当下一刻来说,应事接人,如果念上没有取舍分别,自然没有小与大。
当然,以上两点仅是学人揣摩。菩萨们自有慧心妙悟,不用我多唠叨。
师云:见人欢喜者,必是欢喜人
我的理解:一、我们仔细地观瞻佛、菩萨像,就会发现,佛、菩萨像相好端严、安详从容,面带微笑。
佛、菩萨没有哪一张是冷冰冰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
没事时,多观瞻佛像吧。佛菩萨脸上布满微笑,我们只要看一眼,就会有一眼的欢喜。
眼里有了欢喜,心里就有欢喜。心里有了欢喜,言行就有欢喜。言行有了欢喜,周围就有欢喜。周围有了欢喜,我们的生活就有欢喜。
生活里有了欢喜,烦恼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就算偶尔还有烦恼,不妨对自己一笑,“算了”,烦恼就真的过去了。
二、佛、菩萨和我们一样,一样生活在这多苦多恼的娑婆世界里。
为什么他们脸上总带着微笑,而我们却总是愁眉苦脸呢?
也许,是因为,佛是觉者,是已经觉悟了的人;菩萨是觉有情,是有情世界的觉悟者。
难道我们就愿意生活在颠倒梦想世界里,一直迷而不觉?
觉悟的人有欢喜,迷途的人多苦恼。为什么不选择欢喜呢?
三、觉悟了这一点,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时,我们面带微笑,就是在随喜众生,就是在实践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的“喜无量心”。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欢喜无量,他的世界也会欢喜无量。
四、医学界有个观点:没有微笑,就没有身心的健康。
从禅修的体验说,一个人的心如果处于欢喜的状态,他的气脉运行就特别容易通畅。
如果用心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小孩一天到晚都是欢喜的。
据说,在三岁之前的儿童,一天平均笑170次,心脉完全通畅,没有疾病,古人称之为“纯阳之体”。
而成人一天平均笑7次。
成年人的世界,好像特别严肃。小时候会笑,成长中,人笑的次数越来越少;长大了,更是一天到晚板着脸,笑容少见。
微笑是生命的阳光,一个人内心充满了快乐,身体就全通畅;反过来说,这个道理也成立:人身体好的时候,心态也好。因此,保持欢喜心,就能缓解人心脏的疾病。
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一个人能够明白“保护好脸上的微笑,其实是自我心灵的需要”时,他就会真正领会到微笑的意义。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