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布朗
随着从业时间不断增长,技艺不断进步,除了弄懂各种为什么之外,开始思考越来越多的是什么,比如:美味的甜点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美味与否本身就是个主观问题,欧美的甜到发齁,亚洲的淡雅清风,很多时候都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有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去衡量甜点的好坏?
中国人整体对于甜度的耐受度是比较低的,此概念的提出者Jordi 就表示:欧美人能接受的甜度在20%,日本人在15%,而中国人在10%左右。但同时,甜度又是很多风味的基础,比如同酸、苦一起构成更加复合的风味,如何在调味方面做到平衡?如何能够在主观的考量中得到一个客观的依据?自己的主观和食客的主观之间,如何能够达到统一?之前趁着年休的时间,我去上海和杭州的知名店铺品尝学习了一番,虽然整体很失望,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标准,让人满意的甜点寥寥无几,但是这诸多的失望,对我也产生了新的启发,又回头去思考之前的问题,得出了一部分自己的答案。
风味越多越美味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论国际还是国内,以各类大师课为代表的甜点出现很多极为复杂的结构,一个甜点中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风味,我对它们的美味程度非常怀疑。这次在上海和杭州光顾的不少店铺都有这样的问题,风味的堆砌让我在品尝过程中产生了迷惑,不知道哪个风味是主体,哪个风味是搭配和递进,甚至由于过多的风味混合在一起,都没有办法体会到具体的风味是什么。在小小一块甜点中企图表达非常多的内容,就如同想在一分钟之内讲清楚世界历史一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主厨Graham Mairs曾经很清楚地说道:“人的大脑是非常神奇的,人脑没有办法同时承受4种以上的味道,这样会让大脑产生迷惑。最多用3 种核心风味,你就可以创作出一个美妙而平衡的甜点。”这和我个人的感受是相符的,当甜点出现过多风味后,不同风味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掩盖、弱化或者重叠,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从三种风味构成的复合味型中分辨出某两个风味都是很困难的,更别说更多的风味了。皮艾尔•艾尔梅的成名作“伊斯法罕”风味——玫瑰、荔枝和覆盆子的搭配,覆盆子负责入口后首轮风味,荔枝负责中段的甜美,玫瑰负责咀嚼后的余韵,荔枝和玫瑰的味型容易产生甜腻的感觉,酸的覆盆子则平衡了它们的甜味,整个复合味型就显得平衡而主题突出。
对于甜点的风味而言,即便是采用多种原料来表达,也应该是有明显主次之分的,入口之后能明显感觉到主要风味是什么,其他的风味搭配是为这个主题服务,品尝的时候有风味的层次变化,这样才是更合适的方式。坐拥数家米其林餐厅的阿兰•杜卡斯就有一款柑橘系列的盘式甜点,整体风味是围绕柑橘来创作的。他选用了金桔、橙子、黄柠檬、青柠檬、日本小柚子;采用了糖渍、果酱、雪葩、新鲜水果搭配的方式进行了组合。虽然原料很多,但是采用的原料都是围绕同一主题,在味型方面也有相互关联之处,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质地方面又体现出了区别,这样的甜点也能呈现出一致的差异化,毫无疑问会是一款吸引人的甜点。
越低糖越美味吗
这次印象最深刻的甜点是一款挞, 包含了坚果、香蕉和椰子的风味,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它是我从业以来吃过最难吃的甜点,没有之一。这款挞开始比较吸引我的点在于,它的标签是无麸质和减糖,我还是第一次吃到店售无麸质的甜点,这让我非常好奇,但结果令人失望,整个甜点吃起来几乎没有甜味,上面的挤花部分像是椰子味的意式蛋白霜, 口感奇怪,吃起来有种植脂奶油的感觉。挞的内部因为没有了糖,坚果的香气非常淡,香蕉的风味也没有感受到。
减糖是全世界范围内甜点发展的趋势,但是减糖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糖在各类甜点的制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单单是提供甜味,其功能同样是难以替代的,比如甜味对于风味的体现也非常重要,不甜,很多风味都难以表达。日本大厨河田圣彦在其《甜点教父河田圣彦的完美配方》中就写道:“可以将18°Bé (波美度)这个糖度值视为甜点甜度的基准值,若没有基准的甜度,就像没有准轴一样,拿捏风味也会出现困难。”在这个无麸质挞中我没有感受到明确的坚果香气,很大程度上和甜度不够相关。
如果只是纯坚果打成酱,那么吃起来就是很突出的坚果风味,美味肯定谈不上,但是如果做成坚果“帕林内”后,反倒会让坚果的风味突出,变得更加美味。糖在水果类的处理中的作用更为明显,例如桃子这种水果,在低糖的情况下,无论做成慕斯还是果酱,都难以让人感受到十足的风味,只有加入一定量的糖和酸之后,风味才会更加浓郁——糖为风味提供了一个基础底色,有了糖的衬托,其他风味才能充分被味蕾感受到。如果要减糖,那么就必须优先考虑到风味和口感,如果只是单纯为了降低甜度而减糖,那么甜点就失去了自身的魅力。
中国人对于美味甜点的称赞就是:这个甜点一点也不甜!如果我对着成都火锅店的老板说,你这红锅一点都不辣,真好吃,那么我的“下场”一定会很惨。
化繁为简是王道
此次旅行,最让我觉得意外美味的,并不是单价八九十的高端甜点,而是一家小咖啡店中两块普通的奶油蛋糕。因为朋友推荐说稍微去晚点就售罄,于是中午12点不到我就坐在了店里。对于奶油蛋糕,我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喜欢也不讨厌,因为其结构简单,口感单一,味型并不复杂。我点了“ 青提无花果” 和“ 南瓜柿子”两款,没抱什么希望,所以照片都没有认真拍一张,直到我吃了两口后就后悔为什么没再多点两块,因为这时候店里已经大排长龙了。
青提无花果奶油蛋糕
这两款蛋糕都属于那种质朴的美味,没有过多复杂的调味或者呈现形式,一块普普通通的奶油蛋糕,却具备了所有美味的细节。蛋糕体湿润蓬松,香味浓郁,没有蛋腥味;奶油品质不错,打发的程度也刚好,入口即化;甜度很合适, 糖量应该在6%~8%;水果选材也很讲究,甜度和风味都不错,夹馅的青提和无花果全部去皮,非常细致;切块很整齐,切口边缘奶油也没有溢出,出品过关。另外一款南瓜柿子蛋糕,柿子采用的是切碎的柿饼颗粒,在整体顺滑松软的口感中掺杂着变化,非常不错。著名建筑大师师米斯•凡德洛对于建筑设计的思路是:Less is more (即化繁为简)。
这样的原则在这两款奶油蛋糕中也体现得非常充分。不需要过多的元素,只是最简单的内容,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就足够美味。
优秀甜点所具备的因素
之前我一直以为,做甜点时间越久,迷惑的东西会越少,可实际正好相反。虽然掌握了越来越多技能,但是对于美味的甜点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感到越来越迷惑。不少曾经觉得美味的甜点,现在吃起来总觉得一般。这次一个人的旅行,没有其他人的评论带来干扰,更容易想清楚问题。
一款优秀的甜点我认为是具有四个层面上的意思:卓越的技法、合理的配方设计、巧妙的味型搭配、别具一格的造型审美。为什么是这四个方面,因为它们是相对客观的标准,是能够被衡量的。觉得好与不好有很明显的个人倾向,可以说我不喜欢这款的味道,但是其他的方面没有问题,这是很客观的。如果说能够在四个方面都做到不错,那么即使不喜欢其风味,它依旧是一款很棒的甜点。
另外,一个优秀的甜点应该是精简且平衡的。过多风味和技法的堆砌只适合大师课的炫技,日常售卖的产品应该将风味设计得更加突出,让消费者一下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具体呈现的过程应该避繁就简,直抒胸臆,让消费者不是一次猎奇尝鲜,而是成为生活中的味蕾习惯,这样的产品才具有生命力。如果想要产品更加美味,那么就应该花更多的功夫在甄选好食材、控制物料品质方面。优秀的食材是构成美味的最基本元素,它们构成了一个甜点美味的下限,这才是精简而不是简单。
最后,把控细节和出品品质是举足轻重的。细节决定着甜点最后的呈现,也同样是甜点设计最好的表达,通常这又是最繁复的一部分工作。持之以恒地做繁复的工作,这是甜品师最基础的素质要求之一,也正是这样繁复的工作,才能体会出其中细微的差别与变化,由此才会诞生出更多美妙的滋味和设计的灵感,这何尝不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呢。
创菜一直是令厨师们头疼的问题。但其实独具匠心地将一些经典老菜进行新做或改变成菜方式也是一种创菜的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些,供大家参考。
撰文丨董瑾芳
《四川烹饪》杂志订阅方式
1.邮政网订阅: 邮政报刊订阅网
2.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62-50
3.微店订阅或微信支付至微信号18980751350
--------- 微信公众号id:scprweixin --------
投稿邮箱 | 85753250@qq.com
商务合作 | 13666293200(微信/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