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逸鸣/郎赫男
摘 要
何谓“资产荒”?
“资产荒”,是指资产供给持续弱于金融机构配置需求的市场行情,资产供给与需求之间明显错配。而进一步,当市场对宏观环境和政策语境的认识也愈发一致时,流动性同时在溢出,“资产荒”便演绎发展成了“策略荒”。
以上便是近年来债市持续发生的现象,在今年上半年尤为显著。而9月下旬以来,行情演绎开始有所变化,受稳增长政策加码信号释放的影响,风险偏好明显提振,权益市场迎来修复,而债市则在止盈情绪与反转交易之下全线走弱。
历史上的几轮“资产荒”
2015年以来,债市曾出现过几轮“资产荒”,一旦出现,其持续时间往往较长:2015下半年至2016年末;2018下半年至2019年末;2021年初至2022年末;2023年初至2024年三季度末。
回顾历史几轮“资产荒”的演绎,都具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内生周期性特征,通常发生于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加大,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债券供给增量不足,投资风险偏好亦偏低,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取向往往维持稳健偏宽,流动性也趋于宽松,致使供需之间存在明显错配,催生“资产荒”行情。
而“资产荒”的瓦解和结束,则通常跟随经济金融回暖以及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供需矛盾逐渐缓解和弱化。
“资产荒”正在生变?
首先从供给端来看,我们预计2025年总体增量不少,尤其是政府债:
(1)2025年利率债供给预计将高于今年,将一定程度缓解债市供给不足的局面,以及由此也将带动广义流动性的抬升:包括置换化债的3年6万亿元专项债、发行特别国债注资大行等,此外明年还将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和拓宽投向领域、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
(2)信用债供给也有望回暖,但总体或仍处偏弱状态:经济波浪式修复特征延续之下,产业债供给放量情况也还需进一步观察;2025年化债大背景或仍延续,但在置换债的逻辑以及“退名单”深化之下,城投债净融资相较于2024年总体或有所改善,从而缓解“资产荒”状态;在财政注资大行和隐债置换背景下,银行次级债供给或将相对减弱。
(3)广义流动性供给上,在地方化债不断落实的背景下,社融信贷或有望迎来温和扩张,当然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等待和观察。
其次,从需求端来看:
展望2025年,在稳增长和化债诉求下,我们预计宏观流动性总体或较为充裕,但在宏观政策转向以及市场风险偏好提升的背景下,债市整体增量资金或将有所减弱,叠加存款利率下调背景下,大行缺负债的同时,资金流向或也不同于今年(多数流向理财)。相较而言,进入2025年,股债“跷跷板”以及房地产的分流效应或有所显现。
相应地,机构行为所面临的扰动因素或将增加,低利率环境以及流动性并未大幅溢出的背景下,负债端管理难度加大,故而综合来看,债市需求端或将有所回落。
综合来看,于债市而言:
新一轮的信用扩张周期或正在孕育,但短期或也难以看到太多的实际验证,政策效果还有待持续观察,当前而言,配置力量仍占优,债市利率上行风险或整体可控,年内“资产荒”逻辑或难快速逆转,逢高仍可把握配置交易机会。
而中期来看,展望2025年,虽然政策效果需要等待时间检验,支撑债牛的逻辑或也难以发生根本性逆转,但供需矛盾或将得到缓解,“资产荒”逻辑相应将有所转变,债市波动或有所加大,震荡市特征将更为明显,对应需关注调整风险,亦将带来更多波段交易机会。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资产荒”,是指资产供给持续弱于金融机构配置需求的市场行情,资产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错配。
而进一步,当市场对宏观环境和政策语境的认识也愈发趋向一致的时候,流动性同时在溢出,“资产荒”便演绎发展成了“策略荒”。
以上便是近年来债市持续发生的现象,在今年上半年尤为显著。在经济修复波浪式运行以及支持性的货币政策之下,今年债市“资产荒”演绎进一步深化,尤其是4月手工补息被禁进一步加剧市场欠配,致使前三季度债市整体处于顺势之中,反应到资产定价上,便是长端利率以及长久期信用债的“极致”行情。
而9月下旬以来,行情演绎开始有所变化,受货币政策及财政稳增长政策加码信号释放的影响,风险偏好得到明显提振,权益市场迎来大幅修复,而债市则在止盈情绪与反转交易之下呈现全线走弱。
当前“资产荒”是否正在生变?市场对此较为关注。
对此,我们不妨回顾过往几轮“资产荒”如何演绎?
从信用利差走势观察,2015年以来,债市曾出现过几轮“资产荒”,一旦出现,其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而“资产荒”的破除,通常也源于政策端的转变与引导。
总结驱动因素来看:
(1)2015下半年至2016年末:
供给端来看,2015年信用债违约事件多发之下,企业债监管政策趋紧,企业债净融资规模随之显著压缩;
需求端来看,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央行多次降准降息提供充裕流动性,另一方面2016年同业理财快速扩张,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规模迅速攀升,金融体系内部资金空转现象加剧,显著推高债券需求;此外,A股市场走弱之下,风险偏好降低,债市演绎全面“资产荒”。
(2)2018下半年至2019年末:
供给端来看,在去杠杆与严监管政策下,2018年城投债供给明显减弱,2019年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偏紧,地产债净融资也明显下滑;
需求端来看,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国内防风险诉求下,央行多次降准降息,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民企违约频发叠加2019年“包商事件”发生,市场风险偏好持续下滑,对优质资产更为青睐,债市演绎结构性“资产荒”。
(3)2021年初至2022年末:
供给端来看,严监管背景下地产和城投融资环境始终偏紧,企业债融资增量较弱,与此同时,2021年地方债发行明显后置,债市可供配置资产愈发短缺;
需求端来看,一方面疫情反复之下经济基本面承压,央行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2021年理财子公司迎来高速发展,直接支撑票息资产的配置需求。
(4)2023年初至2024年三季度末:
2023年而言,经济增长和通胀均持续呈现一定缺口,而财政与地产政策却始终未见增量政策,仅宽货币持续加大发力,“大行放贷、小行买债”持续演绎,债市“资产荒”不断深化;
2024年以来,在经济修复波浪式运行以及支持性的货币政策之下,“资产荒”演绎进一步深化,尤其是4月手工补息被禁,进一步加剧市场欠配。
总结来看,历史几轮“资产荒”的演绎,都具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内生周期性特征,通常发生于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加大,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债券供给增量不足,投资风险偏好亦偏低,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取向往往维持稳健偏宽,流动性也趋于宽松,致使供需之间存在明显错配,催生“资产荒”行情。
而“资产荒”的瓦解和结束,则通常跟随着经济金融回暖、以及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供需矛盾逐渐缓解和弱化。否则,在市场博弈之下,“资产荒”往往仍会持续长时间演绎。
当下怎么看,“资产荒”持续还是生变?
首先从供给端来看:
第一,债券市场供给上,我们预计2025年总体增量不少,尤其是政府债。
2025年利率债供给预计将高于今年。从11/8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会来看,2025年利率债供给将继续放量,包括置换化债的3年6万亿元专项债、发行特别国债注资大行等,与此同时还强调结合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例如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和拓宽投向领域、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
综合来看,利率债有望放量,将一定程度缓解债市供给不足的局面,以及由此也将带动广义流动性的抬升。
此外,信用债供给也有望回暖,但总体或仍处偏弱状态:产业债方面,经济波浪式修复特征延续之下,实体融资需求回暖或仍需时间,相应地,产业债供给放量情况也还需进一步观察;城投债方面,2024年在监管较严的环境下净融资表现较弱,2025年或仍延续化债的大背景,但在置换债的逻辑以及“退名单”深化之下,城投债净融资相较于2024年总体或会有所改善,从而缓解“资产荒”状态;银行次级债方面,在财政注资大行和隐债置换背景下,银行次级债供给或将相对减弱。
第二,广义流动性供给上,在地方化债不断落实的背景下,社融信贷或有望迎来温和扩张,当然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等待和观察。
其次从需求端来看:
展望2025年,在稳增长和化债诉求下,我们预计宏观流动性总体或较为充裕,但在宏观政策转向以及市场风险偏好提升的背景下,债市整体增量资金或将有所减弱,叠加存款利率下调背景下,大行缺负债的同时,资金流向或也不同于今年(多数流向理财),相较而言,进入2025年,股债“跷跷板”以及房地产的分流效应或有所显现。
相应地,机构行为所面临的扰动因素或将增加,低利率环境以及流动性并未大幅溢出的背景下,负债端管理难度加大,故而综合来看,债市需求端或将有所回落,具体而言:
一方面,在宽财政和经济修复之下,债市波动性或有所加大,尤其是股市参与热度回升的背景下,或将继续分流债市资金,加大债市波动;
另一方面,监管趋严背景下,理财的低波模式也愈发弱化,净值波动或将增加,对应将加大债基赎回压力,需密切关注赎回负反馈风险;
好的一面在于,保险与银行自营仍将是重要的配置力量,在宏观趋势尚未发生完全扭转的状态下,其将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债市“稳定器”的作用。
综合来看,于债市而言:
新一轮的信用扩张周期或正在孕育,但短期或也难以看到太多的实际验证,政策效果还有待持续观察,当前配置力量仍占优,债市利率上行风险或整体可控,“资产荒”逻辑或难快速逆转,逢高仍可把握配置交易机会。
具体到年内而言,政府债供给仍是债市的主要扰动因素之一,而央行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配合情况是关键,需密切关注当中的错位节奏,以及政府债供给与货币政策错位配合所带来的交易机会,逢回调考虑交易与配置,对于10Y国债收益率的高点,当前我们按2.1%-2.2%区间评估,当前阶段内来看,做陡仍是占优选择。
而中期来看,展望2025年,虽然政策效果需要等待时间检验,支撑债牛的逻辑或也难以发生根本性逆转,但供需矛盾或将得到缓解,“资产荒”逻辑相应将有所转变,债市波动或有所加大,震荡市特征将更为明显,对应需关注调整风险,亦将带来更多波段交易机会。
1、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变化;
分析师承诺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境内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客户的投资建议,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客户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所载的内容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而导致的任何可能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是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且预测方法及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刊载的意见、预测不一致的报告,但本公司没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更新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并通知客户。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可能持有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所发行证券的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正在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咨询服务等相关服务,本公司的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客户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勿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依据。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金融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该机构的客户应联系该机构以交易本报告提及的证券或要求获悉更详细的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发送本报告金融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不会因任何机构或个人从其他机构获得本报告而将其视为本公司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