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用于MSI-H/dMMR结直肠癌一线治疗全球首批,意义有多大?
文摘
2024-10-15 08:00
美国
毫无疑问,纳武利尤单抗(O药)和伊匹木单抗(Y药)都是百时美施贵宝的创新代表。即使O药在当下的市场中输给帕博利珠单抗(K药),但这依然无法否定O药和Y药的价值。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去判断患者应该如何选择药物。至于怎么保持客观和理性,自然是多看临床结果,横向纵向去多多对比,不带个人情感色感,只为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方案选择。2024年10月14日,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于CheckMate-8HW III期临床结果,批准O药联合Y药一线治疗MSI-H/dMMR结直肠癌。
这是O药+Y药的该适应症首次被全球监管批准,因此具有比较特别的意义:我们比FDA更快完成审核。根据CheckMate-8HW在2024 ASCO GI大会上的数据[LBA768]:主要终点BICR评估的PFS上,O+Y vs 化疗分别为:NE(未达到)(38.4-NE) vs 5.8个月(4.4-7.8); HR 0.21(0.14-0.32) P<0.0001。
这个数据可说是非常好的数据了,但暂时没有同行评审的文章发布,我们不能近距离看看细节问题。
二,O药和O+Y的化疗后线结直肠癌适应症(均基于CheckMate-142研究)①FDA早在2017年7月31日,就批准了O药单药用于MSI-H/dMMR结直肠癌化疗后线治疗。
核心数据就是:O药单药的ORR为28%,6个月DoR(缓解持续时间)率为67%。②FDA于2018年7月10日,批准O+Y药可用于MSI-H/dMMR结直肠癌化疗后线治疗。核心数据就是:双药ORR为46%,6个月DoR率为89%。
FDA批文中特意说明双药的疗效高于O药单药,意味着,双药联合的必要性。
三,CheckMate-142研究,O+Y药一线治疗疗效CheckMate-142除了进行上述化疗后线治疗的探索,还进行了一线治疗的简单探索。2021年发表于JCO的结果[10.1200/JCO.21.01015]:主要终点是研究者评估的ORR,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ORR和DCR(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9%(95% CI, 53 to 82)和84%(95% CI, 70.5 to 93.5),其中CR为13%。中位DoR未达到,74%的缓解患者在数据截至日缓解依然持续。中位PFS和OS在最小随访时间24.2个月的时候未达到(24个月PFS为74%;OS率为79%)。临床获益与患者基线特征和肿瘤特征无关,包括携带BRAF和RAS突变的患者。既然要对比,自然少不了和老对手的比较。基本相同的适应症是K药的KEYNOTE-177研究。
PFS结果[NEJM, 10.1056/NEJMoa2017699]:在第二次中期分析中,中位随访时间为32.4个月,PFS为16.5 vs 8.2个月,HR 0.60; 95% CI 0.45-0.80; P=0.0002。OS结果[Lancet Oncology, 10.1016/S1470-2045(22)00197-8]:60%的化疗组患者交叉至试验组。在最终分析时(中位随访为44.5个月),中位OS未达到(NR; 95% CI 49.2-NR) vs 36.7个月(27.6-NR),HR 0.74; 95% CI 0.53-1.03; P=0.036。OS阳性终点未达到,因为预设的α为0.025(最终分析的P值需要小于这个预设的α才能说明OS成功)。点评:OS的阴性结果还是给KEYNOTE-177研究留下遗憾,虽然跟适应症没关系,毕竟FDA对于该批准是常规批准,大概率并不会因为OS的阴性结果撤销批准。这个OS阴性,当然可能跟高达60%的患者交叉入组有关系。只是,对于免疫治疗而言,治疗的先后顺序一般是有影响的,即更早的选择免疫治疗一般会更有获益,所以这个OS阴性结果,完全甩锅交叉,可能并不合适。从CheckMate-8HW和KEYNOTE-177跨研究的对比上看,这数据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O+Y药可说对于K药可说完胜。你可以说跨研究对比不科学,但这两者HR的巨大差异(0.21 vs 0.60),基本可说,O+Y想啥时候头对头,就能啥时候完胜。O药和K药,本身作为同靶点药物,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两者之间的区别都不算大。O+Y双药比对K单药,真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当然,没有对头对也没有胜负)。这也没办法,谁叫BMS的主力就至少两个,而默沙东没有CTLA4,也暂时没有另一个靶点的免疫药物。
O+Y相对于K药的结果,可能证明了Y药的价值。虽然Y药获得的适应症不多,但关键时刻,也还是有很多用处的,虽然副作用的问题,依然令人担忧。五,最实际的问题,这个适应症的批准,对于国内患者有多少意义?对于国内患者而言,现在的问题是:Y药实在太贵了。这说起来都有点黑色幽默,Y药最早于2011年批准,是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么一款上市十多年的"老药",居然在十几年后的现在,依然可说是可望不可及(当然,如果说国内批准,确实也还算是新药,3年前的2021年,国内首次批准)。当然,O药本身也不便宜,尤其在当下国内,对于很多患者,O药一年10w+的价格,可能就不会考虑。
那么这时候,我们会不会想到,换个同靶点的药物?PD-1好换,虽然不一定100%替代,毕竟还有;CTLA4单抗,那真的是,没有办法,目前国内只有Y药获批。
分析到最后,这么好数据的一个组合药物,居然,很难惠及中国的普通患者?有点无奈。
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去期待更多药物的批准,更多适应症的批准。很显然,对于O+Y的组合,目前国内患者想要轻易用到,怕是不太容易。最后,本公众号有个交流群,主要为了满足各位朋友学术交流[群里有医生,患者,医药行业和基因检测行业同道],患者病例分享(仅仅用作讨论),学术资料分享。如有兴趣,可加我个人微信wqw54575(超过200人无法二维码),标注暗号,"我要加群",我就会拉你进群。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