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初中道法大单元教学理念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蓬勃兴起,新时代呼唤着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其中大单元教学就是必有之一,那么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我们先来探讨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现代汉语词典对单元作出的定义是单元是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单位。崔允漷教授认为,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就是一种课程或者说微课程,综合大家之谈和自己的研究,我们认为从内涵看,是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开展教材内容分析整合、课标分解、学情分析等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学习目标大概念大主题设计,学业质量评价、教学活动设计、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创新作业设计等环节,并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融入其中。从预期结果的角度进行逆向设计的一种微课程规划。上海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丛书中指出,教师通常将教材的一课或者教材的一个自然单元作为教学设计的单元,但并非学科单元划分的唯一方法。许多教师基于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划分学习单元。可见从外延看,单元作为一种学习单位,既包括教材的原有单元,我们将之称为自然单元,也包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后的单元,我们将之称为重组单元。如何理解大单元教学之“大”?
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大单元教学具有如下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一是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要设计具有逻辑性且真实有效的大单元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该任务的引领下积极探究和学习,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自然也就会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大单元教学的开展与应用可以推动学生积极探究道德与法制知识,促使他们自主建构道德与法制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是有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并不只是要求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师简单地重新排列教材内容,而是需要我们站在宽广的道德与法治视野之上,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准备好大单元教学需要的道德与法治资源,并且结合道德与法制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知识,提高效率,做到高水平的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而这与深度学习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制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学生深度的道德与法制学习。
三是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行统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拔节、孕穗区,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又不很稳定,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学生做不到知行统一,甚至是背道而驰。而大单元教学则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道德与法制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制知识去解决实际的复杂问题。他们将不再只是认识这些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灵活运用,同时学会如何自我约束。因此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制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行统一。
四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创新思维的形成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推动学生良好地发展。大单元教学要求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师不仅需要实现知识的重构,还需要梳理好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制知识的构建和迁移。同时大单元教学还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道德与法制知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较大的积极影响。
素养导向初中道法大单元教学策略
01教材内容分析整合策略
深刻理解教材分析整合的依据、目的、步骤和方法至关重要。从依据看,教材分析整合的依据是学科知识的体系,学科的属性特点,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必须指出我们不能就教材分析教材,而应该站在教学知识体系、学科属性特点,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的高度去分析教材。从目的看,教材内容分析整合,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所选内容的特点,作用与地位,教材的体系及逻辑结构,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而确定教学目标。所以教材分析整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从方法看,教材分析整合有多种方法,一般有知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方法论分析法等。教材分析整合的方法,应当说是多方面地掌握多种教材分析整合的方法,有利于全方位地对教材进行深刻地分析,但也需要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突出某些方面的分析,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宜机械套用。从步骤看,第一步是领悟核心理念,理解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第二步是分析单元内容,明晰单元间的关联和单元内逻辑关系。第三步是秉持大教材的理念,增加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第四步是参照发展评价改善,分析质量。
02 课程标准分析策略
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分解,是新课程理念落地生根的关键。从目的看,一方面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许多目标是看不见的靶心,故需要教师学会专业的思考,通过分解将之成为看得见的靶心,即清晰的可检测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课程标准分解是从基于经验的教学,基于考试的教学,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的首要步骤,没有课程标准的科学分解,就没有适宜教学目标的规范拟定,也就没有评价任务的合理配置和学习活动的针对开展有效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内容标准,寻找关键词,拓展核心概念。
第二步,设计结构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将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行为动词予以扩展或剖析,进一步澄清行为动词涉及的相关行为。
第三步,确定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结合学情、校情和其他课程资源,进一步明确内容标准中涉及的行为条件,或补足内容标准中缺少的行为条件,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四步,根据目标续写规范,写出清晰的学习目标。从各层级学习目标对应关系看,国家通过课程标准的形式,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预期的学习结果做了较为清晰明确的陈述,规定了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需要达到的学业质量要求。然而作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其内容标准中的预期学习结果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故需要教师通过分解使之成为学段学期单元课时的目标,即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学习结果。
03学情分析策略
能否有效地开展学情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发展的水平,也是影响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从学情分析的维度看,学情分析就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起点状态进行充分了解,对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观察,进而对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科学预测与评估。从知识关联维度看,包括已有内容分析及依据检测,反馈结果新知内容分析,未知内容分析。从发展空间看,包括自学能力,即能知点发展进阶即发展点和学习障碍,即障碍点。从动机维度看,包括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要高度重视跟踪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也应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等,实现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课前学情分析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学情分析聚焦于学生课上的学习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课后学情分析侧重指向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察,为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提供依据。
04 学习目标叙写策略
学习目标叙写是否合理准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学习目标要素分析,叙写1个完整的学习目标,需要包括4个要素,行为主体,谁学?行为表现即行为动词加核心概念,指向了学生行为条件,即指向了怎么学、学习成果如何呈现?行为程度及表现程度指向学到什么程度? 学习目标叙写过程,从理念、步骤、语法结构三方面阐述。
05 学业质量评价
学业质量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校课程所取得学业成就的测量和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质量评价需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主要依据,在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时,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确定评价的核心理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等学业质量评价,需要明确以素养为导向,要摒弃仅仅关注于知识方面的评价,强调对学生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对知识的分析评价和创造性整合或创新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06教学活动结构化设计策略
于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结构化设计大致有以下步骤,课前结构化准备。
一是分析教学内容,明确设计思路,即通过基于知识关联的教学活动,结构化引导学生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学情。
三是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学目标。
课中结构化实施:
一是基于真实情境创设关联任务,即创设具有真实性多样性的情境,同时创设具有关联性且难度梯度合理的一系列学习任务群,激发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是选取表征方式,搭建认识路径,即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合适的思维工具进行建构和结构化表征。
三是模型建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即引导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下的关联任务,最终形成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或知识框架。
课后结构化评价:
一是关注教学实践,进行形成评价,课堂观察提问与点评,知识迁移与应用等都是结构化教学中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所关注的重点。
二是检验教学结果,设计总结评价,通过各科考试考核,布置大作业等检验大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化设计所取得的最终成果。
最后要说明的是教学活动结构化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站在结构化的视角,实现知识关联的结构化,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核心观念的结构化。
07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是情境创设中真实的情境,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完成对学习任务的意义建构。
二是情境创设中知识的关联,要促成情境和知识点的衔接,简要的知识主线是创设情境的准绳,创设情境中要体现知识的关联性。
三是情境创设中活动的植入,以活动串联学习内容,以活动驱动学习过程。四是情境创设与思维力的提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由不敢问不善思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学习思维质的超越。
08 学科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学科实践是一种有效整合,学科教学与实践的学习方式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路径。
09“教—学—评”一致性策略 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在于第一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力保障。
10 教学反思设计策略 基于教学反思进行教学设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指出,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这给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教师需基于以上的教学要求,将理论纳入实践。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重新认识和理解,不断建构和提升自身经验,才能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创造性地发展教学实践,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最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议题式教学理论学习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发布后得到普遍关注的教学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2022版新课标颁布之后,议题式教学受到关注,研究者,实践者越来越多。(一)议题式教学议什么?
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议”,首要就是设定恰当的议题。议题不同于问题和课题,议题应当是值得议、能够议的核心问题。价值小、容量少的问题不必设计为议题。议题式教学不必非要一议到底。当然,能够实现一议到底固然好,如果没有必要,强行将一些问题或者主题设置为议题,那就没必要了。
一般来说,议题的选取要围绕两点进行设计:思辨点和重难点。思辨点值得议,重难点需要议。
(二)议题式教学怎么议?
1.合作交流,议起来。议题式教学的关键是议,议就是需要合作讨论、相互碰撞。一般推荐采用同桌对学、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
2.给足时间,充分议。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来解决问题。一个议题的开展一般不低于8分钟,其中思考2分钟,讨论3分钟,交流3分钟。
3.做好铺垫,搭好桥。议题难度大,假如直接进入议题会使学生觉得有难度,影响探究效果。为此,教师应当在议题开展之前设置一些简单问题做好铺垫,搭好桥。
4.创设情境,真体验。
议题式教学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将议题具体化、形象化,以便学生能够真实体验、充分参与。
(三)议题式教学好在哪?
1、明确议题,突出重点:在议题的确立研讨中,教师更加明确了课时重难点,课堂教学中围绕议题开展,学生关注点明确,重点一目了然。
2、落实议题,化繁为简:议题指向重难点,在落实中需要留足时间,而议题之外的次重点就简单突破、点到为止,整节课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层次明确、简洁明快。
3、优化议题,提升思维:好的议题指向高阶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辩证思考、准确表达、多角度分析等学科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4、议题教学,积极参与:议题式教学中的议题是议题、情境、活动、任务四者紧密结合。在议题式教学中,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多元活动,实现了真实体验和积极参与。
(四)议题设计模板主议题:
子议题1:
子议题2:
子议题3:(一般设计3个子议题即可。)
二、基础设计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三、主体设计
导入新课
环节一:
子议题1:
议题情境:
议学活动:
设计意图:
答案提示:
环节二:
子议题2:
议题情境:
议学活动:
设计意图:
答案提示:
环节三:
子议题3:
议题情境:
议学活动:
设计意图:
答案提示:
结语: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由此可见,议题式教学以“议中学”的形式,旨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课堂趣味性,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