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淮系年表·序言》称包括市境在内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区“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成为各诸侯国争夺的重要地区,清末曾一度设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抚驻节之所,即省会所在地。淮安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淮河下游,成为中国南北漕运的“咽喉”,历史上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被誉为“运河之都”。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现下辖4区3县,2023年GDP首破5,000亿元,尽管在江苏省并不突出,但全国地级市排名也在前20%,近五年却成为了江苏省内人口流出最多的城市,区域发展是否面临压力?全市立足“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定位,着重发展28条重点产业链,全力培育千亿产业,目前具体表现如何?在城投一揽子化债背景下,区域财政实力、债务压力、城投融资环境及债务管控效果如何?这些均是本文期望回答的问题。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淮河下游,处于中国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面积10,030平方千米。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9条河流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盐、凹凸棒石黏土、芒硝保有资源储量居江苏省第一位。截至2023年末,淮安市下辖清江浦、淮阴、淮安、洪泽4个区和涟水、盱眙、金湖3个县,另有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工业园区2个功能区,全市常住人口453.8万人,比上年减少1.5万人。
2023年江苏省GDP为128,222.2亿元,经济体量位于全国第2,仅次于广东省,增速5.8%,高于全国增速0.6个百分点,经济实力很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75.8亿元,同比增长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第二产业增加值56,909.7亿元,同比增长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2%;第三产业增加值66,236.7亿元,同比增长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3%,第二、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各地级市看,2023年各地级市GDP总量排名与2022年相比无变化,前五位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规模均超万亿,其中苏州超2.0万亿元,稳居江苏省首位,淮安市处于省内下游(11/13),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9%,规模较小;从增速看,2023年达7.8%,与宿迁市排名并列省内第二,高于全省增速2.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速2.6个百分点,增长势头强,另江苏省内有10个地级市超过全省平均增速,苏州和南京略低于全省增速;人均GDP方面,无锡位列首位,达20.6万元/人,淮安处于省内下游(10/13),为11.0万元/人,低于江苏省人均GDP(15.1万元/人)4.1万元,高于全国水平(8.9万元/人)2.1万元,尽管在省内表现一般,但在全国表现相对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尚可。
从GDP总值看,淮安近十年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23年突破5,000亿大关,达5,015.1亿元,是十年前的2倍多,占江苏省GDP总量的3.9%。从增速看,除2018年和2020年淮安市GDP增速低于江苏省外,其余年份均高于江苏省。近十年GDP增速变化与江苏省GDP增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20年之前增速持续下降,近三年则波动较大,2021-2023年GDP增速分别为9.7%、3.6%和7.8%。人均GDP方面,2014年以来均高于全国水平但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与江苏省相比有较大差距且有走阔的趋势,2023年人均GDP增长6.0%到11.0万元/人,仅占江苏省人均GDP的73.3%,但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2024年上半年,淮安实现GDP2,586.6亿元,同比增长7.1%,较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但增长势头仍好。
总体来看,淮安经济规模不大,省内排名下游,近期增长势头较强,但人均GDP与江苏省的差距逐渐拉大。
具体来看淮安市的产业结构,2023年淮安市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9.2%、40.4%和50.4%,一产占比仅低于盐城市(11.1%)和连云港市(10.0%),在省内排名第3,且近十年一产和二产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中,第三产业除2022年占比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有上升,2023年第三产业占比为50.4%,为近十年最高值。
GDP构成方面,占比超10.0%的行业为工业,占比近35%,另外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较高。
一产方面,2023年淮安粮食种植面积1,025.53万亩,比上年增加0.8万亩。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494.82万吨,增产1.89万吨,增长0.38%;年末生猪存栏157.57万头,比上年增长1.0%;生猪出栏261.40万头,增长4.5%;家禽出栏7,691.01万只,增长0.9%;猪牛羊禽肉产量34.14万吨,增长2.1%;水产品总产量33.05万吨,增长3.7%。2023年农、林、牧、渔业整体稳中有增。淮安注重现代农业发展,2023年新增优质稻米核心基地11.6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2,607亩、高标准农田45.85万亩;盱眙县获批2023年度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淮阴区入围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累计建成8个国家级农业园区、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6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区、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024年上半年淮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5.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9%;生猪出栏129.15万头,减少4.2%;家禽存栏2290万只、出栏3420万只,基本保持不变;羊存栏15.30万头,增长12.0%;奶牛存栏1.67万头,增长17.5%。水产品总产量18.19万吨,增长3.2%。一产发展总体平稳。
接下来重点分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是主要的二产类型,三产中占比较高的有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
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淮安近五年波动较大,但整体变化趋势和江苏省一致,且除2020年和2023年外,其余年份增速均高于江苏省。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淮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2%、6.2%和10.1%,分别高于江苏省增速3.1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增长势头较好。其中,2023年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分别增长45.0%、25.7%,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个和0.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 “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产值增长51.9%,今世缘酒业、苏盐井神跨上百亿级,新增超50亿元企业3户,新增长点产值贡献增量超500亿元。
具体行业层面,淮安规模排名前列的行业如下表所示。2023年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5.0%、25.7%,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个和0.8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分别增长101.1%、53.9%、32.8%、27.5%和22.8%,合计拉动全市增加值增长9.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显著。
淮安市政府在2023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定位,着重培育28条重点产业链。“7+3”即聚力打造智能装备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PCB电子元器件、绿色食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7个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兴数字产业3个先导产业集群。2023年,淮安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规上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两大标志性成果,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平均每周新签约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个、新开工10个、新竣工8个,全年新签约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2个,项目攻坚接续突破。目前,淮安“7+3”产业集群已集聚规上企业1,213户,产值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近八成。下一步,淮安将继续以重大项目作为导入资源、培育产业、增强动能的关键抓手,深入实施项目招引“4833”(即确保全年协议引资额超4,000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00个,5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当年签约项目开工300个)和项目建设“1533”行动(即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不低于1,200亿元,新开工超亿元项目50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项目20个以上,新竣工超亿元项目300个以上,竣工项目转化为列统企业300户以上),着力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4年上半年淮安市GDP共2,586.6亿元,同比增长7.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67.5亿元,同比增长11.0%;实现利润总额101.9亿元,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0%,高于全省10.3个百分点;全市项目招引“4833”和项目建设“1533”工程扎实推进,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4个、增长4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15亿元,同比增长5.0%;外贸进出口252.0亿元,同比增长28.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133.72亿元,同比增长5.7%。
从上市公司方面看,淮安市共有5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淮安区有2家企业,另淮阴区、清江浦区和涟水县各1家,行业均分布在制造业。截至2024年6月末,淮安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今世缘”)市值最大,为579.6亿元,占淮安所有A股上市公司合计市值的76.1%;淮安所有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761.2亿元,占江苏省所有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4%,低于GDP占比2.5个百分点。2023年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企业为今世缘,规模为101.0亿元,占市内全部上市公司营收规模的51.9%,其余企业营收规模均在百亿以内;同期净利润中占比最高的仍为今世缘,达31.4亿元,占比71.3%,另江苏苏盐井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盐井神”)占比较高,为7.4亿元,占比16.8%,其余企业净利润规模均在5亿元以下。淮安市上市公司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合计分别为194.4亿元和7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3%和14.7%,同期净利润合计分别为44.0亿元和19.1亿元,同比增长14.5%、21.6%,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有所上涨。
2023年淮安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782.1亿元,利润总额82.8亿元,全市共有资质建筑业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2,333家,其中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179家(总承包44家、专业承包135家),二级企业1,250家(总承包156家、专业承包1,094家),三级企业903家(总承包586家、专业承包317家)。2024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28.9亿元,同比增长7.8%;1-5月份,全市新增规上建筑业企业39家,新增数量位列全省第4。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权威发布,淮安市建筑业综合实力在中国建筑业百强城市中排名第37。
变化上看,淮安市建筑业总产值除2019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有所上升,2023年总产值为1,782.1亿元。但从省内占比看,近十年处于下降趋势中,2023较2014年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至4.1%,近五年均稳定在4.1%左右。从建筑业总产值增速看,淮安增速较江苏省增速波动大,2016-2021年及2023年淮安增速低于江苏省增速,其他年份高于江苏省增速,近十年仅三年增速高于江苏省,与省内对比更为弱势。近三年变化与全省趋于一致,2024年1季度明显不及全省水平,但占比却有提升,后续仍有待观察。
江苏省常住人口数量呈净流入,从各地级市来看,近五年13个地级市中有9个地级市常住人口数量增长,其中南京、苏州和常州净流入规模较大,淮安、徐州、盐城和泰州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其中净流出规模最大的地级市为淮安,净流出10.3万人。从总量看,2023年淮安市人口数量在江苏省排名11,规模为453.8万人。从占比看,淮安市常住人口占比持续下降,2023年较2014年下降0.6个百分点至5.3%。从增速看,淮安市自2019年常住人口开始呈负增长以来仅2021年小幅净流入,而江苏省常住人口近十年持续增长,2023年淮安常住人口同比下降0.3%,同期江苏省常住人口同比上升0.1%,人口吸纳能力偏弱。近十年淮安市城镇化率持续上升,截至2023年末,淮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根据《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淮安市203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500万人,目前看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从淮安房地产投资开发看,房地产投资开发波动较大,2021年同比提高10.1%后,2022年和2023年增速转负,降幅分别为达到11.0%和21.7%。从淮安房屋施工面积看,2016-2021年持续上升,近年来降幅较大,2022年和2023年降幅分别为23.7%和5.4%。2023年淮安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8.4%和19.4%,同期,全国分别同比下降8.5%和6.5%,江苏省分别同比下降8.7%和14.2%,从全国和省内对比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表现更弱;2024年上半年,淮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2.9%,降幅依旧明显。
社零方面,近几年宿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江苏省的4.2%左右。除2022年社零总额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有所增长。对比来看,除2020年和2022年外,淮安市社零增速与江苏省趋于一致。2023年,淮安市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6.3亿元,同比上升4.2%,低于江苏省增速2.3个百分点。分消费类型看,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501.0亿元,增长0.3%;实现餐费收入51.6亿元,增长17.5%。分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消费保持平稳,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4%、5.7%;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限额以上单位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9%、111.8%。2024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2亿元,同比增长5.0%,高于江苏省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3亿元,增长7.3%。分消费类型看,限额以上单位餐费收入29.1亿元,增长27.9%。分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消费保持增势,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6%、11.8%、19.4%和35.1%;部分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13.5%和17.8%;汽车类商品销售平稳,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同比增长88.7%。据《十四五规划》,2025年淮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7%,尚有一定压力。
从区域金融资源来看,2021-2023年末淮安市本外币存款余额分别为5,404.9亿元、5,836.7亿元和6,715.7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分别为5,537.4亿元、6,461.8亿元和7,637.5亿元,信贷和存款总量持续扩大,2023年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在江苏省中排名第11,分别占江苏省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的2.7%和3.2%,与其经济体量相比(GDP占比为3.9%)偏小。2024年上半年淮安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133.7亿元和8,48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7%和14.7%,分别低于江苏省增速0.5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增势较省内弱势。银行金融机构方面,淮安市有13家属地银行,其中有江苏金湖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湖农商银行”)、江苏盱眙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盱眙农商银行”)、江苏洪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泽农商银行”)、江苏淮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农商银行”)、江苏洪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泽农商银行”)和江苏涟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涟水农商银行”)5家农商行,江苏淮安光大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淮安清浦兴福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淮安清河兴福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淮安淮阴兴福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涟水太商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洪泽金阳光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湖民泰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盱眙珠江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8家村镇银行。其中,淮安农商银行总资产规模最大,2023年末为652.1亿元,在全国所有农商行中排名处于中上游(92/599),截至2023末,资本充足率(13.3%)高于农村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2.2%)1.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2%)低于农村商业银行平均水平(3.3%)2.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22.6%)高于农村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34.4%)288.2个百分点,总体处于较好水平;其他农商行整体规模更小,但各项指标同样均优于平均水平。
总体来看,淮安市经济总量处于省内下游水平,但增长势头较好,GDP体量首破5,000亿元;产业方面,立足全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定位,着重发展28条重点产业链,全力培育千亿产业,但仍有一定压力,且规上工业企业盈利承压,目前据历史高位仍有明显差距,在2023年下降后2024年上半年实现微增,同时上市公司资源并不丰富;人口总体呈净流出,省内表现最弱,人口吸纳能力偏弱,由此拖累消费市场的恢复,以及房地产市场表现,在行业景气度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淮安表现更为弱势,同时区域金融资源也较为一般。
淮安市财政实力在江苏省排名第10,2023年税收收入占比75.6%,同样省内排名第10,财政稳定性尚可;财政平衡能力方面,江苏省域内差距较大,排名第1为苏州,2023年财政自给率为93.2%,排名末位为盐城,淮安在省内排名第12,仅高于盐城,为44.1%,财政平衡能力较弱。
聚焦到苏北区域内,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淮安市在苏北五市中排名第3,税收收入规模排名第4;产业创税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苏北五市中淮安仅次于宿迁,2023年产业创税为4.8%;从政府性基金收入看,苏北区域近三年淮安、盐城、连云港三个地级市整体有所增长,2023年淮安政府性基金收入为435.9亿元,在苏北五市中排名第3。
拉长近十年看淮安市财政实力,从绝对规模看,淮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4年的308.5亿元增长8.1亿元至2023年的316.6亿元,同期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97.0亿元至9,930.2亿元;2014年淮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4.3%,2023年下降1.1个百分点至3.2%,且与经济体量占比(2023年淮安经济体量占全省比重为3.9%)相比表现更弱。从增速看,淮安市2016年和2017年分别同比下降9.9%和26.9%,其中2017年降幅较大,其余年份均有所增长,近十年整体增幅为2.6%,而江苏省增幅为37.3%,与全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财政质量方面,淮安市税收占比整体表现较好,但整体有所下滑,2023年较2014年下降6.1个百分点,财政稳定性有所弱化,近几年最低值为2022年的70.0%。财政平衡能力方面,近十年持续下降,2023年较2014年下滑27.3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最低点44.1%,财政平衡能力持续弱化。
2023年淮安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6.6亿元,同比增长5.5%,低于江苏省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39.3亿元,同比增速为5.6%;非税收入77.3亿元,同比下降14.2%。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9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文旅区、工业园区分别为33.0亿元、5.1亿元、2.9亿元。从主要税收种类看,增值税占47.9%,同比增长38.2%,是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拉动项;另外,占比较高的有企业所得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变化分别为6.9%、14.1%、7.9%和-5.8%。此外,受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影响,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分别下降6.9%、43.4%和4.4%。
非税收入77.3亿元,同比下降14.2%,其中占比较高的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同比变化分别为-14.7%、14.9%、-29.9%及-20.8%。
从产业创税来看,自2016年以来淮安市持续弱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且处于下降趋势中,2023年淮安市产业创税水平为4.8%,低于2014年一半的水平,较2022年(近十年低点)上升0.4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增值税增幅较大;2024年上半年淮安市产业创税水平为5.2%,继续回升,改善的持续性仍可继续观察。
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整体呈增长态势,直至2023年出现下滑,当年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435.9亿元,同比下降13.6%,主要系占比较高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所致。土地依赖度方面,淮安市对土地市场的依赖度整体抬升,2023年土地依赖度为57.9%,略有下降,但也不改依赖度仍偏高的事实。
据《关于淮安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2023年围绕“7+3”产业集群建设,基金规模由50亿元增至80亿元,支持重特大产业项目;市级普惠金融风险补偿基金产品发放优惠贷款金额达67亿元、增长7.9%,惠及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1,629家、增长4.6%;全市“三保”支出30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7%;盘活存量资金,及时清理市直预算单位往来资金,累计收回3.8亿元长期闲置资金。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财政增收有限、刚性支出不减,收支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
在2024年预算草案中,预计淮安市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5.6亿元左右,增长6.0%左右,其中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52.6亿元,同比下降4.2%;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文旅区、工业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分别为34.6亿元(+4.8%)、5.0亿元(-0.4%)和3.2亿元(+8.6%)。从税种看,2024年增值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收入、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24.7亿元(+8.7%)、34.4亿元(+15.1%)和13.0亿元(+12.7%)。
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456.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预计448.3亿元,同比增长4.3%,淮安期望土地出让收入增长以扭转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下滑,但这需要房地产市场的回暖,而2024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仍下滑明显。2024年上半年,淮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9.4亿元,增长2.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34.7亿元,增长2.2%,税收占比为75.1%;非税收入完成44.7亿元,增长4.7%。
总体来看,淮安财政实力处于江苏下游,且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与江苏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税收占比整体表现较好,2023年增值税增长良好,但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相关税种构成拖累,同时财政平衡能力偏弱,产业创税能力在持续弱化后迎来小幅改善;政府性基金收入有所下滑,土地依赖度仍处于偏高水平,预计短期内与土地市场相关的收入仍将拖累区域财力。
政府债务方面,淮安政府债务余额和限额省内均排名第12,均仅高于连云港市,债务余额占江苏省的比重为3.8%,政府债务可用空间39.3亿元,在省内排名第6。城投有息债务方面,淮安排名10,占全省规模的4.9%。从指标看债务压力,江苏省内城投杠杆率最高为盐城市(18.5),淮安为15.0,排名省内第10(从低到高);广义债务率省域内差距较大,排名第1为泰州市,高达952.1%,最低为苏州市,2023年为408.5%,淮安市2023年广义债务率为740.2%,位列省内第10(从低到高排列),债务压力较重。
从淮安市的债务增长来看,近几年政府债务规模和城投有息债务规模均持续扩张,绝对规模上淮安债务结构以城投有息债务为主,但2022-2023年城投有息债务增速均低于政府债务余额增速。具体来看,近年来政府债务增速持续上升,2023年末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832.65亿元,同比增长10.8%,在省内占比整体上升0.1个百分点,相对稳定;城投有息债务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持续下降,2023年末城投有息债务规模为4,737.9亿元,同比增长4.0%,在省内占比(4.8%),较其经济体量占比高。
从各项债务指标看淮安市债务变化情况,政府债务率2019-2022年持续下降,2023年上升6.6个百分点至70.0%;城投杠杆率有所波动,2023年略下降0.2倍至15.0;在地方财力的增长带动下,淮安广义债务率2021年和2022年迎来的两连降,但在债务持续增长和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的推动下,2023年广义债务率回升82.3个百分点至740.2%,债务压力仍不可掉以轻心。
从淮安市下辖各区市政府债务来看,较为分散,淮安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832.7亿元,其中市本级186.3亿元,占比27.7%,下辖区县中,排名前三位分别为涟水县、洪泽区和淮安区,分别占比12.6%、11.8%和11.5%。2023年末淮安市城投有息债务4,737.9亿元,集中在市本级为2,567.0亿元,占比54.2%,下辖区县中,主要集中在淮安区、清江浦区、洪泽区及盱眙县,分别占比10.3%、8.9%、5.9%和5.5%。
债务压力方面,淮安市本级城投杠杆率为31.0,压力最为突出,其他区县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淮安2023年广义债务率为740.2%,下属区县广义债务负担分化明显,淮阴区和涟水县相对较低,其他区县债务压力均不轻,其中市本级同样最高。
债务管控方面,根据《关于淮安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3年淮安市政府债券发行25.3亿元,其中包括一般债券12.6亿元、专项债券12.7亿元,专项债券主要用于优化整合市级工业强市、普通高中振兴等;2023年淮安政府债务还本支出20.2亿元,付息支出6.7亿元;淮安坚定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超额完成年度化债任务,优先统筹财力保障本息偿付,累计缴付政府债务本息资金116亿元,强化经营性债务规模源头管控,新上项目一律提级管理,全年规模增幅严格控制在省定增幅以内,但正如预算报告所述,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仍需努力。2024年政府债务预计还本支出5.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7亿元,专项债券1.9亿元,付息支出7.0亿元,同时2024年淮安深刻把握财政“紧平衡”状态,紧扣收入和债务指标,统筹综合财力保平稳运行,统筹可用财力保收支平衡,统筹预算财力保刚性支出,压减一般性支出、一次性项目4.5亿元。
区域风险方面,据我们统计,淮安区域内2023年和2024年无非标违约事件;城投商票逾期方面,截至2024年7月,涉及主体24家,所属区县主要在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及盱眙县,分别有10家、4家、3家和3家,从行业大类看,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占比50%,另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和零售业各2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及商务服务业各1家,并不涉及区域内城投主体。
总体来看,淮安债务结构以城投有息债务为主,但其增速也连续两年低于政府债务增速;连续两年下降后,在债务规模继续提升以及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压力下,债务率重回增长,债务压力仍不可小觑。从区域结构来看,政府债务分布较为分散,而城投有息债务则分布在市级、淮安区、清江浦区、洪泽区及盱眙县等,其中市本级压力最为突出。债务管控方面,超额完成年度化债任务,目前尚未有城投风险事件。
4.1城投平台
淮安市发债城投平台有33家,其中本级、区县级和地级市开发区城投分别有11家、18家和4家,城投层级整体较低;按平台重要性看,主要平台有13家,次要平台有13家,另有7家普通平台;分区域看,22家非地级市平台中,数量分布最多的区县为洪泽区,有4家,其他数量分布较多的县为清江浦区、淮安区和金湖县,均为3家。总资产规模超1,000亿的有5家主体,分别为淮安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城市发展投资”)、淮安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投资控股”)、淮安市国有联合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国有联合投资发展”)、淮安新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新城投资开发”)和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开发控股”),另有6家主体规模超500亿元,5家主体超300亿元,其余均在此之下;从有息债务规模看,淮安城市发展投资最大,超1,500亿元,其子公司淮安投资控股超1,000亿元,此外有7家主体有息债务规模在200-700亿元之间,债务期限结构最差的主体为淮安市淮阴区城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阴城市资产经营”),短期有息债务占比分别为60.0%,期末现金及等价物对短期有息债务的覆盖比例为0.03,短期偿债压力大,另有21家主体短期有息债务占比超30.0%。非标债务方面,33家主体有15个主体非标占比超15.0%,占比最高为淮安市中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中盛投资发展”),非标占比达41.8%,有息债务结构较一般;存续债方面,淮安开发控股和淮安国有联合投资发展规模均超百亿;2024年19家主体新发债券,规模最大的主体为淮安国有联合投资发展,发债规模为80.6亿元,另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淮安开发控股”)和淮安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交通控股”),发债规模均超过60亿元。
从发行量看,淮安城投平台债券发行量均有所增长,2024年1季度和2季度发行量分别同比变化11.5%和3.7%,2024年上半年合计发行量为405.5亿元,占上年全年发行量的55.5%。从偿还量看,整体有所下降,2024年1季度和2季度偿还量分别同比下降47.0%和2.8%,上半年偿还量为396.5亿元。
2021-2023年净融资额波动较大,其中2022年为-2.0亿元,而2023年净融资额为92.9亿元,且2023年3季度至2024年1季度持续为净流入,2024年2季度转负,上半年合计9.1亿元,2023年同期为34.1亿元,同比下降73.4%,再融资压力明显提升。发行成本上,在2023年1季度创阶段性新高(5.06%)后,淮安城投加权平均票面利率持续下降,2024年2季度加权票面利率仅为2.54%,较2023年同期下降89.4BP。苏北区域中,目前淮安排名第二低,仅高于连云港市。在化债推动下,淮安城投平台再融资成本显著减少。
从发行利差对比看,2023年2季度后下行明显,淮安2024年1、2季度发行利差分别环比下降21.22BP和9.09BP,目前淮安发行利差在苏北区域仅低于盐城,排名第二高。
4.3二级市场
从信用利差走势看,苏北区域各地级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22年11月明显抬升后,2023年1月后开始持续下降,目前苏北区域利差整体仍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但已明显收窄。在苏北五市中,淮安城投利差高于江苏省3.80BP(2024年8月16日),在苏北区域内,仅高于宿迁,但各市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
淮安债务结构以城投有息债务为主,但其增速也连续2年低于政府债务增速;在连续两年下降后,在债务规模继续提升以及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压力下,债务率重回增长,债务压力仍不可小觑。从区域结构来看,政府债务分布较为分散,而城投有息债务则分布在市级、淮安区、清江浦区、洪泽区及盱眙县等,其中市本级压力最为突出。债务管控方面,超额完成年度化债任务,目前尚未有城投风险事件。
城投平台层面,区域内城投以区县级为主,部分平台债务结构不佳,包括短期债务占比不低,以及非标占比偏高等。在化债的推动下,成本下降明显,但再融资压力也明显上升,上半年实现小规模净融资,同比大幅下降。
整体而言,作为江苏经济财政实力偏弱的区域,债务压力仍是困扰,正如预算报告所述,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仍需努力。在控制债务新增的同时,产业发力带动财力提升才是根本,这将有赖于“7+3”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快更强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