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红 | 孩子被同学扇了耳光,家长竟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文摘   2024-10-15 22:01   江苏  

击上面蓝字关注我


接到一位校长的电话,说有个案例让她特别烦恼,导致半夜睡不着觉,一直在头脑中模拟着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情景,压力大到夜里无法睡觉……

具体是什么事情呢?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因为平时学校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打打闹闹也是常事。这天,一个孩子去推搡另一个同学的桌子,另一个则护住桌子不让他推,这个眼见推桌子没有成功,就转到背后去拉扯另一个的衣服,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慎弄翻了对方的水杯,于是“被骚扰者”一个回身反手就是一记耳光扇在这个“惹事者”的脸上……

事情发生后,打人者在老师的教育下,向被打者道歉,打人者的父母态度很好地也向对方父母道了歉。

按说这事就算是解决了。可被打者家长觉得这样的道歉轻描淡写,根本不起作用,认为自己在社会上也是有身份有脸面的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人扇耳光是奇耻大辱,所以必须为孩子撑腰,必须维护自己孩子的权益。

于是被打孩子的家长对学校提出以下两个诉求:第一要求学校将自己儿子转班,从此以后不得让“打人者”出现在自己孩子面前;第二,要求学校取消“打人者”在校期间的一切评优资格,直至小学毕业……

面对咄咄逼人的家长及其很难满足的诉求,老师觉得非常为难,而且也不是班级能够处理的了,只能向学校汇报,请求校方支持,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认真负责的分管校长担心第二天和这么个态度强硬的家长沟通难以进行,一直到凌晨三点多还不能安心睡觉……

听完分管校长的描述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追问了几个相关问题,第一,这两个孩子是不是经常在一起玩耍?或者,就算不是好朋友是否也算是比较要好的玩伴?第二,事情发生后,两个孩子是不是也早已经又打打闹闹地玩在了一起?第三,打人者的家庭是不是经常有动手打孩子、扇孩子耳光的情况?

在我的这几个问题基本都得到校长比较肯定的答复后,我在电话里给出了这样几点校方与家长沟通时的建议:

首先一定是理解对方的情绪。自己孩子被人扇耳光了,家长非常心疼也很气愤,以至于要到学校来为孩子讨个说法,要求严厉惩罚对方孩子,这个要求完全可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可诚恳地请家长在学校已经及时处理、对方家长和孩子已经真诚道歉之余,听取一下学校的建议——

1.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性质,不要过度上纲上线。因为两个孩子比较喜欢在一起玩,这说明双方都从和对方的玩耍中享受着童年纯真友谊的快乐,这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打人者的主要目的应该不是故意伤人,而是孩子在相互玩闹中一种应激方式。确实方式不太恰当,甚至很不合适,但绝不意味着这是个屡教不改、十恶不赦、无可救药的“恶”孩子。

2.清晰理解孩子的行为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路径。

打人的孩子之所以抬手就是一记耳光,其原因恰恰折射出这个孩子家庭教育中的某种失当。因为未成年人作为被动受环境和成人影响的的弱者,他的问题基本都是由身边的成年人造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大概率多次目睹甚至亲身遭遇过类似的行为,所以才会习得了这样的行为动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打人者本人也是一个受害者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真诚地希望被打者的家长也能够站在同样是受害者的孩子立场上,能够理解、体谅甚至同情对方孩子。如果也能同时协助学校共同帮助教育这个动手的孩子家长,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当教育方式不仅伤害了自己的孩子,也已经波及到了其他同学,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3.合理看待学校的职责权限,不提情绪之下的过当诉求

在分析清楚事情本质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学校可以做些什么?我们都知道,从消极意义上说,学校就是家庭教育弊端曝光的“实验站”而已。正因为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失偏颇,学校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纠正家庭教育错误的重要场所,帮助人、教育人正是学校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

但学校的教育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的,通俗地说学校既不能打也不能骂,既不能抓更不能判的,即便是惩罚学生也要以教育部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为依据,合理合规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惩戒。

那么,在相关的惩戒规则中,我们没有看到有“转班”或者“彻底取消孩子评奖”这种要求的依据,因此对于这种没有相关依据的诉求,学校是难以做到的。

4.理性分析整个事件,找到自家孩子的成长点。

心理学家荣格先生说过,在这个世界上,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鉴于此,在这个不太令人愉快的事件发生后,我们身为被打者的家长,又可以从中想到哪些有益于自家孩子的成长点呢?我也给了几点建议:

第一,我以为首先要教会孩子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就要注意去识别那些不太稳定的情绪以及不太文明的行为,尽可能避免在与这些人相处的过程中受到精神或者肉体的伤害。要学会及时止损。

第二,如果孩子之间已经成为朋友,或者就爱在一起玩耍,你要相信他们一定是有互相吸引的地方的。我们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个孩子如果能够走近,必然有互相取暖、互相安慰、互相理解、互相取悦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不要轻易摧毁孩子的友情或者是简单粗暴地强行阻断(压力越大反弹力也越大)而是要积极正向引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事情,分析行为利弊,提高对此类事情的认知。如果真的不想让自己孩子跟对方玩,那也要在你孩子的认知水准完全超越对方的前提之下,到那个时候,你想让他们玩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在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通过跑步、游泳、跳绳、踢球等运动项目,注重积极锻炼孩子身体素质,提升孩子的身体各部分机能素养,当孩子有了肌肉、有了力量,有了灵活度,有了反应速度的时候,恐怕别人也不太敢伤他,自然也是伤不到他的。

以上就是我在给校长朋友很粗浅的建议。

下午,收到了那位校长的反馈信息——“谢谢郭老师的指导,下午那个事情解决了。”






朴素小屋
朴素小屋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