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发了我们班的几篇优秀家长的育儿宝典之后,邻班的赵老师告诉我,他们班的优秀孩子背后,肯定也站着这样用心用情、有智慧有方法的好家长,他们的经验也值得分享给更多的家长朋友的。
谢谢赵老师,也谢谢这些优秀的家长朋友,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充满了爱和智慧的温暖家庭。
您好!孩子进入明道已经一个多月了,通过跟您的日常沟通、交流反馈,总体而言,“过渡自然,衔接顺畅”。这里,我就分享一下为了帮助孩子适应一年级生活所做的一些准备,以及进入一年级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我的解决方法。在幼儿园大班甚至往前更长的几年中,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我认同李玫瑾教授对于儿童早期建立与父母依恋关系重要性的论述,我把它解读为父母为孩子带来双方认可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将有助于营造彼此信任、乐于分享的家庭氛围,有助于父母与孩子进行生活、学习方面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为了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我和爸爸在工作都非常忙碌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与孩子共同生活,幼时由我和爸爸每天带着睡觉,不“丢”给老人;始终坚持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偶尔忘记及时道歉,说明原因,告知真相,不隐瞒欺哄;托班和幼儿园一定按时接他,并尽量排在前面把他接走。长期下来,孩子对于我们是十分信任的,我们讲的道理他也听得进去,有时我没控制好情绪严厉批评他,他也会比较客观地评价——“妈妈情绪管理不好要批评,但是我自己做的不对也有问题”。我们认为,情绪稳定也是很重要的品质。引导孩子认识、意识到自己产生了情绪,接纳自己会产生情绪,通过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排解情绪,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早期主要是读绘本、看动画片,大一些我们会与他分享大人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分析别人情绪处理好坏的例子,当他产生情绪的时候告诉他这是“情绪”,抱着他帮他平复,告诉他可以哭一会等等,这些都帮助他在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在心理上较为平静和淡定。世界是物质的。离开能力说心理和意识都是空中楼阁,只有孩子真的感受到“我可以”他才真的相信他可以。秉持着这样的观点,我们始终坚持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收拾自己的书本、玩具,自己管理自己的零食仓库,甚至请他管理家里的纸巾、肥皂等日常用品仓库,不断提升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对应年龄段,引导鼓励他自己使用工具吃饭、自己洗漱、如厕等,不断提升他的生活技能。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下,他对自己的事情是有意识的,建立了自己事情自己负责的边界感,这可能也是进入一年级后,他很少丢三落四,找不到自己东西的原因,也因为他具备了这些能力,才对进入一年级少了一些掌控不住的恐慌。有了前述的准备,孩子进入明道后,总体来说是比较顺利的。中秋假期返校前,孩子跟我夜聊,说他喜欢上小学,觉得比上幼儿园还有意思。当时我真的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主动说想回到学校,原本从开学提到嗓子眼儿的心放了一半。我想这里面一定饱含了学校和老师们大量努力,才会有如此良好的体验。然而,毕竟是新的学习任务、新的社交环境,问题也是在所难免,我尝试了一些方法,目前还在试运行过程中,在此一并分享。虽然在进入小学前,我们帮助孩子学习了简单的拼音、数学和汉字等知识点,但比起开学时波校提到的一些牛娃,我们深知孩子当前掌握的仅是一丁点皮毛。可能是我的这种对比在言语和情绪上不经意刺激了孩子,也可能是他通过课堂观察意识到了差距,他开始逃避学习,集中表现在回到家不肯学习,以爸爸妈妈没下班回家为由,要“玩一会”;等我们到家,又要拖延一段时间,才不情不愿地开始学习,而那时他已经困了,何谈学习效果?这个问题持续了大约半个月,我内心焦躁不安。结合与同事、前辈们的广泛交流,我站在他的角度剖析了他在行为上折射出的心理问题。进入小学前,在鼓励式教育下,他一直觉得自己很棒(在幼儿园的评价体系中,他也确实挺棒的);进入小学后,他以前很棒的领域(比如自理能力强等)被更多维的其他领域稀释了,而新出现的其他领域,比如英语、识字、公开演讲等,孩子由于前置准备不足,会敏感地体会到“技不如人”,那既然意识到了“不行”,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他觉得逃避也许就不用面对这个“难堪”的现状了。因此,可能他在拖延的时候,也在经历着自己心理上的“艰难时刻”。1.在保留节目每日夜聊时,试探向他求证前述的猜测是否正确?孩子基本认可了我的猜测,并表示惊讶,觉得我说的跟他想的差不多,这时同一立场基本已建立。2.我跟他分享了我近期在工作上遇到的课题,修改了近10稿了,还是不满意,我表示很烦躁想放弃,孩子好像忘了他自己的烦恼,抱抱我说,“还是要坚持,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3.我在与他共情后,试探问他,要不要想办法克服一下他面对的难题?孩子很坦诚地说:“我不想,这太难了,我做不好(比如英语不会读,汉字不认识等)。”4.不要气馁,换个角度继续鼓励,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试试每天先把会的完成,任务完成打卡,累计换周末动画片或其他奖励等。听到动画片,孩子眼睛亮了一下,表示可以试试我的方案。5.角色互换,教学相长。孩子有天状态很好,在练习英语字母的时候,突然表示要教我一下。我像小学生一样,听小老师讲解英语字母的写法,小老师很有方法,正面讲解结合反例说明,还会鼓励我自己尝试,我写完了还会给我批改,我真的是收获满满。这些灵光乍现的瞬间,坚定了我的信心,静待花开,也许只是待得时间不够而已。目前,孩子基本可以做到放学进书房,翻看微信群中转发的每日作业,自主完成他可以做的部分,准备需要与爸爸妈妈一起完成的打卡阅读等前置工作。但他自己也承认,会在进入书房后,发会呆,思想有时开小差等,我表示理解,并打算在习惯逐渐巩固后再与他讨论解决方案。上面提到的拖延问题,是孩子入学之后最大的问题。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与老师、同学互动交往方面的问题,在这里简述部分。每天,我都会问孩子在校最开心、最有印象的几件事是什么?孩子的反馈基本老三样——中饭(XX菜好吃之类的)、午休(没人打扰或被老师表扬)、上课(老师叫他回答了问题或上讲台互动等)。但中间一周左右,他有点低落,说举手了很多次,没有点到他。在我看来,这很正常,老师必须是兼顾所有孩子的,在知道你会且没有走神的时候,不一定会叫你。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会觉得被忽视了。这时,我会先夸他,说明老师知道你会!再告诉他,你可以心里说一遍答案,看看是不是和同学一样?那就相当于每次都叫你了。孩子知道老师心里有他,慢慢就不太在意是否被点名提问了。第一个月换了几次座位,孩子某次换座位回来跟我说,他不喜欢新同桌,理由是同桌总是用力拉扯他的胳膊,有时甚至是在上课的时候。我一开始很紧张,因为怕遇到霸凌或者同学打闹影响听课效果。后来我详细地跟孩子进行了情景演练,得知是在他胳膊肘无意或者有时调皮故意越过“三八线”的时候,就会被反击,并且孩子说会告诉老师解决。这样一来,我比较放心了,有老师坐镇应该不是大问题。于是我告诉孩子,故意调皮打扰同桌绝对不行;如果是无意的,就说声对不起,请他不要在意,并且以后自己多注意。后来在新一周的周一,孩子夜聊时告诉我,今天很注意,没有越线,也没有“争端”,同桌也没那么凶。为人父母不需要持证上岗,我和孩子爸爸也是新手上路,摸索前进,如履薄冰。我们时常会被与他人的比较搞得焦虑不安,时常被孩子的情绪爆发搞得怀疑人生,也时常会伴随着孩子的进步感到一切值得,时常从孩子给予的温暖中获得对抗世界的力量。如果我们坚信自己和孩子在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我们又将凭借什么扛过漫长的滞后效应呢?我想靠的不仅是决心、毅力和打鸡血,还有彼此精神、情感上的连接与慰藉。亲爱的家长朋友,看完别人家娃的父母的付出,您又有怎样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