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面蓝字关注我
四年级的一姑娘在课堂上拿到了同学的一份钉在一起的作业材料时,干脆利索、毫不犹豫地给“撕”了,不仅让全班同学目瞪口呆,更让材料主人泪水涟涟。
二年级的一娃上课时在教室里乱跑大叫,还在黑板上写下“老师今天疯掉了”的话,让大家瞠目结舌,让老师头疼不已。
来报名的准一年级小娃面对老师“你叫什么名字?”的询问直接回怼“你自己不会看啊?”,然后径直跑开,不再理睬你。这表现令在场的老师们都感到难以置信……
众目睽睽之下,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家的第一反应通常都会想——这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是啊,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知道生活不是一连串各自独立的事件,这些行为背后一定是有关联的,它们都有着怎样的逻辑和原因呢?如果不能找出这背后的根源,恐怕我们的教育是无法触及根本,也很难去引导和帮助孩子。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孩子的真实想法。当我询问他们原因时,他们个个都有着自己特别的理由而且都表现得理直气壮:
公然撕别人材料的原因是同学装订材料的顺序不对,所以就应该直接被撕;上课跑来跑去、写老师“疯掉”的理由是“我真的非常非常生气!”;而直接怼人孩子的道理是“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问我?”
了解这些理由之后,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堂而皇之”的理由背后,又是怎样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呢?
只要和我的标准不一样,遭到毁灭性打击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我生气了,那我就可以“为所欲为”,因为我是“非常非常生气”……
其实有经验老师的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行为背后全都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在学校只不过在上演平日里发生在家庭中的一幕幕“生活剧”而已。因此,这样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论其实是孩子的父母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潜移默化植入孩子心灵的。
经了解,第一位娃的母亲在家里如果看到娃的作业、作品不合要求,总是不由分说,直接撕毁,说起自己被母亲撕毁的物品时,孩子痛哭的程度比那位材料被撕的同学还要厉害三分,可见这种伤害已经持续很久。
第二位同学的爸爸如果在家里生气时,情绪就会难以自控,会野蛮地用书本卷起来砸向才刚刚七岁的姑娘,在女孩举出爸爸平日里的一个事例时,年轻的父亲居然当着我的面“恼羞成怒”地厉声回怼女儿说:“不是跟你学的嘛!”
甚至这位父亲在班主任的带领下,领着孩子来到我这个为他女儿解决问题的第一次见面的陌生老师面前时,第一个动作居然是拿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坦然地放在我的面前,既没有任何招呼,也没有感到丝毫不妥。
这个行为在让我吃惊的同时也完全能够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些“怪异”的行为,我分析这个父亲在平时的生活中恐怕也很少会尊重和顾及别人的感受,因此,他的孩子在受到父母这般伤害的同时,自然也学会了这样待人、做事的方式。
那个准一年级的宝宝的怼人方式则完全是孩子爸妈在生活中对话方式的再现,也许是成人之间的开玩笑,也许是小夫妻之间的冷幽默,也许是高知家庭中的智商PK,总之,就是一句话——谁“好好说话”谁就输了。
所以,孩子永远看不到“你唱我和”“情投意合”的和谐家庭场面,取而代之的就是反问、指责、推诿和狡辩,孩子自然也就带着这样的模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开始了和老师、同学的“怼人”生活。
了解了这背后的原因之后,我们还能奢望老师仅仅依靠在学校和孩子谈谈心或者是常规的教育就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吗?真的太难啦!
阿德勒说:尽管这些问题都是在学校里面才浮出水面,但其根源却不在学校。学校除了其积极教育和纠正错误的使命外,从消极意义上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曝光的实验站而已。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当你听到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有着这样“异常”的行为举止的时候,您是否发现您孩子的尊严感和荣誉感正在减弱甚至开始变得“麻痹”?他们正变得越来越“无所谓”呢?
您是否想过是自己的“撕碎孩子物品”、“用书砸向孩子”、夫妻间在孩子面前上演“互相怼骂”甚至“辱骂撕打”等漠视孩子的不良言行曾经让孩子体验过极度的痛苦、羞辱甚至恐惧,从而变成今天的这副模样呢?
您是否明白想让孩子恢复常态,融入集体生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身心健全的阳光儿童,首先是你们要努力控制情绪,无条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爱,全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家呢?
衷心期待您的“醒悟”并祝愿孩子们都能幸福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