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面蓝字关注我
每到期末考试结束,总会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情景,看到孩子的期末成绩的时候,考的好的家长自然很开心,这其中还有相仿一部分家长觉得很得意,因为自己家的娃虽然平时学习状态不太行,但到了期末考试前,家长抓一抓,孩子练一练,成绩果然就上去了,也有一些比较郁闷,觉得平时都是本分踏实地学习的,可是孩子在期末考试中,好像成绩也没有怎么特别耀眼,反而跟那些临时抱佛脚的差不多,心里有点不平衡。
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在公号表达过很多次,那些觉得在考前临时抱抱佛脚(当然比不抱要好)就能取得好成绩的人,在小学阶段兴许还能蒙混过关,但是越往上走,就越会发现这个法子不灵了,而当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觉得学习就是考前那一周的努力,后果可能就会更加严重。而那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孩子真的不需要有半点不平衡,你的勤奋与努力一定会让你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关于这点越往后效果会越显著。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积累的。
由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大凡考试成绩优异者,基本都是从每一天的每一道题目认真做起,从书写每一个字、计算每一道口算、朗读每一篇文章做起的呢?
记得有一个学期末,我把一学期以来每个孩子的口算全对次数和书本作业全对次数做了一个统计,然后用此数据去对应上学期班级均分名列前茅和暂时落后的十名同学,希望能够从比对中发现出平时练习与学科成绩之间的关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没有在班级进行排名(这里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平时发试卷我也不会当众宣布成绩,且为了避免对号入座,我还把两项平时的数据进行了归并,因此,各位同学应该是很难弄明白究竟哪个是自己。
这里选用的口算和书本练习都是在学校当堂独立完成的,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虽然有个别同学因为生病、迟到、忘带等原因缺少一些数据,也有个别同学有低龄儿童年龄特征所带来的“偷看”等现象,但大部分同学的数据还是可以反映出孩子平时学习的状态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的。
下图的第二列和第四列分别是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考试成绩前十的同学在本学期的两项当堂练习全对次数和。
整体来看,名列前茅的同学中,平时的基础练习情况良好,40次以上优秀的同学都能稳定在前十名,尤其是两位51次基础练习全对的同学分别由前一学期第五和第九,上升到了新学期的第三和第四。
第二幅图则是暂时落后的同学情况,总体而言,基础练习的状况明显逊色于前一张图中的数据。
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群孩子中,有四名同学,第二学期的基础练习全对次数分别是35、30、30、28次,正是由于平时状态的明显提升,他们现在已经神奇地跳出了第一学期倒数的行列,在为他们高兴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这和他们的平时状态提升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这能否也给我们带来一点点启示——要想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是可以尝试着从每一天的基础练习抓起呢?
说真话,虽然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信平时认真的孩子考试成绩一定不会差,但是当时看到这个数据时,我还是被惊了一下,真的没有想到,短短的几个月,孩子之间的变化竟然会有这么明显,差距已然是越拉越大——
以口算为例,全对次数最多的有21次,而最少的则只有2次;书本练习全对次数最多是31次,最少的仅有9次。一年级是2和21的差距,二年级、三年级呢?再往后呢?
口算代表着孩子最基础、最根本的计算能力,没有它,估计数学要想取得好成绩,会比较困难;书本练习里透露着孩子的上课听讲状态,注意力集中时长,学习的稳定程度等诸多影响学习的因素,如果都比较欠缺,自然也会影响孩子的后续学习和发展……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相信我们都知道:成功绝不是三天打鱼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两天晒网中的半途而废和信誓旦旦的空洞口号。只有认真、勤奋地关注每一刻、关注每一题、关注每一天,关注每一件小事,孩子才有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走向收获的季节。
富兰克林曾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
我当然也想说:“我未曾见过一个平时口算全对、每天课上练习正确率较高的孩子会在学科的考试中落后,会在人生的舞台上掉队。”
综上,我认为——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平时的每一次练习。亲爱的家长朋友,您又是怎么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