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红 | “我再也不想见到这个家长了……”

文摘   2024-09-28 22:00   江苏  

击上面蓝字关注我


那年,一年轻班主任哭着跑进办公室,这是一位新手老师,此刻已经被吓得缓不过神来了,询问之下,才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她在骂人,她什么话都骂,她连生殖器都骂出来了……”
这究竟是咋回事呢?原来这个一年级孩子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连续两天在学校都丢了杯子后,勃然大怒,杀气腾腾地在教室里不仅对着孩子破口大骂,还连带着老师、同学、学校一块骂上了,口口声声都在问候着别人的妈妈和祖宗…… 
当学校终于将这件事情解决之后,年轻的小班主任心有余悸地说:“我再也不想见到这个家长了,无论这个娃有任何事情,我都绝对不会去找他父母的!” 
你看,这可能就是那些年轻又任性的父母在遇到孩子的一些事情后,情绪管理不好带来的一个很常见的后遗症,你的行为让老师感到恐惧、害怕、无安全感,出于自保,老师必然会减少甚至不愿意再与你沟通交流。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家长希望得到的呢? 
再者说,如果你的行为言语都能让身为成年人的老师感到恐惧,那么,你尚且年幼的孩子呢?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吧?只不过,老师可以选择对你敬而远之,其他家长对你退避三舍,而你最挚爱的孩子呢?却是无处可逃,只能小心翼翼甚至瑟瑟发抖地生活在你那令人窒息的情绪中。 
再来看看下面这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天中午,小A在水池边洗手,手上的水溅到了不同年级的B同学身上。结果B同学抓住小A,让他喊爸爸。放学后,小A夸大了事实经过,告诉家长,B同学打了他的耳光。 
A家长在没有找老师核实的情况下,第二天早上在校门口堵着B同学,找他算账。学校体育老师为了保护B同学,被小A的爸爸打掉三颗牙齿,结果小A的爸爸被警察拘留15天。 
案例二:C同学,英语课代表,拉着没写完英语订正的D同学去老师那儿。D同学选择逃避,认为躲进男厕所C同学就不敢跟来,结果C同学拉着他的衣角,被拖到了男厕所门口,D同学用力挣脱。 
C同学回家和父母说:“被拖进男厕所打了。”C同学家长不与学校联系,不和老师沟通了解情况,直接报警处理。家长一味听信孩子的描述,孩子到派出所一直都说自己被拖进厕所打,老师询问孩子情况的时候,家长不允许老师碰孩子的手臂,说孩子的手臂非常疼。 
最终在监控视频面前,家长才在民警的面前承认自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写了悔过书。 
三个案例中的家长都是不和学校老师有任何的沟通了解,直接采取较为冲动甚至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后两位父亲来说,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一个被刑拘,一个在派出所写悔过书。 
如果说他们是成年人,对自己行为具有刑事责任的能力,最终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买单是自食其果的话,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方式对于无辜的孩子来说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心理大师阿德勒说过,言语羞辱和奚落会使得儿童更加怯懦,而自卑情结会促使儿童产生不良行为。几个案例中的家长毫无例外都会采用较为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来说明其自身在生命初期可能都有被亏待过的经历,二来也说明孩子可能已经在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中变得敏感、怯懦缺乏自信,三来也可能因此反而促使孩子产生了不良行为。 
一句话,孩子之所以会夸大其词或者歪曲事实,可能恰恰源自家中有这样遇事不冷静、做事情绪化的父母。上面三个案例中的父母到学校之后的行为表现,又会再次加剧儿童的自卑感,让他更加软弱胆小,或者为了再次求得关注而出现新的问题。 
正如2020年上海的两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学校打架后,两位父亲在学校门口掐架一样,我觉得这个事情需要倒过来看,正是因为有这样两个会打架的爸爸,孩子才会在学校惹事打架。相信这样的结果应该也不会是家长希望的吧?   

   2022年引发热议的南京鲁爸爸情绪激动下,动手打小孩子事件中的双方家人,仔细想想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可以倒推的因果关系呢?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该怎么办呢?孩子哭哭啼啼地回来诉说委屈,撕心裂肺地哭诉冤屈时,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呢?难道就不闻不问吗?我以为当然是需要过问的—— 
安抚孩子情绪给予积极支持。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认真倾听,对孩子所遭受的一切“委屈”表示理解,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加相信你,也会让孩子不再感到憋屈和孤独,此刻父母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痛苦,拥抱、握手都是在孩子伤心时最好的安慰。 
主动沟通老师了解事实真相。在安抚过孩子之后,就需要积极与老师沟通,向学校请求还原事实真相(现在各个学校几乎都是无死角监控)。要明白孩子毕竟是孩子,受限于他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他描述的很可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一部分,而作为成年人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切不可一叶障目失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立足儿童理解孩子行为实质。在还原事实真相之后,也不必简单粗暴地去责怪孩子的“胡说八道”让自己“丢人现眼”,而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认真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的原因。前面案例中的这几个孩子,可能多多少少都存在着“求关注”“求尊严”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可能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重点。 
家校合作共助孩子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工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二者之间的重要关系,那就是各有分工,缺一不可。我以为也只有双方相互信任、彼此尊重,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育人,平等合作,携手同行,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觉得呢?





朴素小屋
朴素小屋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