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曾这么对我说:“没有不想自己孩子变好的家长,只有不知道如何才能促进孩子进步的父母……”他的话可能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是的,天下少有不盼望自己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娃那么好的时候,我想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别人家的父母到底都有怎样的灵丹妙药的呢?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个美好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在我印象中,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无论是做事还是交友,这个娃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和自主性,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全面发展的好孩子。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其实学生的差异也在“课外”。那么,她家的父母在课外是怎么做的呢?一直知道娃的爸爸是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可是在我寻找照片过程中,还是把我惊呆了。因为,在这个家,爸爸陪娃的照片竟然有如此之多,在“丧偶式育儿”普遍存在的今天,这家的娃娃是多么幸运。在这些陪娃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沙坑里,还是在帐篷中,亦或是在田野上;无论是站着、坐着、躺着、走着,还是推着、搀着、抱着、搂着……父亲温暖、慈爱的脸庞下是女儿安全感十足的幸福童年,而父亲的臂膀必然会撑起女儿们一生的坚强和勇敢。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每天和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男孩看上去更坚毅,女孩成人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看到这些照片之后,心中一定都对这家的娃娃充满了羡慕之情,因为她们居然可以有父亲这样丰厚的亲情陪伴。一次次的定格为孩子注入滋养一生的温暖。在寻找照片的过程中,除了父亲的多频率高密度的陪伴让我吃惊之外,娃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也是让我眼花缭乱的。从下面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家的娃娃在六岁的年纪,已经体验、经历、感受了多少可能很多成年人都未曾尝试过的生活的滋味……无论是堆雪人、踢足球、搭积木、捉小虾、荡秋千、扬树叶,还是在沙坑、草坪、花丛、树林、河边、游乐场,处处都充满了勇敢的尝试、有趣的探究,处处都有好奇的眼神、欢快的笑声以及那无以伦比的甜美笑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充盈而又富足的。在《我的手很小》一文中,我说过“童年阶段这样丰富多彩的生长环境,可以带给大脑足够的刺激,促进其产生出丰富的神经连接,而当神经发育足够发达的时候,学习、创造那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养的迷思》作者朱迪斯·哈里斯认为除去基因遗传外,父母这个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远不及孩子从其他生活环境中,尤其是同辈群体中受到的影响大。这些环境对孩子来说更重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同伴、朋辈关系的重要性。其实,在这个家庭中,父母也是特别重视孩子同伴间交往的。你看,不管是家庭间“共读小分队”的分享;还是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或是参观各种博物馆院,父母总是在利用着一切的机会,为孩子搭建起和小伙伴在一起活动、游戏、玩耍的平台,有效地促进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必须学会分享、合作、自制和纪律,还要学会控制情绪,不然就没有人会跟他玩。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活动,就一定要有同伴之间的尊重、商量、妥协、帮助、合作,这些品质会随着活动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进入孩子们心间。
以上三点告诉我们: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心中是有安全感的,因此到校后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有着丰富体验的孩子,神经发育是健全良好的,学习成绩自然也是不用操心的;有较多同伴交往经验的孩子是懂得规则、拥有社交品质的,因此获得的同伴支持也会较为丰富的……那么,是不是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了呢?我想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忘记一个重要的幕后英雄,那就是孩子的母亲。在所有这些照片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辛劳、低调又睿智的母亲,一个为了孩子的成长用心用情、无私付出的伟大母亲。这个母亲知道——孩子大脑成长最需要的营养品是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她和丈夫正在用满满的爱为孩子们营造着一个安宁和睦幸福港湾。这个母亲还知道——孩子有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他所必须要学的东西,但是他只有一个童年。如果让孩子缺少了游戏的童年,失去玩伴互动的经验,孩子就不容易养成快乐的特质。而不快乐的童年会则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修补和完善的。这个母亲更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要做一双温暖的翅膀,时时刻刻温和且坚定地陪伴在孩子的身旁,给他力量、给他勇气、给他向上的动力,帮助孩子像鸟儿一样飞往他的山。虽然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优秀孩子的成长总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简单的模仿照搬当然不可取,但学习借鉴还是有必要的。
“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优秀,我想,首先是因为“别人家的父母”也很优秀。